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

2015-05-17 08:51蒋雨含庞永师韩斯斯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城中村项目管理

蒋雨含,庞永师,韩斯斯

(1.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施工管理与工程系,美国北达科他州法戈 58102; 2.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项目管理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

蒋雨含1,2,庞永师2,韩斯斯2

(1.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施工管理与工程系,美国北达科他州法戈 58102; 2.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为建立一套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要求的城中村改造方法体系,在项目管理视角下,立足于项目质量管理和项目范围管理,借鉴4M1E法和鱼刺图分析了城中村改造影响因素并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以WBS法为理论指导设计并论证了城中村改造模式多维分析方法和城中村改造模式多维选择匹配方法,形成了城中村改造方案制定流程图。在分析城中村改造影响因素所作用的改造环节的基础上研究得出改造原则、改造路径、融资方式、改造主体、改造方式、拆迁补偿安置方式、改造方案评价是城中村改造模式的七个维度,能够涵盖制定城中村改造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全部问题。最后给出了城中村改造各相关环节的实施建议,以促进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城中村改造;项目管理;改造模式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以来,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采取“外延式”的方式不断吞噬周边农村的耕地扩张建成区面积,致使城市楼宇、市政道路逐步半包围、全包围村庄(村落),形成“城中村”这一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所特有的现象;依赖建设用地不断供给的“粗放型”、“外延式”城市发展方式,也导致土地资源供应趋紧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下,继续沿用“外延式”方式,显然将不利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甚至导致城镇化停滞与城市品位的降低;故采取“内涵式”方式,改造开发及利用城市“旧城区”、“旧厂房”、“城中村”等“三旧”区域的土地资源,或将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设部课题组对全国范围的调查,显示已有的城中村改造实践中广泛采取了“一村一策”策略[2];陈琳等对广州市典型城中村进行问卷调查后,也提出了实行分类指导与“一村一策”相结合的改造策略[3];“一村一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部分城中村的改造,如广州市猎德村项目。但是袁征等指出猎德村“倒算容积率”的方法,直接造成了杨箕村、林和村改造方案的容积率超过城市居住区一般容积率标准[4],此后大部分城中村学习猎德村改造经验实际上是在攀比地方政府所给予的政策优惠力度;庞永师等的调查也显示“一村一策”带来的容积率差异,阻碍了广州大学城北亭村等的改造[5]。由此可见“一村一策”是一把双刃剑,也是对城中村改造项目属性特征做出的最佳诠释。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城中村的去向争议不断,近年来的主要观点如表1所示。改造路径指城中村改造项目未来的主要用途、功能及定位等;改造路径选择即对上述内容的构想、规划及设计;改造路径将影响改造模式的确定。

表1 国内外文献中城中村改造路径观点总结

城市低收入外来人口保障性住房的改造路径逐渐被学术界接纳,但是已有的改造实践却一边倒的倾向于全面改造——政府、村集体、房地产开发商等以经济利益为重,忽略了外来人口的住房利益。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已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崔胜辉等认为可持续城市化集中表现在,控制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增长、促进居民福利不断增长、不断提高城市代谢效率三个方面[6],结合郑小晴等提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7],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主要是:

(1)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消耗与负担,建成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具备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

(2)提高人均福利水平,建成一座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的具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

(3)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建成一座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市公共资源公平的具备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

因此,本文在假定城中村必须改造的前提下,分析城中村改造的项目属性特征,探讨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要求的分析城中村改造影响因素、确定改造模式、制定改造方案的城中村改造方法体系。

1 项目管理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提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13],把项目管理的过程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五类,把项目管理知识划分为集成、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九个知识领域,总结了项目管理实践中成熟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城中村改造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长期面临的一大难题,处理得当,将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假如处理不当,将恶化为城市的一项顽疾。因此,城中村改造作为一类将要长期进行的大型的复杂的项目管理活动,有必要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体系(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PMBOK为我们提供了思路。

1.1 城中村改造的项目属性特征分析

城中村改造是在限定的资源条件(主要是土地)及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一次性任务。作为一类特殊的项目,城中村改造具有一般项目所共有的特征,包括:

