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华楠刘 建
(1.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湖北省 武汉430079;2.河北经贸大学 体育部,河北 石家庄050061)
全民健身事业是一项惠及亿万民众的事业,广大人民群众是全民健身活动的主体,他们对全民健身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及《全面健身条例》成效的最直接证明,也将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趋向。本文试图通过较大范围的社会调查,对湖北省全面健身运动社会满意度进行分析,从侧面了解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对于社会满意度的研究日见增多,反映出社会学研究的新趋向。李宁宁等人认为,社会满意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指征,“应是人们在对社会满足其需求的程度加以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并将社会满意度区分为自身需求的满意度和环境需求的满意度两种。
所谓满意,是人的实际感受与期望值相比较的程度,是人的主观判断和心理的感知活动。满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际感受超出期望值,人们感觉满意,达到期望值基本满意,低于期望值人们感觉不满意。进一步研究认为,社会满意度还可以是具有一定方向和强度的矢量,称之为社会满意向度。通常的情况是,对于一种事物或一项社会变革,人们通常可以表现出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意向,由此可以推导出满意矢量有正向(满意)和反向(不满意)两个基本方向。社会满意向度特指公众对某种社会现象或行为的满意或不满意,归根结底反映出人们的社会需求满足程度。同时,就满意所指的对象而言,又可以区分为个人满意向度和社会满意向度两种。所谓个人满意向度,即指对个人的某些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是指向自身的,带有微观和内省的性质。与此相关联的社会满意向度,则指个人人对社会某些方面满意的或不满意,带有宏观和全局的性质。通过调查民众对于某种事物的满意向度,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民众对某事物的社会意见,以衡量人们对该事物需要的满足程度。同理,通过调查民众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十五年来全民健身需要的满意向度,也可以衡量实施纲要的成败得失,为全民健身活动长效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所有调查是在湖北省全省范围内部分民众中进行的,采用专家制定问卷,由各地体育主管部门按地域和人群发放的办法,其中,广大民众对全民健身的个人满意向度调查,是通过调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5年来个人所发生的变化”来进行的。在调查中列举出10项与普通公民个人感受相关的项目,请被调查者表达自己的认同程度。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纲要》实施十五年来个人感受调查结果 n=1390
那么,在体育健身活动中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状况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对个人的体育健身状况是否满意呢?对此的回答可以说明,广大民众在国家推行的全民健身活动中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贯彻落实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被调查者普遍感到:“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坚持性比以前高”(1077人,占77.5%),“有了终身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愿望”(839人,占60.4%),也“愿意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进行体育健身消费”(806人,占58.3%)。同时,“通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身体比以前健康,生病少”(1043人,占75.0%),“通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感到自己的生活质量比以前提高了”(925人,占66.5%),“通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结交了更多新朋友”(962人,占69.2%),如此等等。而只有四分之一的人(369人,占26.5%)感到“目前生活与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这就说明,广大民众对我国贯彻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持充分的肯定态度,对湖北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也是满意的,人们从全民健身活动中得到了实惠。
广大民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比以前高,这是我国民众参加体育活动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体育健身活动正在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体育健身活动,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多元健身效果。首先,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许多人感到身体状况比以前好,身体素质也比以前有所提高,生病比以前少,许多人有了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和需求。全民健身活动的介入,有力地保证着人们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对构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极其有利。此外,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人们结交了新朋友,扩大了生活圈,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活质量。上述变化,对于促进家庭邻里和睦相处具有重要作用。从长远来说,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也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居民愿意进行各种类型的体育消费,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广大居民对参加健身体育也有诸多不满意的地方,调查反映出他们对参加体育健身的反向满意向度(表2)。
表2 居民参加健身体育活动个人反向满意向度调查结果 n=1390
