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刘智祺
6月9日,信阳供电公司220千伏沙岗变电站室外高压设备区内。新分配到油化班的“90后”员工白晨拿着个小工具,熟练地将六氟化硫断路器的检测阀口和试验仪器卡接好,转身走到班长郭惠敏旁边,一起观测试验数据。记录完数据,她又旋拧工具的调解栓,迅速拆下了检测管线。
“班长,咱班发明的‘神器’太方便了。当时怎么想到的呀?” 白晨轻晃工具,偏着头问郭惠敏。
这个被称作“神器”的工具叫做“六氟化硫电气设备充气阀压接钳”。郭惠敏看着白晨手中的压接钳,脑海里浮现出设计制作它的每一幕:2013年,一次检测GIS设备六氟化硫气体的工作中,班组两名青工窝在狭窄的设备通道里,费力地拆解设备气体采样阀的挡板。他们好不容易卸完挡板螺栓,又为对接试验接口犯了难。因为要保持试验气路持续贯通,必须重新再装回螺栓固定。压接过程中,由于受力不均,接口处不断发出“呲呲”的气体泄漏声响,检测仪器显示的数据也不停变化。老员工赶忙过去设法堵漏,因为经高温电解后的六氟化硫气体对人和环境都是有害的,他们分别用活动扳手对向卡住接口挡板的边沿,然后一边按压,一边调解扳手卡距,伺机拧紧螺栓,直至导通气压稳定完成测试。接下来的操作,还发生了扳手松脱、螺栓掉落,甚至压板被气压冲顶开的现象。10个设备接口的气体采样试验,足足用了两个小时。
这回,郭惠敏心里曾经搁浅的一个想法被彻底激活——伴随GIS等组合电器的推广普及,此类六氟化硫充气设备的检测维护工作也逐渐增多,能否自制快速压接、操作简便的专用工具,既提高效率,又降低危害呢?第二天,她组织召开班会,把构想告诉大家,众人纷纷响应。大家决定把这个选题作为班组年度QC课题,由小组集体攻关。
压接钳的研发结合班组日常工作有序展开。郭惠敏、李令负责设计方案和组织策划,其他成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
郭惠敏凭借学生时代“机械制图”的底子,画了不下百张的设计草图。大家一起从中选取了一个较为可行的设计方案准备加工样品。可是单个金具加工,机械制造厂家不肯做,愿意承接的小作坊又提出不菲的加工费用。郭惠敏辗转联系上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执教的同学,却被这位专业老师浇了一盆凉水:“图纸不具备实施条件。”郭惠敏就按照对方的建议,和大家一起反复修改设计。最终,在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机床上做出了压接钳的部件。
看着组装好的压接钳,尽管略显粗糙,但大家依然兴奋不已。然而,第一次现场使用,它就“掉链子”,下钳臂较厚,不适合气阀基座较短的设备;第二次,出现调解栓旋拧偏移,钳口压接受力不均;第三次,卡口宽度和深度不足,缺乏广泛的兼容性……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压接钳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当年,压接钳亮相省电力公司班组科技创新成果展。“本来我抱着‘打酱油’的心态,以为评委不会青睐‘土装备’。没想到,评委们特别支持咱们这种解决实际工作难题的小发明!”郭惠敏说。
压接钳获评此次班组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接着又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省公司系统推广应用。去年,该成果在全省年度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发布会上,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荣获“国优”。
白晨使用压接钳检修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