(1)城中村改造具有明确的改造目标,本文认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要求下,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城中村村民人均福利水平、提高城中村区域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完善城市用地策略与用地结构;

(2)每一个城中村都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因其所处的区位不同、发展成熟阶段不同,有被全包围的成熟型城中村、被半包围的半成熟型城中村、还未形成的或潜在的城中村等,改造也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

(3)城中村改造受到资金预算、时间及资源的约束,尤其是土地存量、城市规划要求、财政税收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制约;

(4)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过程。

基于上述项目属性特征,可见在项目管理相关理论的支持下,研究城中村改造是可行的,也是在项目管理视角下研究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形成一套系统的、具有普适性的城中村改造机制与改造分析的方法体系。

1.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项目质量管理与鱼刺图法。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大型的复杂的项目,涉及的内、外部因素与利益相关群体众多,且各方围绕自身利益展开激烈的博弈[14,15]。为使博弈的结果更为均衡,对影响城中村改造的因素进行辨识是十分必要的。从项目管理的视角来看,分析城中村改造影响因素的过程就是进行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在生产型项目(尤其是建设工程项目)中,通常采取4M1E方法和鱼刺图法进行质量管理(图1),其中4M指Man(人)、Machine(机器)、Material(物)、Method(方法),1E指Environments(环境),合称4M1E法。

图1 城中村改造失败鱼刺图

(2)项目范围管理与WBS法。为实现城中村改造目标,需要对改造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计划与控制,从项目管理的视角来看,选择确定城中村改造模式、制定改造方案的过程就是进行项目范围管理的过程。文献[16~19]对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分析只从改造主体融资方式等单一要素进行;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实践中确定的“综合整治”和“全面改造”的改造模式,也只是从改造方式一个要素维度定义的。而融资方式、改造方式、拆迁补偿方式等也是城中村改造方案的组成部分,受WBS法(将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成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组成部分)的启发,本文认为在定义、分析及选择确定城中村改造模式时应该综合考虑融资方式、改造主体、改造方式等的多个不同维度要素的组合。

1.3 城中村改造方法体系架构

“计划”是项目管理的起点,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于城中村改造,计划主要是对城中村改造方案(改造模式)的策划。如图2所示,本文认为制定一项合理的城中村改造方案,首先应该明确影响城中村改造的因素包括哪些内容,据此对改造项目进行剖析;其次依据影响因素的属性值并按照一定的流程来分析、选择确定最佳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因此,本文从构建城中村改造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出发对城中村改造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剖析,进而构建一套广泛适用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方法和选择匹配方法、城中村改造方案制定流程,为我国大中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方法参考。

图2 城中村改造方法体系的架构思路

图3 城中村改造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2 项目管理视角下城中村改造影响因素分析

为能够系统全面地归类城中村改造的影响因素,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4M1E和鱼刺图法将改造影响因素归为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两大类。其中,内部因素包括:改造相关利益群体(人)、改造的技术方法(机)、改造投入的资源(物);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策法规环境(法)和其他外部环境(环)。由此构建了城中村改造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图3),具体分析如下:

2.1 内部影响因素

(1)“人”是指参与城中村改造或受改造影响的组织或个人。主导、直接参与或辅助支持城中村改造实施的政府、村集体、房地产开发商,三者是城中村改造的主体;而日常生活等利益与城中村改造直接、间接相关的村民、租户、潜在租户、村庄周边的城市居民等,也会影响到对城中村改造后用途的定义与规划。其中,政府一般提供土地、规划、税收等优惠政策以支持城中村改造,并从中获得土地出让金收入和相关税收,也有少数地方政府主导城中村改造项目[20];租户与潜在租户是现阶段居住在城中村的出租房或未来对城中村的出租房有需求的一类人群(主要是低收入外来人口),因为支付不起高额房价,而租住在工作地点附近的或城市边缘的城中村,城中村进行改造,他们将要面临新的住房问题,他们也是相对最弱势的群体,需要进行重点保护;而对非城中村周边的城市居民,城中村的改造对其影响甚微。

