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寅涛,周玉麟,杨志贤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江苏 宜兴 214200)
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患者,这类患者以病毒性肝炎为主要诊断收住入院,多无右上腹疼痛、发热、血白细胞升高等急性胆道感染症状。是否可以不使用抗生素而不影响疗效?在目前控制滥用抗生素的形势下,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以亮菌甲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与使用抗生素治疗组作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0 年1 月~2014 年3 月间在我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患者80 例,其中男47 例,女33 例,年龄在23 ~75 岁,平均为(45.7±9.2)岁。病毒性肝炎根据2000 年9 月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讨论制定的《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胆囊炎依据B 超检查胆囊体积增大或缩小,胆囊壁增厚、边缘模糊不清等炎性反应表现作出诊断。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12 例(15%);慢性病毒性肝炎68 例(85%)。所有患者均已排除下列疾病:合并乙醇性、代谢性、免疫性、药物性肝病,寄生虫性肝病及合并HIV 感染等。
1.2 临床症状:80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尿黄、上腹部饱胀不适等症状,肝功能异常,肝炎病毒标志性抗体阳性,均无右上腹痛、血白细胞升高。6 例伴有低热(均为急性肝炎)。12 例急性病毒性肝炎病程为5 ~40 d,平均病程为(20.7±8.3)d;68 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为0.6 ~20 年,平均病程为(6.9±3.3)年。
1.3 治疗方法:将8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亮菌甲素治疗组与抗生素治疗组),每组各40 例,两组除治疗方案不同外,其余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予以基础保肝治疗:异甘草酸镁(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50 mg 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 次/d;苦黄(常熟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30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1 次/d;护肝宁片(贵州信邦制药有限公司)4 片/次,3 次/d。亮菌甲素治疗组再予以亮菌甲素(无锡凯夫制药有限公司)5 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1 次/d。抗生素治疗组再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哈药集团制药总厂)3 g 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2 次/d。
1.4 观察内容:两组疗程均为3 周,分别在入院后第1 周、第2 周、第3 周各测1 次肝功能、血常规,观察两组治疗后不同阶段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血常规白细胞(WBC)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有无腹痛、发热等胆道感染加重症状。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分析,比较采用t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疗程的第1 周、第2 周、第3 周,两组WBC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疗程的第1 周,两组Tbil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ALT 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在疗程的第2 周、第3 周,两组Tbil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ALT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中6 例低热患者,入院1 周后体温均恢复正常。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腹痛症状。治疗中两组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未有中断治疗或更改治疗方案病例。
表1 两组治疗各阶段Tbil(umol/L)、ALT(u/L)、WBC(109/L)变化对比
表1 两组治疗各阶段Tbil(umol/L)、ALT(u/L)、WBC(109/L)变化对比
注:①P >0.05;②P <0.05
组别 例数 Tbil第AL 1T 周 WBC Tbil第AL 2T 周 WBCTbil第AL 3T 周 WBC亮菌甲素治疗组40 98.1±23.5 763.2±126.5 5.3±2.1 68.7±18.6 356.7±86.7 5.1±2.3 43.9±23.3 152.9±79.9 5.2±2.8抗生素治疗组 40 102.7±35.9 818.1±163.6 5.0±2.7 79.5±21.3 410.4±102.3 5.4±2.9 59.1±28.7 198.6±84.5 5.5±3.0 t 值 0.63 1.68 1.00 2.42 2.53 0.51 2.60 2.49 0.46 P 值 0.53① 0.10① 0.58 ① 0.02② 0.01② 0.61① 0.01② 0.02② 0.65①
肝脏与胆囊的解剖部位紧邻,生理功能相互影响。胆囊炎是病毒性肝炎较为常见的合并症。根据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以乙型肝炎占多数,主要临床类型为慢性肝炎,合并发生的胆囊炎大部分为非细菌性胆囊炎[2]。各型病毒性肝炎病理基础都是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伴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组织再生和间质组织增生[3]。有学者报道,肝炎病毒随胆汁分泌排泄入胆道,肝炎病毒引起的非细菌性胆囊炎属于病毒性肝炎病变的一部分,其炎性反应以病毒感染的直接作用及其引起的免疫损伤为主要因素,临床上一般无细菌性胆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B 超检查提示胆囊体积增大或缩小,胆囊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边缘模糊及胆囊收缩功能障碍等慢性炎症表现,其胆囊炎症随肝炎病情的恢复而好转[4]。本研究中6 例低热患者,观察期间均恢复正常体温,符合急性肝炎特点,其余患者未出现发热;所有患者未出现腹痛;两组治疗各阶段WBC 变化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观察内容提示使用亮菌甲素或抗生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对于胆囊炎病情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亮菌甲素是从亮菌菌丝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新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又称假密环菌甲素,可人工合成。亮菌甲素的药理作用:对各级胆管均有明显的松弛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胆道系统压力,促进胆道内容物排泄,从而达到利胆、解痉止痛的作用。并能促进受损的肝细胞修复和再生、改善蛋白质代谢。可调节并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而产生抑菌作用,从而起到消炎的功效[5]。亮菌甲素注射液可以缩短肝炎的病程及黄疸持续的时间,使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6]。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疗程的第2 周、第3 周,两组肝炎病情的恢复有明显差异,提示亮菌甲素能有效提高保肝、退黄作用。
综上所述,亮菌甲素不失为一种治疗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的有效药物,它代替抗生素不仅未出现胆囊炎病情加重的情况,而且提高了治疗肝炎的疗效,又避免了临床过多使用抗生素,值得向临床推广。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病杂志,2001,19(1):56.
[2] 卢欣伟.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的临床研究--附450例报告[J].新医学,2007,38(3):179.
[3] 李玉林.病理学[M].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4] 李明寿.126 例急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的药物治疗体会[J].中原医刊,2005,32(5):36.
[5] 杨丽红,叶选怡,凌庆枝.亮菌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北方药学,2013,10(3):66.
[6] 郑 婷.亮菌甲素注射液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80 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05,26(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