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创伤骨一科,山东 潍坊 261021)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损伤的增加,跖跗关节损伤率在明显升高,它发生于负重前足和坚固中足之间,往往会累及舟楔、楔骨间关节以及骰骨,即跖跗关节的复合体损伤[1],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其致残率会比单纯跖跗关节损伤高出许多。本次研究使用跨关节固定治疗的方法,将自锁螺钉钢板联合可控加压的骑缝钉,对跖跗关节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1.1 一般资料:选取从2011 年8 月~2014 年8 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78 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得以确诊,其中男118 例,女60 例,年龄23 ~65 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 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自锁螺钉钢板联合可控加压的骑缝钉,进行跨关节治疗。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跨关节固定治疗,观察组术前使用七叶皂和甘露醇进行脱水消肿,将患肢抬高,并使用连续的硬膜外麻醉。手术时,先在患者足背进行轴向双切口,两切口之间的距离为6 ~8 cm,将跖跗关节暴露在外。使用牵引法将跖跗关节复位,先复位第二跖跗关节,将其足弓的高度恢复正常,接着按照此高度进行第一和第三跖跗关节的复位。在复位第二关节时,需要沿着韧带斜向行克氏针,以临时的固定第二跖跗关节的跖骨基底,以及内侧的楔状骨。在确定无误后,将合适的钢板固定在第三跖骨的基底和内侧中间部分的楔状骨。接着依此方法复位其他跖跗关节,接着将钻孔定位器调节到和骑缝钉一样的长度,在跖跗关节的两侧均打上一个2.2 mm 的小孔[2]。接着打入可控加压的骑缝钉,用加压器将其撑开以便加压固定,使关节之间恢复正常的空隙。术后,将患肢抬高,用石膏固定4 周。
1.3 疗效判定:根据AOFAS 评分标准,分数达90 ~100 的为优,分数在80 ~90 之间的为良,分数是70 ~80 的为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对比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术后的8 ~16 个月内,对178 例患者进行随访,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的疗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切口都一期愈合,而对照组有9 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分比较[例(%)]
跨关节固定治疗手术实行的最佳时机是受伤后的6 周内,手术切口采用的是双侧切口,有利于一些内侧柱移位情况的治疗,同时需要注意保护足背的皮神经、动脉以及神经背侧的分支[3]。传统的局部解剖以及内固定的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克氏针固定效果一般,且容易松动及断裂,导致患肢再次移位,为治疗增加难度。一般跨关节的固定都会对关节面造成一定的损伤,一般的螺钉对关节的拉力复位作用较小,突出的钉头还会使跖骨基底产生劈裂,螺钉容易破坏关节处的软骨,导致关节炎等疾病的出现。
本次研究在跨关节固定时采用骑缝钉锁定钢板,它能承受较大的形变,加压固定的效果更好,优于克氏针固定。使用可控加压的骑缝钉可以有效固定跖跗关节,且不会对跨关节面产生破坏作用,因此在术后,患者不易出现创伤性的关节炎,突破了克氏针只适用于内侧柱和中间柱的局限,可以使用于有一定弹性的外侧柱固定。在治疗跖骨骨折时,传统的克氏针和微型钢板固定在术后易发生断针情况,并且有部分骨头连接不全的现象。而本次采用的骑缝钉可以解决此类问题,减少跖跗关节的脱位现象以及跖骨骨折,带来较好的固定效果。跨关节固定不仅能有效治疗单纯的跖跗关节损伤,还能治疗跖跗关节的复合体损伤。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疗效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优良率为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没有出现切口感染,而对照组有9 例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总之,在治疗跖跗关节损伤时,使用跨关节固定能提高临床疗效,术后切口恢复较快,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也较高,因此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1] 宋 涛,潘文杰,梁晓军,等.跖跗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2010,23(11):835.
[2] 顾增辉,郑隆宝.跨关节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2):192.
[3] 陈建良,张龙君,叶锋.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的诊治探讨[J].中国骨伤,2011,24(1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