(2)“机”是指进行城中村改造可以采用的工程技术、管理技术、融资技术等现代化方法与工具。将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与技术、社区运营管理念与技术、建筑与结构设计技术、施工建造技术贯穿于城中村改造规划、设计、施工中,改造后能够获得舒适的人居环境、完善的建筑使用功能以及配套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制定科学可行的建设项目管理方案,城中村改造的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就有了保障,采取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方法,解决村民拆迁补偿安置问题就有了保障;城中村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必须依赖于合理可行的融资安排,一旦改造资金链出现问题,就极有可能导致城中村改造停滞,故需要根据城中村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融资方案,选择融资方式与项目参与方。

(3)“物”是指城中村改造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资金、土地以及建筑材料等资源。资金与土地是影响城中村改造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村庄价值转变或强化所不可欠缺的重要资源,简化城中村改造实施过程就是一个投入资金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与建设的过程;建造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及建筑设备等,建筑材料采购与供应会影响城中村改造的进度,选用材料的质量会影响到城中村改造的效果与后期维护成本。需要注意的是城中村改造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的一次性活动,应该对投入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计划与安排,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严格控制;城中村的存量土地是有限的,也是不可移动的,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的方式将受土地的区位、规模、权属、用地性质的约束。

2.2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1)“法”是指城中村改造中应遵循的规章与制度环境,进行城中村改造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依法依规”,凡涉及的农业、土地、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地方政策文件以及规划要求等与城中村改造相关的就必须遵守。遵守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城中村改造并不会阻碍改造的实施,相反在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会使改造更有理有据、改造工作的进展更顺利。

(2)“环”是指除“法”以外的其他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整体经济形势状况,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情况,还有周边已有改造项目的影响[4,5],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将影响到改造项目对改造后用途的设想与规划设计。

3 项目管理视角下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与选择

3.1 城中村改造模式多维分析

在多维度视角下分析城中村改造模式(图4),目的在于形成一套能够从具体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抽象概括其采取的改造模式的方法。

改造模式维度,指对城中村改造模式的确定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的组合,如已经得到认可的改造主体、改造方式、融资方式[21];其中的要素(维度向量,即图4中向量X/Y/Z)是一个集合概念,可以进一步细分;城中村改造模式多维分析方法的应用要点在于找出不同维度向量下的不同因素所组成的空间点集(图4中改造单元)。图4列出的3个维度下的10种因素可以组合成36种(C31×C31×C41=36)不同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描述,例如:通过银行借贷筹资的政府主导型的全面改造模式。

运用上述城中村改造模式多维分析方法,便可以将广州市猎德村项目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在广州市政府的强力主导下,以村集体为主体,通过出让土地筹集村民拆迁安置和集体发展物业的建设资金,并引入房地产开发商由其垫付资金来完成全面改造。

图4 三维改造模式

3.2 城中村改造模式多维选择匹配

前文在分析城中村改造影响因素的同时也分析了影响因素所作用的改造环节,包括图3中所列的改造原则、改造路径(改造后用途规划设想)、融资方式、改造主体、改造方式、拆迁补偿安置方式、改造方案评价(人居环境、使用功能)等七项,涵盖了制定城中村改造方案时所需要考虑的全部问题。本文将这七项改造环节作为改造模式维度,将原三维向量空间(图4)拓展为七维向量空间(图5)。

图5 七维改造模式

(1)向量A:改造原则。明确改造原则是进行城中村改造方案制度工作的起点,城中村改造要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并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法律规章制度、地方政府城中村改造的规定与政策等的约束下进行“依法依规”改造。

(2)向量B:改造路径。改造路径是对城中村改造的总体构想,即对城中村改造项目未来的主要用途、功能和定位的规划与设想,主要包括对城中村功能定位的改变、城中村建筑格局的改变两个方面。功能定位主要是城中村所能提供的居住功能定位和商业服务功能定位;格局是城中村的建筑布局、道路交通组织等情况;具体分为功能与格局重建、功能维持并完善、功能维持加创新等。

