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蓉,杨玉琼,张国华,董立伟
(华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华宁 652899)
云南省华宁县2010-2012年死因监测分析
杨 蓉,杨玉琼,张国华,董立伟
(华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华宁 652899)
[目的] 分析华宁县辖区居民死亡水平、死因分布特征及减寿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辖区户籍人口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华宁县居民全人群粗死亡率为619.31/10万,标化死亡率为604.48/10万,男性高于女性。全人群合计疾病死亡顺位在前5位的死因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占报告死亡总数的86.65%。而潜在减寿年数顺位在前5位的分别是伤害、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华宁县居民的主要死因,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在降低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同时,积极消除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华宁县全人群的期望寿命。
死亡率;死因顺位;潜在减寿年数;去死因寿命
死因监测工作是疾病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或地区死亡资料反映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服务状况等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和膳食方式发生了改变,相应人口的年龄结构、死因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人口老龄化、行为危险因素的上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不断影响着我国人民的健康[2]。为了解云南省华宁县全人群死亡水平,分析死因构成、分布特征及减寿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2010-2012年华宁县死因监测进行了分析。
1.1 资料
2010-2012年华宁县死亡统计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V2.0平台下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并经死因监测与分析工具进行数据清洗。人口资料来源于华宁县统计局,标准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1.2 方法
对2012年华宁县人口数据进行年龄构成拟合优度检验,对死亡数据进行覆盖率、完整性、可靠性、准确性评价。死因分类采用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3]。分析指标包括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亡专率、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减寿率(PYLL)。标化死亡率统计学处理采用直接法,全部数据应用Excel 2003 进行整理,应用SPSS 17.0进行趋势性检验和比较分析,趋势性检验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人口数据评价
华宁县2011年人口年龄结构与2010年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详见表1。
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三项指标均为P>0.05,表明华宁县人口年龄结构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宁县人口年龄结构符合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结构。
2.2 死亡数据评价
三年以来死亡监测报告均覆盖本县4镇1乡的全人群,覆盖率为100%;报告粗死亡率分别为6.09‰、6.06‰和6.44‰,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漏报率均在5%以下;县级以上医院死亡报告及时率分别为80.73%、94.34%和96.77%;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正确率分别是94.25%、96.71/%和99.04%,最高诊断单位构成乡镇卫生院以上报告的病例卡分别占72.50%、73.10%和72.48%,死者生前最高诊断依据构成死后推断及不详的病例卡仅分别占26.76%、26.58%和27.23%,以上数据表明华宁县2010-2012年死亡数据基本准确可靠。
表1 2011年人口年龄结构与2010年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拟合优度检验
2.2.1 分年度、性别全死因死亡率
全人群粗死亡率为619.31/10万,标化死亡率为604.48/10万;其中男性粗死亡率为690.50/10万,标化死亡率为671.60/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544.87/10万,标化死亡率为531.63/10万。男女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7,P<0.01);死亡率最高年份(2012年)与最低年份(2011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4,P>0.05)。华宁县三年全死因死亡率情况,详见表2。
表2 华宁县2010-2012年全死因死亡率
2.2.2 分年龄、性别全死因粗死亡率
0岁组有一个小高峰,50岁组以后开始上升,60岁组再次出现小高峰后粗死亡率一直呈现一种弓背向下的弧形上升趋势,到85岁以上组时达高峰,详见表3。
2.2.3 主要死因粗死亡率、构成与顺位
全人群合计疾病死亡顺位在前5位的死因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占报告死亡总数的86.65%。其中男性前5位疾病死亡顺位全人群一致,报告数占死亡总数的87.12%,而女性的前5位疾病死亡顺位则和全人群有所不同,第5位是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报告数占报告死亡总数的86.86%,见表4。
表3 华宁县2010-2012年分年龄、性别全死因粗死亡率
表4 华宁县2010-2012年分主要死因、构成与顺位
2.2.4 死亡潜在减寿年情况
全人群来看,死因顺位中第3位的伤害取代了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减寿顺位第1位,心脑血管疾病由死因顺位第1位下降为减寿顺位第2位,恶性肿瘤由死因顺位第4位上升为减寿顺位第3位,呼吸系统疾病由死因顺位第2位下降为减寿顺位第4位,消化系统疾病的死因顺位和减寿顺位均是第5位;男性前三位与全人群相同,第4位减寿顺位是消化系统疾病,第5位是呼吸系统疾病;女性与全人群相同。可见,伤害、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是造成华宁县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详见表5。
2.2.5 去死因寿命
