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我国外贸形势前瞻
文■刘建颖
一、当前我国外贸运行特点
2014年我国外贸增长一度出现曲折。2014年1—4月,外贸出现了多年不遇的进口和出口“双下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和加强进口的政策文件。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务实措施,提振企业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5月份以后,中国进出口开始企稳回升,外贸稳增长、调结构取得成效,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国外贸出现双速特征,进出口总额43030.4亿美元,同比增长3.4%,高于当年世界贸易增长3.1%的水平。其中出口23427.5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进口19602.9亿美元,同比增长0.4%。贸易顺差3824.6亿美元,扩大47.7%。2014年我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尤其出口增速快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市场份额稳中有升,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地位。与此同时,我国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总体有所提升。
2014年国务院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对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作出全面部署。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攀升,2011—2013年占比分别为10.3%、10.8%和11.5%。2014年我国服务进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量第一的美国8.8个百分点。服务外包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服务外包产业逐步从规模快速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
2015年中国外贸出现双速增长更加明显。前2个月,中国实现进出口总额6181.7亿美元,同比下降2.3%。其中出口36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5%;进口2487.6亿美元,同比下降20.2%;贸易顺差120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2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48.3%,比1月同比下滑3.3%有大幅增加;进口同比下降20.5%,与1月下降19.9%相当。2015年开局,中国进出口增速差距前所未有,反映出中国仍保持有较强出口竞争力,及世界经济复苏形势比较乐观。相比之下,中国经济还在下行,造成进口增速差强人意。同时不应忽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下跌,也导致进口价格疲软,进口金额下降。
从出口方式看,今年前2个月,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占比继续上升,加工贸易出口占比回落。前2个月,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外贸总值的56.7%,较去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占30.6%,较去年同期下滑0.7个百分点。随着进料来料加工进口的逐步萎缩,预计未来进料来料加工贸易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
从主要出口目的地看,对各地区出口表现继续分化,表明全球经济复苏并不均衡,不同经济体背后复苏动能存在强弱差别。今年前2个月,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回升至21.0%,而1月增长4.8%。对欧盟出口增长12.6%,而1月下滑4.6%。对日本出口下降4.4%,而1月下降20.5%。对东盟出口大增38.2%,而1月上升15.5%。对台湾出口增长12.5%,比1月的8.5%高出4个百分点。对韩国出口由1月的下降9.7%转为增长43.0%。对香港出口也有所改善,降幅由1月的11%缩窄至5.6%。对澳大利亚、巴西和南非出口分别增长20%、4.4%和31.4%,而1月分别下降2.3%、17.9%和2.7%。
从主要出口商品看,机电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出口增速在发挥支撑作用。高科技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恢复,前2个月同比分别增长5.0%和13.9%。7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21.5%,增速快于以往。原材料方面,钢铁和铜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0.2%和66.4%。
