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波,郭红军,邓志荣,杨勇杰,杨 乐(广东省大埔县人民医院,广东 大埔 514200)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自愈难度较大,患者的腰部会长时间存在疼痛,且脊柱会出现变化,对患者的日常起居生活影响很大[1]。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但是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进一步观察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效果,选择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7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确诊。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男21例,女28例,年龄54~77岁,平均(67.1±9.3)岁。观察组男20例,女29例,年龄53~78岁,平均(67.3±9.5)岁。患者均不存在神经损伤,排除心肺功能障碍和手术禁忌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推入病房后,及时建立静脉通路,使用面罩进行吸氧,同时做好心电监护工作。患者俯卧,在C型臂X线的辅助下确定穿刺点,铺置消毒巾,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对照组:于双侧椎弓根入路,骨套管穿刺针刺入椎体前1/3区域,移除套管,把骨水泥注入椎体,密切观察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完成注入后立即拔除穿刺管。观察组:基本步骤与对照组相同,建立工作通道并安放双侧球囊,加压扩张,待椎体复位停止加压,然后取出球囊完成椎体终板的复位,并在椎体空腔内注入骨水泥。
1.3 临床观察:通过VAS疼痛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7 d以及术后90 d的疼痛缓解情况,通过观察患者Cobb 角的变化情况平局患者后凸畸形的改善情况,并对比分析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发症主要为骨水泥渗漏[2]。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疼痛:术前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以及术后90 d的VAS疼痛评分、Cobb 角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及Cobb角变化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及Cobb角变化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项目 组别 术前 术后7 d 术后90 d VAS评分(分) 对照组 7.4±1.9 5.0±1.8 3.2±1.2观察组 7.5±1.5 3.1±1.3① 2.2±1.0①Cobb角(°) 对照组 26.0±5.2 19.5±3.8 18.7±3.2观察组 26.1±5.5 16.1±2.5① 14.9±2.1①
2.2 并发症: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16%,对照组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传统的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具有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缺陷,临床应用的风险较大。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属于微创手术,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稳固骨折、恢复椎体力学的平衡。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中优势十分大,该术式操作难度低、手术耗时短、止痛效果理想,手术的耐受性好且安全可靠,术后患者的恢复速度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显著减少住院时间,同时能够很大程度预防椎体的再次变形与骨折移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的改善、Cobb 角的降低方面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16%,低于对照组的24.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周兵等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充分显现出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治疗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促进后凸畸形的矫正,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1] 黄 扬,李海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吉林医学,2014,35(8):1669.
[2] 罗 勇.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18):57.
[3] 周 兵.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上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吉林医学,2012,33(23):5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