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在影响民众参加健身体育的反向满意向度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但是,居于在前5位的,却大都指向了客观因素,说明制约广大民众参加健身活动的因素主要来自外部条件。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消费较高、健身活动环境较差、缺乏参加健身活动的时间,以及缺乏专门的指导人员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广大居民的健身体育活动需求。
那么,关于湖北省实施《纲要》十五年来全民健身的现实状况,广大居民的满意度又如何,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纲要》实施15年来全民健身现实状况调查结果 n=1390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与十五年前相比,“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全民健身活动”(972人,占69.9%),“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体育健身活动明显增多”(64.2%),“用于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设施有明显改善,参加活动方便了”(66.0%),“居民体育健身中心和体育活动站点明显增多”(57.6%)。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十五年来,“人们的体育意识被唤醒,体育活动热情明显提高”(974人,占70.1%),“健康意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004人,占72.2%),“居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多,参与面广”(1083人,占77.9%)。由此带来的,是“老百姓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761人,占54.7%),“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4人,占57.8%)。这就充分说明广大民众对政府在全民健身工作方面的工作业绩是持肯定态度的,对其基本方面的评价是满意的。这就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执政理念在全民健身领域得到了较充分的践行。当然,人们对后二项指标的肯定程度还不太高,只占到五成多,说明人们对此还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
考察表明,湖北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力度很大,并有其自身特点。特殊的地域和人文基础、经济和社会环境,决定了该省全民健身活动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之路。通过近20年的努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其基本特点:一是做好“山”文章。如利用神农架、武当山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逐步开展和普及登山、滑雪、攀岩、武术、神农“探秘”等健身活动。尤其是武当武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不仅展示了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武当文化,而且扩大了对外开放,推动了当地经济建设。二是做好“水”文章。被誉为“江城”的武汉市,一年一届的横渡长江群众健身活动已连续举办了37届,并有力推动了游泳活动的开展;两年一届的宜昌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也已连续举办了5届,被国际龙联列为正式国际赛事;还有长阳的公开水域赛、恩施清江、宜昌九畹溪等水域的漂流活动,都形成了规模和特色,深受群众欢迎。三是做好“农”文章。在农村开展的舞龙、舞狮、自行车载重、抛秧、水果包装等“准体育”竞赛健身活动,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深受广大农民朋友喜爱。四是做好“健”文章。突出保健特色,挖掘、创编、推广湖北传统的群众性体育健身项目。目前,长阳巴山舞、休闲三步踩、天罡拳十二式等一批有本地特色的健身项目,已吸引了众多的群众加入到体育健身队伍中来。
广大居民对全民健身的反向满意向度调查结果排序,见表4。
表4 居民对全民健身社会反向满意向度调查结果 n=1390
结果显示,“国家和社会对健身体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983人,占70.7%),“对老百姓有利的健身体育法规措施不多”(773人,占55.6%),这反映了广大居民对国家和社会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近15年来,尽管湖北省明显加大了全民健身的投入,出台了若干具有重要意义的推进政策和措施,把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健身体育需求。从政府提供全民健身服务职能的角度来说,湖北省全民健身中存在的主要不足是:思想滞后,观念陈旧;政策法规制度缺位,存在全民健身服务和管理的“真空”;政府行政垄断,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社会和市场参与度低;存在“政府管理型”体制性障碍,资源占有和使用权益不均等;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以及全民健身服务产品结构和区域供给失衡等。
在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其满意度并不完全由他们所需对象的绝对供给量来决定,这时,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人们对这一供给量的期望。社会和谐,人民满意,是我国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强调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可持续发展,再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反映出人类对自身小宇宙和社会大宇宙认识的跃升。通过社会调查反映出的对湖北省全民健身局面的社会满意向度,表达了公众对发展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基本需求和强烈诉求,从而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1]郭惠平,唐宏贵,李喜杰,等.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1-6.
[2]李宁宁.社会满意度及其结构要素?[J].江苏社会科学,2001(4):143-148.
[3]徐霞,高雪峰,林晓华.湖北省体育人才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1-5.
[4]唐宏贵.全民健身体育大视野[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4.
[5]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6]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7]龙斌.湖北省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