华宁县去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对华宁县全人群的平均期望寿命影响分别为减少6.24岁、2.50岁、2.41岁、1.59岁、0.70岁。其中男性的平均期望寿命影响分别为减少5.05岁、2.72岁、2.96岁、1.86岁、0.83岁;女性的平均期望寿命影响分别为减少7.54岁、2.23岁、1.75岁、1.22岁、0.53岁,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及伤害,详见表6。
表5 华宁县2010-2012年居民死亡潜在减寿年分析
表6 华宁县2010-2012年人群去死因期望寿命表
华宁县2010年全死因死亡率和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不良生活方式、生活压力及接触危险因素的机会多有关系[4]。女性的期望寿命高于男性,也有学者认为与男性更多在有害的场所工作和更多地暴露于危险因素,比如吸烟、喝酒等因素有关[5]。从年龄分布来看,0岁组有一个小高峰,所以降低出生缺陷比如先天异常、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是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关键[6]。华宁县死亡顺位在前5位的死因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而潜在减寿年数(PYLL)顺位在前5位的死因分别是伤害、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去死因寿命损耗中,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伤害为主,所以降低华宁县居民死因中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及伤害的死亡率,将明显提高华宁县人群的平均期望寿命。
研究资料表明,伤害死亡的主要人群是35岁以上人群,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因此,积极消除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个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65岁以上老年人的管理等,将对减少伤害的发生、死亡和伤残起到重要作用[7]。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已稳居中国居民死因顺位的前列,对居民期望寿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8]。由于人口老化和环境的恶化等危险因素的持续存在,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恶性肿瘤的死亡水平可能会在高位徘徊且处于上升趋势[9]。由于人口老龄化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各种慢性疾病为主要因素引起的非致死性伤残后果也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因素[10]。因此如何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医疗筛查、诊断和救治水平,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理论和方法,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当前面临的问题。
总体来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传染病及营养性疾病得到了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当前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11,12]。循环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华宁县居民的主要死因,而伤害又成为了华宁县减寿率最高的死因,严重影响了华宁县居民的期望寿命。因此,为提高人们的期望寿命应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加强自我防护,在降低人群患病率的同时,积极消除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个人安全防范意识,降低人群的死亡率。公众应提高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的认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伤害给人群造成的疾病负担。
[1] 吴志超.延庆县人群死因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2):200-201.
[2] 杨功焕,黄正京,谭 健,等.我国人群的主要卫生问题—全国疾病监测死亡资料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4): 199-202.
[3] 王 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第一版)[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
[4] 刘小平,董连英,高晨菲.呼和浩特市2009-2010年回民区主要死因监测结果[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356-360.
[5] 李凡卡,陈春燕,刘 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97-1999年居民期望寿命调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6(3):194-197.
[6] 赵日双.2007~2011年南宁市江南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54-55.
[7] 何 丽,韩忠义,迟艳玲.赤峰市2007-2011年城乡居民伤害死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1):92-94.
[8] 殷秀敏,蒋知俭.北方某市1953-2003 年居民寿命变迁及主要死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8,25(4):419-420.
[9] 杨功焕,王俊芳,万 霞,等.影响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因素的定量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2):934-938.
[10] 董 雪,杨文秀,宋桂德,等.天津市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特征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4-17.
[11] 龚鹤琴,张茂镕.2008-2011年昆明市居民主要死因顺位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4):394-397.
[12] 普 毅.个旧市居民死因状况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4, (6):406-407.
(本文编辑:何庆节)
R195;R1
A
:1003-2800(2015)01-0052-04
2014-07-22
杨 蓉(1972-),女,云南华宁人,本科,主管医师,主要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张国华(1955-),男,云南华宁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感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