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口增速快速回落。国内经济不振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是主要原因。从贸易方式看,前2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口同比下滑25.3%,进口额较去年同期下降479.7亿美元。来料进料加工贸易进口同比下滑9.9%。从主要进口来源地看,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进口均出现回落。自欧盟和美国进口同比下降11.4%和17.0%,自东盟进口同比下降18.8%。从主要进口商品看,前2个月我国大宗商品进口量减少,原油和粮食进口量增加,进口商品价格普跌。其中,铁矿砂、原油、煤、成品油、塑料、钢材和铜进口量价齐跌;大豆进口量增加3.9%,但进口均价下跌16.6%。
衰退型顺差扩大。2014年中国贸易顺差大幅扩大,2015年1月贸易顺差升至600亿美元,2月份贸易顺差达到606亿美元,显然顺差扩大势头还在延续。贸易顺差扩大主要是因为进口太过疲软,经济下行还未企稳,由此驱动的顺差扩大不会支撑人民币走强。相反,由于进口疲弱与内需不振,未来可能会激起市场对政策进一步宽松的诉求。在央行定向流动性投放工具频出的背景下,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仍感紧张。这可能与外汇占款持续低迷有关。而造成外汇占款收窄的原因,是人民币汇率走贬之下,私人部门持汇意愿走强。反映企业结汇意愿的指标之一——企业出口收汇结汇率由2014年12月的59.2%降至54.2%。2015年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开启一轮小幅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由2月中旬的6.24贬至近期的6.26附近)。此外,央行为防止人民币汇率持续急速贬值采取干预措施,也可能带来基础货币收缩效应。这无疑给国内脆弱的短期宽松资金面带来压力。随着近期人民币贬压的减轻,这种外在的资金收缩效应有望减轻。
二、国内外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际经济环境
全球经济复苏在曲折中爬升。2014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出现曲折。乌克兰政治动荡,引发欧美与俄罗斯展开较量,对当事国经济影响较大。不仅乌克兰经济崩溃,而且欧盟付出经济减速代价,俄罗斯受到制裁,经济不可避免陷入衰退。加之非洲埃博拉疫情扩大影响经济,日本提高消费税、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及中国经济持续减速,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跌打击资源出口国家如巴西、澳大利亚经济等,而美国经济一枝独秀恐难以支撑全局。2014年底IMF下调了秋季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值。
然而,世界各国及时应对,日本扩大量宽政策,欧盟终于下决心实施量宽政策,俄罗斯政府全面救市,印度新总统上台采取一系列新政策,支持经济发展。2015年上述世界经济消极因素大部分悄然生变。一些列最新数据显示世界经济复苏乐观因素在增加。不仅世界经济增速企稳,且看到复苏趋势。2015年2月以来,OECD综合领先指标自2014年8月以来呈扩张趋势。美国制造业PMI自去年12月一路下行,欧洲PMI在连续2个月回升后企稳。日本和印度新兴经济体PMI触底回升。
从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表现分析:
(1)美国:自2014年四季度以来,受全球需求疲弱拖累,美国制造业PMI开始走弱,2015年2月降至52.9%,其中,新订单指数较1月继续回落0.4个百分点至52.5%;产出指数下降2.8个百分点至53.7%;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1个百分点。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影响,全球通胀水平持续低迷,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拖累制造业扩张步伐放缓。
(2)欧元区:欧元区2月Markit制造业PMI终值小幅下修至51,略低于预期的51.5,扩张幅度有所放缓。但服务业PMI终值53.9,超出预期53。服务业的强势扩张使综合PMI创下7个月新高,并已连续20个月居于荣枯线之上。各成员国之间存在分化。得益于新订单创7个月最快增速,德国2月制造业PMI终值上修至51.1,高于1月终值50.9。在经历了1月份扩张乏力后,德国制造业似乎已开始回到加速扩张的轨道。法国2月制造业PMI终值下修为47.6,低于初值,也远低于1月终值49.2,进一步深入衰退区,新订单大幅减少和需求低迷使法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西班牙2月制造业PMI小幅略降至54.2,但新订单分项指数升至近八年新高,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意大利2月制造业PMI时隔五个月重回扩张,反映在经历长时期低迷后,意大利经济前景正在改善。希腊局势开始出现转机,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3)日本:自2014年四季度以来,日本制造业PMI逐步企稳。2015年2月Markit/JMMA制造业PMI终值上修至51.6,连续第9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但低于1月的52.2。国内订单增速放缓导致制造业扩张速度有所放缓,但海外需求的增加使日本未来经济前景较乐观。
