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运行处于什么样的常态,发展趋势如何?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于4月24日上午在发改委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了国内主流媒体的采访,解答了媒体的提问。
新闻发布会由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主持。李朴民首先介绍了当前的形势。李朴民说,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国民经济实现平稳开局。
一方面,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在合理区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一是增速稳。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与全年预期增长目标一致。二是物价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2%,呈温和上升态势。三是农业稳。大部分地区墒情良好,主产区苗情正常。四是消费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五是就业稳。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20多万人,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近1/3,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六是收入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8.9%。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可喜的,结构优化亮点纷呈,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加快孕育。一是创业创新的引擎作用增强。行政审批、项目核准、商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市场主体持续大幅增加。一季度新登记注册企业84.4万户,同比增长38.4%;新增注册资本4.8万亿元,增长90.6%。创业主体更加多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二是资本市场持续活跃。年初以来,股市债市双双走强,期货、基金、创投、私募蓬勃发展。比如,一季度股权融资规模达到2410亿元,同比增长54.7%,上市公司兼并重组涉及金额是去年同期的3.4倍。既拓展了企业融资渠道,也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实体经济资金紧张。三是转型升级势头良好。比如,东部和部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起步早,转型升级快,经济发展平稳,起到了稳定全局的作用。再比如,服务业发展持续快于工业,一季度服务业同比增长7.9%,增加值占比达到51.6%,比去年同期又提高1.8个百分点。同时,新兴服务业态发展势头良好,全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46.8%。又比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明显快于整体工业水平的增长速度;信息软件、基因检测、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增势强劲,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四是新增长极和增长带加快成长。“一带一路”、“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由顶层设计转向专项规划与具体实施并进,一批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以及重大合作项目已经启动实施。一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实现境外直接投资273.2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实际利用外资348.8亿美元,同比增长11.3%。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但同时,我们从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中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部分指标增速回落超出预期,不少矛盾和困难相互交织、相互叠加。比如,工业生产明显下滑,投资增速回落较多,外贸进出口总额负增长,财政收入和企业效益回落,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都制约着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眼“双目标”,立足“双结合”,打造“双引擎”,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大力推进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多措并举释放需求潜力,实施好7大类投资工程包和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二是加快推出一批激活市场、释放活力的改革新举措,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激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改革新红利有效转化为发展新动力。三是扎实推进“三大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努力打造新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四是发挥好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日报记者:秘书长刚才提到一季度的数字显示,固定资产的增长回落还是很明显。您能不能详细地说一下在稳增长和推进投资方面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的举措?
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你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刚才秘书长讲了,我们大家都很清楚稳定经济增长消费者基础投资是关键,一季度的数据出来,现在看来确实是投资增长面临的形势是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1个百分点。自去年6月份以来连续8个月下降,这是一个特点。
关于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增长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围绕稳投资从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加快推动重大工程建设,二是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三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去年以来,发改委做了专门的宣传报道和解读。今年以来,主要是加大工作力度,建立了更多的机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现在看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我想从这三个方面作一个介绍。首先是关于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的问题,去年9月份以来,国家推进了7大类投资工程包,今年以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快重大工程的建设的推进。一是建立健全,切实发挥重大项目协调机制作用,去年我们开始推出七大工程包以后,建立了按月调度制度,前不久我们又专门制订了一个办法,机制化更进一步。
二是我们正在研究建立重大项目的政银企社合作对接机制,政就是政府,银就是银行或者说金融机构,企就是企业,社就是社会资本,要把这四个方面融合起来,形成合力。目前,相关的一些机制建设和对接的一些工作已基本完成,共同目标就是要搭建一个信息共享、资金对接的平台,发挥融资机制的放大效应,保障重大项目的资金供应。
三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完善和动态调整重大工程包,把一些符合方向、具备条件的重大项目及时补充进来,形成“四个一批”,即“实施一批、核准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近期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和地方、企业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近期可能会推出新的一批重大工程包。从效果来看,我也跟大家提供几个数据说明这个问题。在加大重大工程建设的推动下,相关领域的投资明显加快,总体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季度增长13.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1个百分点,但是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1%,同比提高了0.6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历史的增长。其中铁路、公路、水路投资增长15.2%,提高了3.8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供应量同比增加。对比来看,一季度国有建设用地的公用情况,工业的仓储房地产用地分别减少了26.1%和38.7%,但是在基础设施用地方面增长了0.6%,这也是一个对比。政府投资资金的到位加快,一季度国家的预算资金增长了11%,高于整体资金增速4.2个百分点。许多重大项目属于中央项目,由于加快了重大工程建设,一季度中央项目的投资增长达到了12.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整体确实回落的幅度比较大,从结构上看,由于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在一些基础设施领域确实是一个加快增长的态势。
