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娥(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人民医院,湖北 十堰 442500)
急性脑卒中是常见的临床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且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较大[1]。该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呼吸频率改变、应激性溃疡、心功能改变等症状,并伴有体温升高和出汗等。护理是急救的重要辅助手段,对提高急救效果、避免不良后果具有极大作用[2]。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急性脑卒中患者54例,对其急救综合护理的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接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54例,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27例。甲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44~85岁,平均(65.36±12.01)岁。7例伴有糖尿病,5例高血压,9例冠心病。乙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43~86岁,平均(65.39±12.02)岁。6例伴有糖尿病,5例高血压,8例冠心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给予甲组急救常规护理,给予乙组急救综合护理。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做好急救治疗的相应护理,包括用药护理、病情监测等。综合护理:①体位护理。为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体位宜采用平卧位;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体位宜采用仰卧位,并去枕,将头部向一侧稍偏;对于疑似脑出血的患者,将头部抬高,减轻脑水肿,预防窒息,抬高角度约为20°~30°;对于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体位宜采用仰卧位,并去枕,选择硬质床垫。②生命体征的监测护理。患者入院后,对其监测P、T、Bp、R、血糖,给予心电监护。对患者呼吸、神志、瞳孔进行密切观察,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呕吐、头痛等症状。当患者表现为呕吐和头痛,应立即考虑是否出现颅内压增高。对于颅内高压患者,协助其采取平卧位,并抬高头部,降低颅内压,抬高角度约为20°~30°。必要时给予患者利尿剂和脱水剂,使用脱水剂时应快速滴注,并对患者心功能进行密切监测,预防心力衰竭。当患者双侧或一侧瞳孔出现散大,并伴有呼吸深或呼吸浅慢等,应立即考虑是否因呼吸中枢受压而导致脑疝。当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变化后,立即向主治医生报告,并遵医嘱及时处理。③呼吸道护理。对于出现呕吐、恶心的患者,应及时将其头部向一侧稍偏,将呕吐物及时清除,预防窒息。若患者有窒息倾向,应将其上身侧转,给予拍背,将呕吐物吐出。若患者呼吸道内有异物阻塞,应立即对其呼吸道进行清理,给予机械吸痰。④开放静脉通路护理。对患者外周静脉进行穿刺,穿刺时使用BD留置针,并将穿刺点固定。对于一般患者开放通路时应使用生理盐水,滴速控制在40~60滴/min。对于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应禁忌使用葡萄糖。⑤搬运护理。搬运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途中监护。协助患者采用舒适卧位,并将担架妥善固定,系好安全带,担架必须保证平稳,预防颠簸对患者造成的身体不适。密切注意呕吐患者及躁动患者,防止患者出现误吸及摔伤。保证静脉通畅,避免受压、脱出、扭曲和移位。观察甲组和乙组的护理效果,并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乙组护理有效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和乙组的护理效果比较情况见表1。
表1 甲组、乙组护理效果对比[例(%)]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必须坚持早发现和早治疗原则,控制病情发展,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良好预后。研究显示,该病预后与早期急救有密切关系,患者在发病6 h内获得有效救治,就能改善预后[3]。综合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与常规模式相比,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规范性等优点,护理质量较高,护理效果显著。在本文研究中,给予甲组常规护理,给予乙组综合护理。结果显示,乙组护理有效率为96.30%,甲组仅为77.78%,乙组较高,表明综合护理在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中应用价值较大,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 严红柱.浅谈6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6(11):58.
[2] 秦永红,付守芝,陈 萍.12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13(19):52.
[3] 覃美亚,蒋亚斌.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的作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5(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