(4)中国:中国2月官方制造业PMI终值为49.9,高于预期水平,前值49.8,仍在荣枯线之下。2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终值为50.1,高于1月的49.7,重新回到扩张位。
从主要经济体最新数据分析:
——美国经济数据保持乐观趋势,股指创历史新高。2014年四季度美国GDP首次修正值为增长2.2%,低于此前美国商务部估测的2.6%,较2014年三季度5.0%的增速明显放缓。芝加哥ISM制造业指数从59.4跌至45.8。2015年1月工业产值环比增长0.2%,弱于市场预期;1月新屋开工、成屋销售等均弱于市场预期。1月CPI同比下降0.1%,是2009年10月以来首次跌至负值;环比下降0.7%,连续三个月下降,是2008年12月以来最大降幅,通缩压力不减。核心CPI增幅环比、同比均符预期,表明此次CPI下滑主要是由食品和能源价格波动引起的。2月零售销售环比下降0.6%,大幅低于预期,连续第3个月下滑。2月非农就业人口大增29.5万人,预期增加23.5万人,连续12个月增幅在20万人以上,为逾十年来最强升势,同时失业率降至5.5%。3月7日当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金人数超出市场预期大幅下滑,降至三周来最低水平,回到与美国就业市场持续好转一致的走势。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6.4,较前值102.9开始高位回落,也不及99.5的预期,消费者信心有所下滑,冬季严寒的天气可能有一定的影响。2月美股可圈可点。其中,标普500指数在2月大涨5.5%;主要覆盖科技股的纳斯达克指数涨幅高达7.1%,创下2012年1月以来最好表现;道琼斯指数涨幅达到5.6%,是2013年1月以来最好表现。从绝对值看,美国经济数据均不弱,房地产市场反弹后进入平台期,而工业、制造业产能及产能利用率在2014年下半年回升到危机前水平(耐用品订单的疲弱可能部分反映了价格的因素)。
总体来看,2015年美国经济复苏形势稳固,经济学家最新预测2015年经济将增长2.9%,高于2014年2.4%。未来美国经济复苏能否持续,存在不确定因素,一是美联储加息决策,二是美元指数是否过快上涨。
——欧元区经济复苏峰回路转。欧元区2015年1月工业产出月率下降0.1%,不及市场预期;但预计年率增长1.2%,大幅好于预期。欧元区1月CPI终值同比下降0.6%,创新低, 2月CPI同比下降0.3%,验明了我们于2014年对通缩提出的预警。2月失业率较1月回落0.1个百分点至11.2%。随着量化宽松的推进,预计未来欧元区失业率将有所改善。2015年欧央行全面上调了2015和2016年经济预期,将2015年GDP增速自1%上调至1.5%,将2016年GDP增速预估从1.5%上调至1.9%,2017年将为2.1%。不过欧央行下调了2015年通胀预期,将2015年通胀预期从之前的0.7%下调至0%,将2016年通胀预期上调0.2%至1.5%。欧央行行长德拉吉表示,最新信息是积极的,欧洲经济增速放缓已被逆转,经济复苏将逐渐扩大。GDP增速上修是因油价、汇率和QE。未来希腊和意大利经济存在不确定性,通缩已经开始威胁经济。
——日本经济转为复苏。2014年10—12月,日本经济出现久违的增长,增1.5%。2015年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大幅超出预期的2.7%,前值为0.8%。受油价持续走低影响,日本CPI自去年二季度以来持续走低,显示只有消费税提升物价效果,而央行无上限量宽政策,希望引发2.0%的通胀预期,如今其效果已经逐步消失。而其“附带效果”——日元持续贬值带来出口逐渐回升,在很大程度上助推经济走出谷底。考虑到日本国内消费需求疲弱,复苏势头还不稳固。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继2月4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2015年3月1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25个基点,央行在降息、降准时,并未说明转为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显然央行对政策转变还有犹豫。央行统计显示2015年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2万亿元,大超预期的7500亿元,同比多增3768亿元,当月社会融资规模1.35万亿元,预期为1万亿元。M2增速为12.5%,高于预期的11%。中国2月社会融资数据大超预期,创六年同期新高,新增人民币贷款尤其亮眼,M2增速从上月纪录低点明显反弹。这显示出货币政策已开始发力。两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保险制度将于2015年上半年启动。若有合适时机,今年很可能会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央行在推进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方面在稳步推进,期待着提高中国资本效率,提高资本国际竞争力。
从汇率市场看,美元指数过快上涨隐含外因。2014年5月8日,美元指数触底至78.91后,一路快速上扬,至2015年3月12日攀上100大关,短短时期涨幅超过20%,显然超出常规。其中固然美国经济复苏好于其他经济体,有美联储加息预期,不过也有其它隐情。