第二方面是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去年国务院发布了60号文,此后,发改委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加快贯彻落实,归纳起来有几点。一是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出台一些措施,比如说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发改委还和有关部门印发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养老服务业、交通基础设施、水电站等领域的文件。还包括加快实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价格改革工作方案。
二是各地大力推进鼓励社会投资工作,我们在3月份也专门到地方进行调研,从方方面面的情况来看,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率先转型升级,率先推进改革,确实形成了很多亮点。比如说北京和深圳也都出台了实施意见来鼓励社会投资,广东实行清单管理,包括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监管清单等等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三是鼓励有关的中央企业引入社会资本,比如说铁路发展基金首期募集的社会资金达到了82亿元,中石化的销售融资股份所有制改革引入了社会资本,现在统计超过1000亿元。
四是加快推进PPP模式,也是一个热点。从现在来看,除了发改委和有关方面公布的一些指导意见以外,发改委还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印发通知来推动开发型金融,支持PPP项目的建设。
五是积极转变政府投资使用方式,更多地采用一些基金的方式来安排政府投资,比如说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准备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来注资200亿来设立一个总规模400亿的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等等。从效果来看,民间投资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趋势,而且占比持续提高,从2010年到今年的一季度,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51.1%进一步提高到了65%。
第三个方面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去年以来,我们做了好几次专门介绍,今年归纳起来是从两个方面来推动改革。一是狠抓落实,去年国务院发布了59号文件,今年发布了12号文件,工作在持续稳步推进,有两点比较突出:一个是改革涉及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已经进入到实质阶段,在前期部门自我清理,发改委编办、法制办组织专家审核确认以后,目前法制办已经着手组织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是在6月底以前要基本完成修法的建议,这是一个重要的进展。还有一个是平台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目前也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国务院要求在6月底以前要实现中央部门横向连通,今年往前赶,能够在线试运行,我们力争5月份提前实现中央层面的项目核准信息的互联互通。
二是要进一步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前不久国务院已经印发通知,国办发201529号文件,国务院成立了推进职能转变协同小组,张高丽副总理担任组长,小组下面下设了6个专题组和4个功能组,要进一步协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转点,转变政府职能。其中有一个专题组就是投资审批改革组,由发改委牵头,12个部门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前不久也专门召开了会议,现在各方面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向纵深推进有两点需要给大家报告:首先要进一步研究和实施取消下放投资审批权限的工作,这是一点,需要进一步下放。还有一点是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过去工作的着力点是在前置审批以及中介服务,实际上在项目审批到项目开工这个阶段,还有很多的审批环节、审批事项以及中介服务事项。下一步,我们要着力把这个阶段的清理规范工作抓起来,实现改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一季度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如何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
经济运行局局长李仰哲:今年以来,经济形势十分复杂,国家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沉着冷静、积极应对。准确把握经济形势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以来特别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握经济形势。
一是加强跟踪监测。在已有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了监测的频度和广度,特别是注重了对实物量指标、重要商品价格、金融市场动态等高频数据的日监测,更加注重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变化情况的监测。由于中国经济已经和国际经济深度融合,所以我们同时也更加注重了对国际经济形势走势和国际市场变化的监测。另外,更加注重对新产业、新业态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情况的监测,通过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力求全方位、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态势。
二是加强对经济走势的分析。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多次强调,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要积极地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特别是要通过探索创新分析方法来加深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我们加强了定量分析,建立了一些模型,通过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加强对走势的预测和经济运行风险的研判,特别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提高了我们把握经济运行态势的实效性和趋势的准确性。
三是加强风险研判。发改委从各个司局的层面,根据业务分工对各自领域的潜在性、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加强了监测和分析。发改委秘书长碰头会定期进行研究,委主任办公会也定期会商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加强了对经济运行风险的研判。
四是加强实地调研。针对今年开局以后十分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国两会”一结束,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分11个组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实地调研,另外组织了17个专题调研,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实际情况,对于准确把握一季度经济形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五是加强政策预研和储备。去年以来,针对经济平稳运行、发生波动和出现趋势性下滑的三种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应制订了三个政策工具箱。在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多出促改革、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当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预调微调的力度就会大一些;当经济出现下滑的情况,就会采取力度更大的稳增长措施。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还在不断充实和完善政策工具箱。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策预研储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还有较大的政策空间,政策工具箱里所储备的相关政策工具还是比较充足的,我想只要应对得当,我们能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刚才李秘书长提到,目前我们能够保持经济的增长预期,但是我们发现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到7%以后,就在上个星期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表示说,二季度要保持7%都很困难,他认为还会有继续探底的可能性,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个趋势性的下滑呢?
