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应用效果观察*

2015-05-16 09:17何石燃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32期
关键词:阵发性穴位发作

何石燃

阵发性心房纤维性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简称阵发性心房颤动,其占心房颤动38%左右,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1-2]。同时,阵发性心房颤动容易并发血栓性脑卒中、心力衰竭、残疾等多种严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3]。大量研究证实,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改善病情程度、生活质量中的意义重大[4]。但关于中医护理在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护理应用效果研究较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心内科住院部收治的6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纳入标准:全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次数≥2次,每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均经心电图证实[5],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发作时间低于7 d,阵发性心房颤动未发作时呈窦性心律。排除标准: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等内科基础疾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快速型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等心脏疾患,合并肝肾功能衰竭、意识障碍和精神性疾病患者。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1例患者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42~86岁,平均(58.44±4.28)岁;初次发病年龄39~65岁,平均(49.27±4.38)岁;病程3~21年,平均(8.05±1.23)年;发作频率≤2次/年者2例,发作频率>2次/年者29例;住院时间6~12 d,平均(9.13±1.24)d。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0~87岁,平均(58.87±4.11)岁;初次发病年龄38~62岁,平均(48.17±4.04)岁;病程3~20年,平均(8.14±1.09)年;发作频率≤2次/年者3例,发作频率>2次/年者27例;住院时间6~12 d,平均(9.09±1.36)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初次发病年龄、病程、住院时间和发作频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改变,重症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应持续心电监护,对于合并心悸者出现面色苍白、淋漓大汗、自觉濒死感和呼吸困难等现象时应及时告知医生,遵医嘱给予适当的吸氧处理,充分配合医生做好急救工作。嘱咐患者心悸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体位移动和探病次数,维持干净、宁静和舒适的病房环境。对于出现胸闷胸痛者,应明确其性质、诱发原因、伴随症状和部位等,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和脉搏等改变,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吸氧、对于出现四肢冰冷、胸痛症状加重者应及时告知医生,配合急救处理,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情况。对于合并气短乏力者应限制活动,减少探病次数,加强生活护理,完善安全护理。对于合并夜寐不安者睡觉期间应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干扰,保持床单被褥的松软舒适。(2)生活护理: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协助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避免睡前过度兴奋和晚睡,保证上午和下午期间的短暂睡眠,以30 min为宜,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期静卧休息,稳定期适宜活动,依据病情状况制定活动计划,遵照循序渐进原则,活动期间密切观察心率、呼吸和血压改变,如有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终止活动,休息缓解,严重者应及时告知医生,配合医生给予医疗处理。(3)健康指导:嘱咐患者于季节交替期间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并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避免用力屏气,保持排便通畅。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遵医嘱取耳穴(心、肝、肾、神门等穴位)贴压,遵医嘱采用吴茱萸粉调醋制成丸后取双足涌泉、中脘等穴位贴敷,对于心悸、气短乏力和胸闷胸痛症状稳定时遵医嘱配合中药浸泡,对于夜寐不安者睡前30 min配合中药浸泡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对于心悸、夜寐不安者可配合穴位按摩,以缓解不适症状。对于合并胸闷胸痛者可采用穴位艾灸处理,而气阴两虚、痰热内扰型阵发性心房颤动应慎用穴位艾灸处理。(2)中医饮食指导:对于气阴两虚证型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应适宜食用山药、花生、大枣等味甘、味甘温、性平、补气、易消化、丰富营养类食品,避免食用耗气破气、辛辣、油腻、性凉、生冷、辛辣、煎炸类食物。对于心虚胆怯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应适宜食用玉竹、柏子等养阴安神、滋阴清热类食物,避免食用辛辣类食物。对于痰热内扰型阵发性心房颤动应适宜食用清化痰热、滋养心阴、补中益气类食物(甘蔗、大枣和莲子等)。对于气虚血瘀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应适宜食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和补气类食物(荔枝、葡萄、鳝鱼、鲑鱼和菱角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酸涩和耗气破气等食物。

1.3 观察指标

1.3.1 生命体征 住院期间每天定时监测心率(heart rate,HR),单位:次/min;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单位:次/min;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单位:mm Hg;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单位:mm Hg。

1.3.2 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6],共30个条目,条目1~28分4个等级(没有、有一点、较多、很多)相对应评价1~4分,29~30条目分为7个等级,相对应评价1~7分;内容包括功能领域、症状领域和总体健康领域,其中功能领域包含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症状领域包含恶心呕吐、疼痛和疲劳症状,得分0~100分,其中得分越低,生活质量越好。