美国经济形势良好,制造业和服务业均开始回暖,非农数据和失业率创新低更使得市场信心大增,投资者有理由相信美联储离加息又近了一步,美元指数快速上涨。同时欧洲央行公布了QE细节,于3月9日正式启动了QE,大幅拉低了欧元汇率,助推美元指数触及近11年的最高点。英国和日本央行则选择按兵不动,维持此前宽松政策,英镑和日元在强势美元的打压下在迅速贬值。新兴国家方面,期待高收益率使部分投资者投资国际市场,美元市场,也有试图抄底卢布计价资产,卢布暂时结束跌势,出现反弹。但俄罗斯经济前景堪忧,再加上地缘冲突树欲静而风不止,有可能面临新一轮西方国家制裁,本轮卢布反弹可能是昙花一现。
需要指出,在全球普遍制造过剩、供应过剩情况下,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采取量宽政策,其他经济体也普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增发的货币存在各自体内如不能抬高物价,则只有流向国际市场,投资者显然选择了美元市场,结果推高美元,使得美元罕有“无辜上涨”成份。因此,美元过快升值还包含有欧元、日元、英镑、新兴经济体货币等贬值因素,造成国际货币体系扭曲、失衡新问题。美元指数上涨过快、过高将威胁美国经济复苏进程。
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看,2008年大宗商品价格达到顶峰,随后出现多浪下跌走势。2014年秋季大宗商品CRB指数下跌加速,COMEX黄金、WTI原油价格、农产品等全线大幅下挫,基本确立商品价格进入下降周期。此前下跌周期从1981年至2001年,长达20年。期间美元指数多数时间呈现相反走势,多浪走强。因此,判断未来美元走强的逻辑,同样可以判定大宗商品价格走软的趋势。
国际著名分析机构一般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利于世界经济增长,但对于资源丰富、出口较多的国家而言,价格下跌意味着收入同步下降,损失巨大。未来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由超高价位回归至常规价位,甚至不排除跌入超低价位的可能。从以往经验分析,上一次大宗商品运行周期,原油价格多数在20—30美元/桶,此次估计多数时间将徘徊于30—40美元之间。
迄今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已经从产业源头渗透到产业加工制造领域,从中国等多数国家生产者物价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可以判断,降价因素即将渗透到消费者领域,或许还将出现由局部扩展到全球。2013年世界经济出现通缩预兆,2014年开始有局部通缩,2015年通缩势必扩大,尤其是中国经济已经距离发生通缩不远。
总之,2015年世界经济乐观因素增加,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但美元指数过高和资源价格下跌对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动荡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威胁并未完全解除,安倍经济政策令日本经济暂时复苏,但对财政风险不宜盲目乐观。
(二)国内经济环境
2015年1—2月宏观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仍处于缓慢下行通道中。首先,投资增速继续下滑,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虽有所放缓,但制造业投资下滑速度不减;其次,投资规模庞大,增长潜力显示不足;再次,工业、发电量等指标依然疲软;其三,工业品价格指数跌幅仍然较大,显示经济过冷、低迷态势;其四,市场利率、存准率仍高,银根偏紧,资金成本偏高,不仅抑制投资,而且也抑制消费和出口;其五,当前中国经济和出口贸易均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不能保护好知识产权,就不能利用好后发优势,不能保障企业投资研发,存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严重问题。
在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增长轨道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1)第三产业增速持续高于第二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增强了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失业并未上升,且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有利于扩大消费;(2)工业品价格持续通缩,投资增速放缓虽使得短期经济增速下降,却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产业升级、节能降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消费者物价处于较低水平,为制定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提供了前提条件。(4)2015年1—2月,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一般工业4.4个百分点。国家为鼓励新兴产业的400亿创投基金等政策实施还将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015年经济增速目标如期下调0.5个百分点至7%左右。政府工作报告指出,15年经济仍然面临较大压力,甚至大于2014年。在金融改革尚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宽松虽可为短期经济增长贡献力量,但长期的经济增长仍需深化改革。