综合司副司长丛亮:这个问题要从下面几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来讲,现在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是7%,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4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判断经济的增长速度是不是在合理区间,我们从2013年开始就明确了区间调控的规则,就是稳增长和保就业作为下限,防通胀作为上限。现在从就业的角度来看,一季度的新增就业大概是324万人,大城市的调查失业率总体是稳定的,另外登记失业率也是比较稳定的,没有出现明显的失业增加的状况。大家可以回想1998年或者2008年的情况,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到各地方调研,包括东部、中部地区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整个就业情况是比较稳定的,甚至一些地方还有民工荒的问题。局部地区,比如东北、山西可能出现了资源性枯竭城市的就业问题,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行业性、局部性和区域性的问题。从全国来看,整体就业的形势还是比较稳定的,所以我们认为,从区间调控的思路和方法来看,目前的经济速度确保了我们的就业相对来说是稳定的,并没有滑出所谓区间的下限。另外,防通胀是合理区间的上限,现在来看,物价总水平还是比较稳定的,刚才秘书长也介绍了一季度的价格消费指数增长是1.2%,没有超出我们预设的3%左右的上限。总体来看,现在经济还在合理的区间运行。
但是,要看到下行的压力也还比较大,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放缓态势还在延续,一些指标回落,包括一些领域和地区困难是加剧的。这个问题需要从一个大的宏观历史背景和国际空间来看。因为现在整个世界经济还处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的深度调整期,国内处在“三期叠加”的时期。世界经济从增长态势来看并没有出现稳定持续复苏的状态,美国经济略好一些,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处于一种波动状态当中,国内的经济也处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切换的阶段。在一些行业、一些领域,包括一些地区,实际上存在着增长动力青黄不接的情况,这个阶段也是我们必须渡过的一个阶段。从年度来看,回落的幅度要大一些,但是年度内,季度之间的幅度相对还很平稳,去年基本上季度之间的波动幅度大概就是0.2个点左右,今年也不会太大。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们现在的经济已经达到了10万亿美元的总量规模。从历史比较看,我们现在一年增长7%,对应的增量就是8000亿美元,跟五年前增长10%的增量是基本相当的,另外8000亿美元相当于我们国家1995年全年的经济总量。现在中国经济增长7%,相当于增加一个1995年整个的国民经济总量。大家可以想象,这种规模还想着再有很高的速度是很难的。就像一个人在青春期的时候长得很快,一年有可能长高10公分,到了接近成年阶段,一年长一公分就不错了,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在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美元之后,美国年均增长率不到3%,日本在2%左右,德国也只有2%左右,在总量到1万亿美元之后,增长速度下来也是国际必然的一个规律。但是为什么我们在10万亿美元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7%的增长?就是因为我们的人均水平还是偏低的。像日本在总量达到1万亿美元之后,它的人均GDP已经过1万美元了,但是我们现在总量10万亿美元,人均去年只有7400美元。在西部很多欠发达地区,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这种差距也就意味着增长的空间。所以我们在稳增长方面还是有很多有利条件,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我们可运用的政策工具还是很多的,前一阶段也出台了降息、降准,包括减税、清费、促进投资、扩大消费以及稳定房地产等一系列的微调政策。我感觉,我们还是有信心把经济增长保持在7%左右的中高速水平。
南方都市报记者:我想请问一下,当前经济运行还面临哪些压力?
