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声,施继鼎,夏圭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鼎市医院泌尿外科,福建 福鼎 355200)
腹腔镜技术是近年来外科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飞速发展,腹腔镜技术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在泌尿外科手术中,腹腔镜技术可以用来实现肾脏、肾上腺的切除、肾囊肿的治疗、输尿管切开取石、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等,并且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泌尿外科收治的手术住院患者进行分析,总结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泌尿外科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96例,男59例,女37例,年龄28~72岁,平均(54.3±5.9)岁。患者经诊断,34例患者为肾囊肿,16例患者为肾上腺肿瘤,2例为肾萎缩,8例为输尿管上段结石,5例为肾肿瘤,2例为肾盂癌,其余29例患者均为双侧精索静脉曲张。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泌尿系彩超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及CT、MRI等检查进行确诊。
1.2 治疗手段及方法:经医患双方沟通,所有患者均同意采取腹腔镜进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精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头低臀高位经腹腔介入腹腔镜进行手术,其余患者采用健侧卧位经腹膜后介入腹腔镜。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的介入方法具体为:在患者脐下缘切开长度1 cm左右的弧行切口,气腹针刺入腹腔,注入CO2建立人工气腹,退出气腹针后,刺入10 mm套管,置入直径10 mm 30°腹腔镜。操作孔分别取右边的麦氏点及左边的反麦氏点,设两个套管,孔径分别为1 cm和0.5 cm。术中于内环口处找到精索内血管,分离后用生物结扎夹夹闭后切断。经腹膜后介入腹腔镜方法具体为:在腋后线与十二肋下缘交汇处切开2 cm纵行切口,采用手指对切口进行扩张操作,并插入自制的气囊导管,注气500~700 ml,保持5 min,即可形成人工制作腹膜后间隙。取腋中线髂嵴上两横指处置入10 mm套管,放置腹腔镜。取腋后线及腋前线12肋骨下两个10 mm切口置入相应套管,建立手术操作通道。患者若为肾囊肿去顶减压手术,则首先将囊肿部位的脂肪囊进行剥离,露出囊壁后将囊肿提起,超声刀距肾实质0.5 cm处切除囊壁。若患者为肾切除手术,沿腰大肌表面向中线游离,暴露肾动、静脉,以生物结扎夹分别结扎切断肾动、静脉,远端血管上生物结扎夹一个,近端血管上生物结扎夹2个,游离肾脏并切断输尿管后将肾脏取出。若患者为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手术,则先在肾下极找到输尿管,根据影像定位确定结石位置,输尿管抓钳在结石上部进行固定,切开输尿管取出结石并留置双J管。术后放置后腹腔引流管1根。
所有腹腔镜患者共9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肾囊肿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5 min,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2 min,肾切除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05 min,输尿管结石手术平均运行时间为113 min,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平均运行时间为89 min。详见表1。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均无输血,且在行腹腔镜手术时患者无脏器损伤及大出血情况的出现,手术后无气体栓塞的问题。所有患者在进行腹腔镜手术24 h后即可下床,无感染和继发症状出现。
表1 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情况
表1 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情况
手术类型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肾囊肿去顶减压 45.04±6.08 22.52±8.37精索静脉高位结扎 32.48±5.76 6.43±3.10肾切除 105.88±10.32 70.64±20.31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 113.61±16.2 95.75±25.68肾上腺肿瘤切除 89.64±8.94 52.25±12.31
腹腔镜手术最初应用于妇产科和普外科,近年来逐渐发展应用到泌尿外科,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恢复快、不易产生继发性感染,受到了医患双方的一致好评[1]。泌尿外科的手术大部分都可以用腹腔镜来完成,本组资料中,肾切除手术也采用腹腔镜完成,说明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手术中应用广泛。
在行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时,通常采用腹膜后入路及经腹腔入路两种方法。腹膜后入路的方法具有不干扰腹腔器官、入路直接、手术时间短的特征,但其不足在于手术空间狭小,操作空间小。经腹腔手术特点在于,手术空间大、视野清晰,手术执行分明,但创伤较大、手术恢复时间较长。笔者通过本组临床案例总结认为,泌尿外科手术范围较小的采用腹膜后入路较为科学,较大范围的游离手术宜采用经腹腔入路进行手术。
腹腔镜手术由于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效果好、恢复快、感染少的特点,各大医院纷纷开展腹腔镜手术,但由于腹腔镜手术技术操作条件高,操作过程相对复杂,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在实施开展手术过程中视角范围较小,因此腹腔镜手术宜在手术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腹腔镜手术的应用会更加科学、合理规范。
[1] 杨文增,郭景阳,李 昱,等.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