1.3.3 护理满意度 参照护理满意度调查表[7],调查内容包括言谈举止、接待态度、应变能力、巡视病房、基础护理和责任心等方面,由患者家属填写,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最后统计护理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HR、RR、SBP及DBP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 义(t=4.15,P=0.008;t=3.62,P=0.009;t=4.05,P=0.008;t=4.21,P=0.008)。对照组护理后HR、RR、SBP及DBP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09;t=2.53,P=0.048;t=3.24,P=0.009;t=3.65,P=0.009)。观察组护理后的HR、RR、SBP及D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5,P=0.009;t=2.95,P=0.015;t=3.08,P=0.009;t=3.25,P=0.009),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s)

?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72,P=0.017),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心率失常的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我国国内心房颤动发生例数大于800万[8]。相关研究显示,心房颤动者并发脑梗死可能为对照正常人群的5倍甚至以上[9]。因此,有效的治疗护理对改善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文献[9]显示,心房颤动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中医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指导患者合理应用药物,改善药效动力学。同时,通过穴位贴压、穴位按摩和中药浸泡等中医综合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恢复进程。阵发性心房颤动归属中医的“促脉症”范畴,其常见的中医症候有心虚胆怯证、气虚血瘀证、痰热内扰证和气阴两虚证[10-11],根据不同中医症候提供个性化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护理质量。阵发性心房颤动常见症状有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和夜寐不安等,对于心悸、气短乏力和夜寐不安者采用中药泡洗、穴位贴敷、耳穴贴压和穴位按摩等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于胸闷胸痛者可在上述中医护理基础上联合中药艾灸,但对于抗凝治疗者应避免应用中药艾灸[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联合中医护理和常规护理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联合中医护理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中医护理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联合中医护理患者护理满意度93.55%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72,P=0.017)。分析中医护理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应用优势显著的原因为中医护理着重于整体辩证观,采用合理的护理方法改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14]。辨证论治是中医护理学的特色组成部分,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采用个性化护理,能够改善病情一般状况、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15]。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能够有效稳定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生命体征,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1] Chiang D Y,Zhang M,Voigt N,et al.Identification of microRNA-mRNA dysregulations i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Int J Cardiol,2015,184(1):190-197.

[2] Watanabe Y,Nakano Y,Hidaka T,et al.Mechanical and substrate abnormalities of the left atrium assessed by 3-dimensional speckle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 and electroanatomic mapping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Heart Rhythm,2015,12(3):490-497.

[3] Nührich J,Berner I,Rostock T,et al.Impact of biatrial defragme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study[J].Heart Rhythm,2014,11(9):1536-1542.

[4]钱丛丽,张丰.阵发性心房颤动伴预激综合征的处理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4,12(15):1380-1381.

[5] Kobayashi Y,Okura H,Kobayashi Y,et al.Assessment of atrial synchrony i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impact of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for atrial dyssynchrony and global strain by threedimensional strain echocardiography[J].J Am Soc Echocardiogr,2014,27(11):1193-1199.

[6]孙丽,吴瑛,吴芳琴,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心房颤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999-1002.

[7]洪慧,陈晓玲,石开虎.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1):5-8.

[8] Sutamnartpong P,Dharmasaroja P A,Ratanakorn D,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and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dete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4,23(5):1138-1141.

[9] Gaita F,Corsinovi L,Anselmino M,et al.Prevalence of silent cerebral ischemia in paroxysmal and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orrelation with cognitive func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3,62(21):1990-1997.

[10]朱继芳,杨晓渝,徐燕萍,等.CARTO三维标测下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14,43(28):3835-3837.

[11]刘小平,唐振旺.慢性心房颤动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院外延续护理效果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945-3946.

[12]裴祺,颜雯.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术中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0):19-20.

[13]吴楠,顾晴,关玉霞,等.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管理现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1):143-145.

[14]戴新娟,翟晓萍,张文杰,等.中医护理评估流程和质量标准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58-659.

[15] Xu Z X,Zhong J Q,Zhang W,et al.Atrial conduction delay predicts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atients afte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J].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2014,40(6):1133-1137.

猜你喜欢
阵发性穴位发作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阵发性高血压暗藏危机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针对性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