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丛智尧
淅沥淅沥,下雨了,树林里的动物们都回家躲雨了,小熊却还在忙活着,撑着雨伞给各家各户发通知呢!通知什么呢?原来是森林里一年一度的表演秀又来了。
“哒哒哒”,一阵又一阵的脚步声响起,村民们陆续赶到了表演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天然的舞台。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赞叹:“啊,好美的舞台呀!”舞台的背景是几棵大树,雨水滴落在树叶上,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放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为舞台安装上了最美的灯光。树木间的蜘蛛网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格外耀眼,成了舞台最天然的装饰品。被雨水打落的花瓣铺满地面,成了舞台的地毯,软软的,香香的,别提多美了!
“咚咚咚……”正当村民们忘情地欣赏舞台之时,一阵急促的鼓声响起。表演开始了,青蛙一家5口登上了舞台。他们穿着统一的绿色表演服,伴随着密集的鼓点,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一会儿前翻,一会儿后翻,一会儿左蹦,一会儿右跳……这韵律十足的舞蹈,赢得了村民们热烈的掌声。
“唧唧唧”“啾啾啾”……一连串美妙的歌声如天籁般飘来,这歌声有时如海浪翻滚,有时如微风拂过,有时如飞瀑(pù)奔流,有时如银铃轻摇……原本还陶醉在舞蹈中的村民瞬间被吸引了,他们循着歌声,看见了站在树梢的百灵鸟,她跟随着旋律轻轻晃动着身体,观众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歌声打起了节拍。歌声刚落,台下掌声震天,小松鼠还摇起了她毛茸(róng)茸的大尾巴,热情地叫着:“再来一首,再来一首!”
“啪嗒啪嗒 ……”一只傻乎乎的刺猬滚上了舞台,那可爱的样子逗得村民们哈哈大笑,他到底要表演什么呢?两个助手将一大筐浆果搬上了舞台,原来他是要表演杂技呀!经过细雨冲刷的浆果色泽艳丽,清香诱人,村民们都馋得直流口水。只见刺猬(wei)左一个就地滚,右一个后空翻,霎时间,黑刺猬就变成了“浆果刺猬”了。
“沙沙沙……”小雨点上台了,她带来的节目是魔术。只见她长袖一挥,落满花瓣的地面上立刻长满了色彩缤纷的蘑菇,她再轻轻一点,小蘑菇们跟随着口令做起了整齐的体操,那动作,别提多规范了。台下的观众也被感染了,纷纷跟着运动起来。
“当当当”,午夜的钟声响起,表演秀结束了,村民们都意犹未尽地回了家,满心期待着下一次表演秀的到来。
指导教师 蔡 瑶
一、快乐大变身
小朋友们都看过湖南电视台的《百变大咖秀》吧?在节目中,嘉宾们百变的造型,惟妙惟肖的模仿,不时地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也一定给电视机前的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节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变”,从服饰到角色,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地变化,所以,也不断地带给观众惊喜和期待。如果将这种方式也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刚刚小朋友们读的这篇童话,其实是由“变”而来的,它是由一首儿童诗改写而成的。小作者在深入理解原诗的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加入了合理、丰富的想像,将金波先生的这首灵动活泼的儿童诗来了个快乐大变身,对比起来读,是不是各有一番滋味呢?然而,细细品味,你一定能发现,这两篇形式不同的文章内容相似——把大自然的绚丽和童话世界的神奇结合在了一起;情感相似——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欣赏、热爱之情。由此可见,变身的同时,还要遵循“万变不离其宗”原则——要忠实于原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想像、联想要以原文的内容为依据,与原文叙述的事件、情节一脉相承。
二、精彩小画面
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就要善于用文字调动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甚至是味觉,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在读者眼前勾勒出意境优美的画面。
本文小作者可谓一个“小小文字画家”,他通过优美生动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了4个精彩的小画面:青蛙跳舞图、百灵歌唱图、刺猬耍杂图和雨点魔术图。为了突出文章的画面感,作者首先在每个自然段开头都运用了拟声词,如“淅沥淅沥”“哒哒哒”“咚咚咚……”等,通过这些词调动读者的听觉系统,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表达效果。其次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文字串连成读者熟悉的、非常容易想像出的画面,比如,“舞台的背景是几棵大树,雨水滴落在树叶上,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放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为舞台安装上了最美的灯光”这句中,将“雨滴”形象地比喻成“珍珠”,这样轻而易举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能力,使单一的文字阅读过程转变成好似看电影一般的画面展现过程,这样的文章谁不爱读呢?
本文中,小作者按照森林“表演秀”的节目表演顺序来安排故事情节,在4个节目的叙述中,作者平均用力,这样安排虽然条理清晰,但从通篇的角度来看,故事缺乏让读者心潮澎湃的“高潮”部分,就如过山车,始终在平滑的轨道上行进,缺乏必要的惊险与刺激。这种情节的安排,无意中削弱了文章的吸引力。如果小作者能在尊重原诗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两个自己最喜欢的节目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故事情节安排得张弛有度,这样,文章的中心更能突出,给读者留下的印象自然会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