经济运行局局长李仰哲:当前经济运行的确还是面临着一定压力。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工业生产增速大幅回落,二是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三是制造业投资和工业品出口增速放缓,四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回落。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的放缓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没有形成惯性下滑。刚才前面几位同志已经介绍了我们还有较大的政策空间,随着稳增长措施的出台,在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的同时,下一步的经济情况将会有所改观。
新华社记者:请问一下,今年以来在结构调整和新增长动力培育等方面有哪些积极的进展?
综合司副司长丛亮:今年以来,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我们感觉在多方面多领域有一些新的亮点。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的转换目前来看是处于一个关键的阶段,积极因素和新兴力量正在积聚,行业和区域的走势出现了分化,结构调整起步比较早的企业、行业和地区,走势是向好的。反过来说,结构调整起步比较晚或者是进展比较慢的地区,它的趋势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在广东调研,他们说下行的压力比较大,但是现在去广东调研的时候他们就说感觉基本上能够起来了,所以整体来看,它是最先感受到下行压力的,调整转型也是最好最快的。而当时去有的地方调研,当地的同志说感觉没问题,但是现在他们就感觉到压力很大。所以下行的压力有一个传导的过程,通过区域之间的产业梯次传导,现在已经传导到一些资源富集型地区或者上游产业。下游产业的调整包括接近市场这些产业的调整,现在来看进展确实比较明显。
刚才秘书长也说了,信息产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整个高新技术企业的增长在11.4%,这个数字比整个工业要高出接近4个点。再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比较良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一季度下降了5.6%。这就是说,在资源、能源节约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简政放权有效地释放了微观主体的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刚才秘书长介绍了市场主体的增加情况,实际上创业主体是日趋多元的,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势头也是比较好的。另外,一大批市场化、专业化的新型孵化机构也涌现出来,对于整个创新和创业的环境有一个很好的支撑,特别是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发展是非常好的,比如说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方面,实际上“互联网+”的效应在一些领域已经体现得比较明显了。
综合司副司长丛亮:消费新模式和新热点加快发展,线上线下的互动成为新的趋势,网上零售同比增长了大概40%,信息通讯、文化旅游包括新能源汽车消费持续扩大。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数据,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差现在只有2.6倍,高的时候达到3.3倍,这几年之间下降了大概0.6、0.7倍,这体现了收入差距的缩小。
三大战略全面布局,还有新型城镇化积极稳妥推进,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带也初露端倪。刚才罗司长也说了,“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调协同发展,包括“长江经济带”实际上已经由顶层设计阶段,转向了专项规划和具体实施并进的阶段,已经开始落地。交通、生态、产业以及跟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装备等重大项目已经开始启动,大家也看到总书记去巴基斯坦签了一系列项目。另外,城镇化的综合试点包括中小城市的综合改革试点也在推进。这些方面能够对统筹国内和国际的资源,包括拓展国内各个区域、领域之间的发展空间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日报记者:刚才罗司长谈到关于投资的问题,目前社会上对PPP还是比较关注的。这两天看到一个民间机构出了一个研究报告,自去年以来各地出台的PPP项目总额达到了1.6万亿,但是真正签约只有13%左右,给人的感觉就是PPP这个模式叫好不叫座。我的问题是,下一步发改委在推进PPP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将会出台什么样的措施?
