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一笑
精彩段落
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倾注进木槽,流到渠道里去。这是兰州特有的大水车,也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
——袁鹰《筏子》
文章导读
袁鹰是我国当代散文名家,《筏子》也是咏物佳作。1961年9月,袁鹰去甘肃省兰州市体验生活,之后写了这篇文章。它带着给全国人民鼓劲的色彩,所以文章节奏非常明快,声调非常响亮,意志非常昂扬。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描述艄公撑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情景,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从而歌颂了新中国英雄的人民群众,揭示了想要获得成功,需要大胆、镇静、机敏和智慧的道理。主题鲜明,健康向上。
精读感悟
作者巧妙的构思,运用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将人物置于黄河宏阔的背景中,以展示不平凡的底蕴。文章开篇,先描写了黄河的澎湃与险峻,“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然后介绍“ 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写到这儿,笔锋一转,写到了河面的小羊皮筏子。“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看似很正常的描写,实则是作者用大水车衬黄河之大,大水车又衬出小羊皮筏子的小。同样,黄河的凶险衬托出筏子的渺小,正是这小小的筏子在 “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里激流勇进,使河心的筏(fá)子显得那么不可思议,那么惊心动魄,那么激荡人心。
作者在描写岸上观看筏子的人“提心吊胆”后,别有深意地描写了筏子上的乘客“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的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艄公呢,“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gāo),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岸边人们的强烈感受,对比出筏子上的人物的自信、勇敢、智慧与镇定,显示出筏子上人们的从容自如。同样,黄河的凶险也衬托出筏子上的艄公和乘客,胆略和智慧不凡。经过这么多层次的衬托对比,把羊皮筏子在黄河上的航行写得惊险十足后,点出了羊皮筏上的艄公,“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作者单单用了3个成语,就展示出黄河的波澜壮阔。工笔手法,这简直就像国画,寥(liáo)寥数笔,就勾画出景物与人物的神韵。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应该是更值得景仰和赞颂的”。到这里,读者对艄公的敬仰也自然是心悦诚服的。如果没有作者层层的衬托,而是直接介绍小羊皮筏子的体积大小,艄公看似简单的驾驶,很难使读者体悟到触目惊心的情景,很难把读者的情绪推到高峰。
袁鹰不愧为散文高手,着墨不多,却能借对黄河上穿越激流险滩的羊皮筏子的精心描绘和热情歌咏,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行文至此,文章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意味深长地将镜头拉近。“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筏子》还在往前漂行,它所孕育着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的变化,是不会停止的。充分展示了人们敬畏自然、挑战自然的乐观精神。
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省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