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粥,在中国人的3餐中,属于最正常不过了!
粥的做法极其简单,一把米,加上水,熬煮就可以成为一种美食。老人常说:喝粥养胃。的确如此,无论是大米粥,还是小米粥,再或玉米粥,稀中带稠,绵软顺滑,喝上一碗,感觉暖暖的,全身都舒服。
【粥的历史】
在中国4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
中国的粥在4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中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用“火齐粥”为齐王治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有这样的叙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随着社会的发展,粥的做法也是千变万化的。北方人爱喝红薯粥,南瓜粥;南方人则最爱潮汕粥。夏天来一碗绿豆粥,消渴解暑;冬天喝一碗紫米粥,养颜美容……
可见,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腊八粥的来历】
说起粥,那一定要提起“腊八粥”。
在我国古代,每年的腊月初八,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由于“祝”与“粥”同音,后来,人们就每年的腊月初八,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
在河南省,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据说,当年岳家军讨伐金虏在朱仙镇节节胜利,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来。在回师路上,将士们又饥又饿,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后来,岳飞遇害风波亭,为了缅怀这位民族英雄,河南民众每逢腊八这天,家家都吃“大家饭”,以示怀念。
【作家笔下的腊八粥】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老舍《北京的春节》
至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谚曰:“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腊八粥。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紫米黍米(又称黄米,似小米而粒略大,性黏者也)鸡头米薏仁米高粮米赤豆芸豆绿豆江豆花生豆板栗核桃仁小枣大枣葡萄干瓜果脯杏仁莲子以及其他等等,均溶汇于一锅之中,熬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
——王蒙《我爱喝稀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