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近一段时间以来,社会普遍关注PPP模式的推进。去年国务院发了60号文件,我们都很熟悉。确实在推行PPP模式当中存在一些问题,效果也是在逐步显现。刚才你说的数据我也见过,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我从工作层面向大家做介绍。一是国务院60号文件印发以后,发改委也印发了指导意见。从适用领域、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二是为了有效解决地方反映的PPP项目缺少期限匹配、成本适当的金融支持的问题,发改委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印发了通知,提出了开发银行对PPP项目提供利率的优惠,贷款期限最长可以达到30年的一些差异化的信贷政策。
三是做好PPP项目的推介工作。因为PPP项目主要还是在地方实施,中央层面主要是提供一些政策的支持。从地方来看,我们正在收集、汇总地方的PPP项目,我们准备建一个项目库,当然这些项目库要经过一定的筛选。有的省份提出的PPP项目数量多,投资总量很大,我们也初步梳理,恐怕还有不少的项目不具备实施的条件,所以你刚才讲的1.6万亿,我不知道怎么统计出来的,但是我看见过这个数据,确实签订合同的比率大约是13%,我们了解,大概全国各地就是10%-20%左右签订了合同,确实是这么一个情况。
分析来讲,问题除了刚才金融支持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法律法规需要健全的问题,就是怎么样保障合法权益的问题。大家应该注意到4月21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PPP模式的推进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很快,这个办法就应该印发执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支持。另外,我们也在收集地方典型的案例进行推广。我们也注意到,大家对PPP模式的推动寄予厚望,但是具体怎么样去实施,比较普遍存在一种困惑和迷茫。在加强培训指导这方面,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包括一些有成熟经验的地方,也在收集案例,把这个培训也列入到发改委系统的培训计划。我们正在准备发通知,对一些具体的工作实施正在进行规划。
央视记者:一季度CPI是1.2%,虽然是上涨的,但是上涨的幅度还是在持续放缓,我想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的消费形势,下一步有什么具体措施来拉动扩大消费?
综合司副司长丛亮: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70715亿元,名义增长是10.6%,扣除价格因素以后,实际的增长大概是10.8%,与去年同期是持平的。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当中,投资和净出口增速都是回落的,只有消费保持了一个持平的态势。可以说,对稳增长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一季度消费有几个特点,一是网上购物的新消费业态继续高速增长,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的零售达到7607亿元,同比增长41.3%,这是非常高的一个速度,当然有些是从线下转到线上。现在网上零售额的比重占整个社会零售额的比重达到了8.9%,这个比重还会再进一步提高。二是信息和通讯类消费产品增长得比较快,一季度净增4G用户超过6400万,移动互联网接入量的增长大概是87.9%,这都是非常高的速度。线上零售当中,通讯器材的增长是38%,去年同期只有15%不到,速度提高得很快,特别是4G手机现在卖得非常好。三是旅游休闲和文化体育这些服务类的消费,可以用蓬勃发展来形容。国内的旅游人数12.2亿人次,增长了10.4%,旅游收入增长了15.9%,旅游收入超过了旅游人数的增长,就是单次旅游的花费实际上是增加的。还有一个是入境旅游大概3095万人次,由去年同期下降5.9%,转为增长2.5%。这也说明旅游市场的渐趋火热。再有一个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电影票房收入增长了42.4%,这个增速也是相当快的。四是汽车、住房相关产品消费,现在看比较平稳。乘用车的消费增长9%,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增长了2.8倍,增速是非常快的。再有家电、家具包括家装的增长速度是明显加快的,其中家电增长13.7%,家具增长15.4%,家装增加了15.8%,这些速度比去年同期都是有明显提高的。总体来看,消费热点也在持续,新的消费业态也在发展。
为了进一步扩大消费,党中央国务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下一步,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入手,多点支撑,推进消费的扩大和升级。
一是提高居民的收入,让群众能够消费。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包括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同步,让老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能够有明显的增加。
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敢消费。首先是要扩大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标准提高,居民医保补助增加等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解决一些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缓解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
三是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意消费,包括加强流通体系和消费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消费税收政策,包括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便利、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
四是培育和壮大新的消费热点,让群众有得消费。重点是推出六大消费领域工程,包括养老家政健康、信息、旅游休闲、绿色、住房、文化教育体育六大消费领域。具体来看,发改委印发了养老产业专项债券的发行指引,对养老产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这些服务的营利性、非营利性养老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再比如,我们已经就合理放宽新建纯电动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政策发布以后将有力促进电动车的生产和消费。同时,我们还会同有关部门在这六大领域推动建设一批重要的消费支撑工程,比如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投资,实际上也是消费的基础设施,改善消费环境,提高网速;包括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养老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总体来看,通过政策和工程并举,供给与需求两端发力,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消费热点,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
(本刊编辑部摘编)
财经界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