(3)向量C:融资方式。城中村改造融资方式有(但不限于):土地出让,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出让部分或全部土地而获得城中村改造所需要的资金。土地出让的融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依赖于土地的存量和地块的区位条件;银行借贷,通过银行借贷来获取大额资金,是我国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但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加强,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购房贷款业务的紧缩,通过银行信贷融资进行城中村改造的难度增大;村集体自筹资金,这种融资方式要求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经济实力雄厚,集体收入总量大,同时需要依靠政府投资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只适合于规模较小的城中村或综合整治项目。

(4)向量D:改造主体。改造主体是参与城中村改造各方中起领导和协调作用的一方,也是决定改造成败的主要因素,参与城中村改造的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房地产开发商等都可能成为改造主体。其中,政府主导型,改造主体是政府有关部门,例如广州市“三旧”改造办公室领导全市的“旧城”、“旧村(城中村)”、“旧厂房”的整治改造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造思路;村集体主导型,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改造主体,自行筹资,村民大会决策改造及改造方案,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造思路;开发商主导型,村集体将集体土地整体出让后,由房地产开发商负责全部改造任务,包括村民拆迁、改造建设等。

(5)向量E:改造方式。改造方式(改造实施方式)大致分为全面改造、综合整治两类,考虑到一次性进行全面改造的实施周期较长、所需资金较大、拆迁面积大、需要安置的人口较多等困难,也可以利用村内空地滚动开发建设的方式逐步完成全面改造。全面改造,对位于城市重点功能区、对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产业结构有较大影响的城中村,按照城乡规划的要求,以整体拆除重建为主实施全面改造;综合整治,对位于城市重点功能区外,但环境较差、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城中村,以改善居住环境为目的,清拆违章、抽疏建筑,打通交通道路和消防通道,实现三线下地、雨污分流,加强环境整治和立面整饰,使环境、卫生、消防、房屋安全、市政设施等方面基本达到要求。

(6)向量F:安置补偿方式。拆迁补偿与安置是城中村改造中最大的难点。目前,在城中村改造实践中广泛采取的做法是对合法建筑面积部分,按照“拆一补一”的建筑面积补偿或者货币补偿;而对违法建筑部分的补偿,不同改造项目的做法不一致,有允许按一定价格用货币赎回的,也有只能够补偿建筑材料费用。

(7)向量G:改造方案评价。改造方案评价是进行城中村改造方案编制工作的终点,主要评价改造方案是否符合城中村改造原则的要求,是否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如果不符合这些要求,就需要对改造方案进行修改。

本文引入多维度思路分析城中村改造模式,如表2所示对这七项改造环节进行逐项选择与匹配的过程即是确定城中村改造模式的过程。这使得原本复杂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简化为七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简单问题,对这七个问题逐个求解就能够完成一项城中村改造方案的策划与制定,也完全符合WBS法的要求。需求解的问题、解集以及求解的程序如表2所示。

表2 城中村改造模式多维选择匹配方法

3.3 城中村改造方案制定流程

本文按照表2的步骤,将城中村改造方案制定流程优化如图6所示,各环节间的关系如下:

(1)改造原则环节统领其它六个环节,表示一项科学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方案的制定,需要依据城中村所在城市现行政策与规划要求进行;

(2)改造路径环节是在改造原则的要求下,充分调研城中村项目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该村特征与市场需求前景确定的,旨在明确城中城改造的大体方向,并协调融资方式、改造主体、改造方式及安置补偿方式四个环节;

图6 城中村改造方案制定流程

(3)改造方案评价环节类似于质量管理PDCA循环中的C和A,即将改造方案评价结果反馈给改造路径环节,以优化调整其他各环节。

4 项目管理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实施建议

综上所述,城中村改造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且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也较为复杂,因此新型城镇化下的城中村改造需要从保护相对弱势的村民群体和租户群体的角度出发,紧密围绕村民群体在城中村改造后经济收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租户群体在城中村改造后住房利益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展开,这是城中村改造目标的具体体现,也应该作为城中村改造方案评价的标准。