2015年中国政府将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稳定增长。一般而言,财政乘数在1—2左右,若财政赤字率从目前的1.8%上升至2.2%,粗略估算可以拉动GDP增长0.4—0.8个百分点左右。从结构上分析,2015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为1.12万亿元,增加17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5000亿元,增加1000亿元,中央财政力度不够强劲,预计2015年基础设施仍会保持20%以上增速。2014年消费相对低迷,2015年在没有明确提高收入前提下,消费增长将进一步收窄。2015年通胀目标为3%,比2014年通胀目标下降0.5个百分点,实际通胀预计在2%以内。
三、2015年我国进出口形势展望
2014年进出口增速未达预期目标,2015年前2个月进口增速大幅下滑,外贸发展存在较大压力。《政府工作报告》中将2015年外贸增速目标定为6%,较2014年大幅下调1.5个百分点,这是外贸预期目标连续第3年下调。我们在2013年提出“外贸转型升级”,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将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明确指出,制造业升级,出口贸易在保量同时更关注质量的转变。
从进口方面分析。尽管进口增速剧降,但从2014年中国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人民币分析,中国经济实际上大量进口潜伏在境外消费和购物等服务贸易进口领域。倘若国内商家积极营销,将这部分消费转化为进口,则2014年中国进口贸易外贸增速可大幅上调至8%—9%。因此,引导国外采购回流,将国际品牌引入中国,并用税收调节措施使居民有能力消费,是促进外贸进口的一个新思路。此外,中国居民通过电子商务跨境交易购买产品,其中金额不足500元者基本未纳入海关统计,但中国网民众多,购买进口现象极为普遍,因而实际进口数据和增速还将更大。
从先行指标分析,(1)2015年1—2月出口先导指数小幅回升,但新出口订单仍然较低,未来出口预期仍然不能过高;(2)出口受全球制造业新订单指数的影响,今年全球外需尤其是新兴市场外需并不乐观;(3)小企业出口订单下滑,预计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未来压力较大;(4)国内经济低迷导致进口持续疲软;(5)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位震荡,我国进口原材料增速减缓。
2015年我国出口可能略有改善,但进口表现可能依然疲软。随着基数效应减弱,以及部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持续复苏, 我国出口或维持温和改善。但由于全球经济仍面临一定不确定性,如欧元区、日本和部分新兴市场通缩和信贷风险加剧,中国内地出口短期内难现显著回升。今年前2个月的进口数据显示我国内需持续疲软,在国内经济可能继续放缓,大部分商品价格预期同比大幅回落的背景下,未来我国进口可能延续疲软态势。尽管2015年外贸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但在转型大背景下,我们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并配合以财税和产业政策的落实,内外发力之下,外贸目标仍有望实现。
预计2015年我国将实现进出口同比增长6.6%,达到45865.1亿美元。其中出口25301.7亿美元,同比增长8%;进口20563.4亿美元,同比增长4.9%。贸易顺差47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净出口扩大将继续对GDP增长做出积极贡献,预计2015年该贡献率将达到约1个百分点。
政策建议方面,一是继续抓好已出台的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改变中央和地方关于出口的分担机制,建立收费的正面清单,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二是加强对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企业的支持,增加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通过创新驱动来继续巩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三是从战略高度认识新型出口营销模式,积极发展如电子商务、集贸市场全球采购、综合性的外贸服务公司等。四是继续为中国企业在稳定和保持外贸出口增长方面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竞争环境。五是再次建议央行尽快转为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大幅放宽银根,应该连续降息和降存准率,适当拉升物价,避免陷入通缩,也为企业提供与国际市场相当的资金成本,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六是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让知识产权真正的发明者获益。■
(刘建颖,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