牛前胃弛缓是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位于各种胃肠疾病之首。因此做好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很重要。
1.发病原因
饲养管理不当,饲料品质差或品种单一;过度劳役;其他部位的疾病等引起牛的体质下降,气血不足,中气下陷。
2.临床表现
前胃弛缓的病牛,体温、呼吸、脉搏一般无多大变化,只有在病情恶化或继发其他疾病后才有变化。经临床观察,其主要表现如下:
(1)食欲情况:前胃弛缓首先引起消化机能障碍,消化机能障碍又引起食欲的变化,而且食欲状况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病初期减食,后期病情加重,食欲也就减少至废绝。
(2)反刍和嗳气:多数的病例反刍和嗳气减少,如果病情加重,反刍与嗳气也随之减少至消失。前胃弛缓后期病牛常有假性反刍空嚼,这是机体体弱的表现,鉴别是否是假性反刍空嚼,通过打开口腔检查是否有食团,若食道见不到有食团通过,便可知是假性反刍空嚼。嗳气有酸味或氨臭味,前期嗳气常有酸臭味,病情加重时有氨臭味。
(3)瘤胃鼓气:大多数的前胃弛缓不鼓气,但有近三分之一的病例会出现间歇性鼓气。
(4)瘤胃蠕动:前胃弛缓就是说瘤胃蠕动缓慢。大多数病牛瘤胃蠕动减弱,次数减少,少数病牛瘤胃蠕动停止。
(5)鼻镜:前胃弛缓早期,鼻镜湿润。病情恶化的后期,鼻镜干燥、龟裂,特别是演变到瓣胃阻塞,病牛常会出现脱水、自体中毒,一般预后不良。
(6)瘤胃积食情况:通过对瘤胃的触诊,可以得知瘤胃的积食情况。如果是柔软的,可知其内食物含水分多;如果坚实,呈面团状,则说明瘤胃内水分含量少,病情已严重。
(7)眼结膜的变化:通过对眼结膜的观察,我们可知该牛是否贫血。该病发生时由于营养不良,出现结膜淡白和贫血现象。如果结膜潮红,多数病牛有继发病出现,并且体温升高。
(8)粪便变化:由于胃肠蠕动减弱,病牛粪便干燥坚硬,呈黑色,恶臭,表面被覆浓稠的黏液,同时出现便秘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而产生肠炎时会出现肠音增强和下痢现象。有时便秘和下痢交替出现。
(9)口腔液和反刍液的pH值变化:掌握牛口腔液与反刍液的pH值变化,对诊断、治疗该病有很重要的意义。多数病例出现pH值偏酸,当pH值保持或低于5.5时,瘤胃内纤毛虫活动降低,数量减少或消失。长期饥饿或过量饲喂蛋白质饲料,pH值可升至8以上,则同样纤毛虫活动降低或消失,所以pH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机体的消化机能和酸碱平衡。因此,pH值的测定对前胃弛缓的诊断及治疗有其重要的意义。口腔湿润,一般反刍液偏酸性,这是该病的早期。如果口腔干燥,鼻腔龟裂,或嗳气有氨臭味,常说明胃液偏碱性,食物已经腐败分解,已有自体中毒症状。pH值上升者,在治疗中pH值逐渐下降;pH值下降者,在治疗中逐渐升高,都意味着病情在好转。
3.治疗
针对前胃弛缓病,坚持强脾健胃,防酸止酵、消导,强心补液防止脱水和自体中毒的原则,除仅有个别病牛因发展为瓣胃阻塞死亡外,绝大多数都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主要采取的治疗措施如下:
(1)掌握瘤胃液的pH值情况,合理调节酸碱平衡。当pH值在5.8~6.9时,用氧化钠200克、小苏打50克加水1000~1500毫克调成稀糊状灌服;pH值在7.1~8.0时,灌服稀醋酸20~40毫克或食醋适量,使之达到酸碱平衡,活跃瘤胃纤毛虫的活动。
(2)病初期宜用植物油500~700毫升或硫酸钠300~400克,鱼石脂10~20克加水适量灌服。促使瘤胃内食物下泻,防止食物停滞分解,产生毒素,起到防酸止酵作用,从而促进瘤胃蠕动。在此过程中采用油类泻剂较好,它能润滑食物和胃肠,促进胃肠蠕动。若用盐类泻剂,量不可过大,否则使瘤胃黏膜坏死、蜕落,对此病不利。
(3)兴奋瘤胃,促进其蠕动:灌服酊剂(60~100毫升,如大黄酊、若味酊、龙胆酊等);静脉注射反刍液(10%氯化钠250毫升、5%氯化钙100毫升、10安那咖10毫升)。
(4)对下痢重者可用地塞米松10毫升,2%普鲁卡因10毫升,后海穴注射。
(5)对体质弱,病重者可用50%葡萄糖盐水500~1500毫升,维生素C 200毫升,维生素B 120毫升,20%安那加10~20毫升,能量合剂10支,进行静脉滴注。若体温升高者加30%安乃近30毫升,青霉素400万国际单位,来防止自体中毒,从而增强抗病力。若发生瓣胃阻塞时,可先用液状石蜡1000毫升灌服,同时肌肉注射新斯的明10~20毫升。
(6)中药治疗:党参、山楂各30克,白术、茯苓、厚朴各45克,苍术、神曲各60克,陈皮20克、甘草25克煎汤灌服,每日1剂,连用1~3天。若腹痛加木香、香附顺气止痛;大便稀溏加猪苓利水防温;不反刍加槟榔;气血过虚加当归、黄芪;腹胀加鸡内金。
(河南 黄乃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