4.1 改造原则与路径的建议

(1)改造原则的要求。坚持在现行规章制度的允许范围内“依法依规”地进行改造是进行城中村改造的首要前提条件;按照“改制先行,改造跟进”的要求,应考虑城中村是否完成了改制工作,包括:农转非,村转居,村集体经济组织转为股份制企业,土地转为国有等,将城中村及村民全部纳入城市管理和保障体系;保障村民利益不受损失、提高村民人均福利水平、保障村民经济收入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改造的平稳推进,是顺利完成改造的必然要求。

(2)改造路径的选择。城中村改造应充分调研周边环境的需求情况,考虑是否保持城中村现有用途和功能,继续扩大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创造新的用途,并维护区域内社会的稳定,以提高改造后城中村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

例如:广州大学城的北亭村的改造可以考虑周边高校教师对住房的需求,采取租或售的方式开发建设一批教师公寓和住宅的改造路径[5],就是一种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可持续发展的改造路径。

4.2 改造主体与融资的建议

(1)改造主体的确定。选择合适的改造主体是城中村改造顺利推进的关键,应该尽量避免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大力推行政府政策支持、以村集体为改造主体的市场化改造;若出现村集体难以独立承担高额改造费用的情况,应该考虑与有实力的其他主体进行合作,分摊改造风险、共享改造收益,最常见的合作方有房地产开发商、有用地需求的企事业单位等。

(2)改造融资的策划。改造融资上,对区位优势较好和存量土地较多的城中村可以采取土地出让(全部或部分)的方式筹集资金;对集体经济产值较高或村民收入丰厚的,鼓励村集体及村民自筹资金进行改造;亦可采取PPP的方式进行改造。

例如:广州大学需要为教师解决住房的问题,邻近广州大学的北亭村能够提供建房所需的土地,故邀请广州大学参与改造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5]。

4.3 改造方式与安置的建议

(1)改造方式的选择。全面改造不是简单地推倒旧房重建新房,而是要将原村庄的格局打破,重新规划与调整,最大化地利用土地和空间,建设一个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城市居住(商住)小区;而在城市非核心区采取综合整治或者村民自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造活动,并积极引入现代物业管理服务,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和商业服务的效率,也能起到缓解城中村矛盾的作用。适时投资、发展智慧城中村建设也不失为好的选择[22]。

(2)改造范围的确定。充分考虑城中村现有物业和建筑物的质量,对已建成的规模大、设计标准高,在改造后仍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物业,从节约改造成本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进行原样保留是必要的;对村内古建筑保护可采取就地保护和整体搬移等保护方式,改造后应保持古建筑物的原貌及功能,保证村庄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城中村改造可以分区为:复建安置地块、集体经济发展地块及融资出让地块。

(3)安置补偿的策划。复建安置地块改造可建成高层住宅小区,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地块改造可建成高层商业及办公物业和多、高层公寓楼,并主要经营餐饮、购物、酒店及住房出租等,接纳村民、外来务工人员创业与就业,既能提高村民的人均福利水平,也能提高城中村的公共服务效率与效果。

(4)改造进度的安排。改造进度上,尽量采取滚动开发、分片实施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城中村改造对利益相关人的正常生活的影响,可以利用村内空地建设村民复建安置房,其后村集体经济发展物业、出让地块可同步建设。

4.4 改造方案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的相关建议

(1)对城中村村民及村集体应保证其经济和收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以存量土地出让融资换取改造资金的,村民及村集体是最主要的受益群体,他们不需投入一分钱便能获得新房和集体经济物业。通过全面改造彻底解决村内脏乱差的现状,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村内公共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范围,村民享受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充分重视村民的利益,改造后,集体物业升值大,村民人均福利增加,村民个人资产也获得大幅增值。

(2)对城中村租户及潜在租户应考虑其居住去向和生活成本问题。对在城中村内从事商业服务的外来人员,城中村既是廉价的居住地也是理想的店铺选址。若能采取滚动开发的改造方式,充分考虑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将有助于维护社区的稳定。改造后的城中村应该继续接待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好的居住空间和工作空间,帮助他们致富。

5 结语

国家新型城镇化下,将“城中村”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资源加以改造利用的新思路,重点要破解传统观念中城中村与城市建成区的矛盾与对立面,将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本文偏向于定性研究,主要从改造原则、改造路径、融资方式、改造主体、改造方法、安置补偿方式、改造方案评价等七个方面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城中村改造建议,后续研究将集中在改造路径定量选择与决策的问题,以及探索一条能够有效提高城中村村民的福利水平、提高城中村的公共服务效率的城中村改造路径。

[1]宋留清,王达.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17(2):83-86.

[2]建设部课题组.城中村规划建设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陈琳,谭建辉,吴开泽,等.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新问题及解决思路——以广州城中村改造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59-63.

[4]袁征,卢道典.广州猎德城中村改造模式思考[J].中国名城,2011,(12):17-21.

[5]庞永师,蒋雨含,韩斯斯,等.大学城提升计划中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以北亭村为例[J].广州建筑,2013,41(6):39-42.

[6]崔胜辉,李方一,于裕贤,等.城市化与可持续城市化的理论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3): 17-21.

[7]郑小晴,许慧.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4 (1):82-88.

[8]Zacharias J,Hu Y,Huang Q L.Morphology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urban villages in guangzhou’s CBD[J].Urban Studies Research,2013,2013:1-10.

[9]杨豪中,王劲.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J].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1,(2):170-172.

[10]汪明峰,林小玲,宁越敏.外来人口、临时居所与城中村改造——来自上海的调查报告[J].城市规划,2012,36(7):73-80.

[11]Xu Y,Chan E H W,Yung E H K.Neighborhood change in semiurbanized villages:case study of Shanghai[J].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2012,138(3):235-243.

[12]杨豪中,王劲.混合居住模式在城中村改造中的适用性分析[J].求索,2011,(1):57-59.

[13]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4版)[M].王勇,张斌,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14]运迎霞,常玮.博弈·和谐·共赢——“城中村”改造经验借鉴及其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3):64-69.

[15]李伯侨,阮婷.论城中村改造中政府与村民的博弈[J].生态经济,2013,(4):189-192.

[16]王剑青.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治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7]王亚旗.“城中村”改造模式探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18]刘梦琴.村庄终结:城中村及其改造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9]黄治.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20]蓝宇蕴,蓝燕霞.关于政府主导城中村改造的探析——以广州城中村改造为例[J].城市观察,2010,(5):110-118.

[21]全武.加快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具体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22]蒋雨含,庞永师,韩斯斯,等.智慧城中村的建设与运营框架设计[J].建筑经济,2015,36(10): 111-114.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View of Project Management

JIANG Yu-han1,2,PANG Yong-shi2,HAN Si-si2

(1.Department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Fargo 58102,USA;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 body ofmethods,which isme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Planning.This paper,under the view of project management,such as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roject scope management,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 by the 4M1E method and fishbone chart,and draw an analysis framework of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nfluencing factors.Furthermore,based on the WBS method,this paper designed and demonstrated the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matching method for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 mode,and also formed a flow chart of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 program.After study the effecting links betwe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node,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reconstruction,the reconstruction paths,financing,the agentof reconstruction,the reconstructionmethod,themethod of compens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program evaluation which are the seven dimensions for reconstruction mode,and them cover all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 program.Finally,this paper also given the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for all the seven parts of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to promote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 organically combination with th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projectmanagement;reconstruction mode

F291.1

A

2095-0985(2015)04-0059-08

2015-04-30

2015-09-17

蒋雨含(1991-),男,湖南东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中村治理、建筑企业营销、社会复杂系统建模(Email:jyh100 @live.com)

庞永师(1955-),男,河北宣化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经济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及城中村改造(Email:pangyongshi@ 163.com)

广东大学生“攀登计划”专项基金(粤财教2015-219);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GD11CGL06);广州市社科规划课题(14Q06)

猜你喜欢
城中村项目管理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学校联盟:城中村学校提质新路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