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芳 陈宇岚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国 上海200082)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1],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1%。1993~2007年,全国糖尿病的医疗费用从2000亿元上升至2216亿元,直接医疗费用在卫生总费用的占比从1.96%上升至18.2%。糖尿病带来的生命损失、经济负担和卫生服务压力已不堪重负。因此,合理使用药物对于有效控制和治疗糖尿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中心门诊3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处分进行分析。
从本中心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内调取2013年的门诊处方613870张处方,对具有糖尿病诊断的处方进行相关信息统计。
采用Excel(2007)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从处方中挑选出服用糖尿病药物并被诊断为糖尿病、年龄为35岁(含)以上的处方,然后再分别针对所选处方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及使用频率、用药频度[2]等方面进行统一分析。
共查阅613870张处方,其中35岁及以上糖尿病处方47379张,占总处方量的7.72%。有男性18606例,女性28773例。年龄分布:35岁~54岁4198张,55岁~74岁25992张,76岁以上17149张,平均年龄69岁,最大年龄的104岁。
中心门诊使用的降糖药物共有6种。非口服类降糖药物胰岛素类有727张,使用率为1%;口服药有五种,磺脲类18989张,使用率最高,为36%,其次为α-糖苷酶抑制剂16993张,使用率达到32%。格列奈类、双胍类、TZDs(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依次为15%、13%、3%。
各类口服降糖药物中,用药总金额最高的是阿卡波糖片,其次是瑞格列奈片。在日均费用中,最大的药物是阿卡波糖片,最低的是二甲双胍片。
1)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1)有糖尿病症状(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200mg/dl)及/或空腹血糖≥7.8mmol/l(140mg/dl),不需作糖耐量试验即可诊断糖尿病。(2)有糖尿病症状,但血糖值未达到上述指标者,应进行ogtt(成人口服75克葡萄糖,儿童每公斤体重用1.75克、总量不超过75克)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可诊断为糖尿病。(3)无糖尿病症状者要求ogtt2h及1小时血糖均≥11.1mmol/l(200mg/dl)。或另一次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或另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140mg/dl)方可诊断为糖尿病。
2)用药频度:限定日剂量(DDD)作为用药频度分析的单位,用于以主要治疗为目的的成人药物平均日剂量。DDDs=该药年销售总量(g)/该药的DDD值。通过用药总金额和DDDs等分析可以评价药物在临床中的地位。
口服降糖药物中,用药总金额和DDDs排序比值最接近1.0的药物前三位依次为吡格列酮片、格列喹酮片、那格列奈片。
降糖药物的联合使用共有联合用药处分数6129张,占总处方的12.9%。联合用药情况主要有六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磺脲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和双胍类,处分数分别占总处方的33.50%、32.04%,α-糖苷酶抑制剂和格列那类、磺脲类和TZDs、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类只占总处方的34.46%。
表1 降糖药物使用情况分析表
表2 降糖药物用药频度分析表
此次调查的处方中存在联合用药,所以此类药总用药频率超出处方数。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有效控制血糖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从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55岁~74岁为主要人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这与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年龄分布大致相同,这主要与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用药情况以及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
1)DDDc:指日均费用,表示药品的总价格水平,其值越大,表示患者的经济负担越重。
我中心应用的6类降糖药中,以口服降糖药物为主,占总降糖药物使用的99%,与本社区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一致。
磺脲类的特点是降糖作用快,同时能改善胰岛素不足和胰岛素抵抗,轻中度肥胖2型糖尿病首选。从处方数量来看,中心磺脲类降糖药使用最多。
表2可以看出中心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药物使用总金额、处方均次费用、日均费用均为最高。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降血糖作用平稳,不增加胰岛β细胞负担,口服后2小时可达高峰,更适合于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且该类药物主要从肠道排出,肾功能不全者也可以服用。单独使用该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适合老年患者使用。而通过对比DDDc(日均费用),可以反映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说明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卡波糖降糖药物的经济负担最重。
用药总金额和DDDs排序比值可以反映购药与用药人次数是否同步,比值越接近1.0时,表示同步性越好。通过表四,吡格列酮片排序比值最接近1.0,同步性最好。其次是格列喹酮片和那格列奈片。同步性最差的是二甲双胍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需要联合治疗。联合用药可以使单药使用剂量减少,避免药物剂量过大而带来的副作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降糖作用,减轻胰岛素的抵抗,保护和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长期稳定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中心糖尿病药物联合应用的药物主要有六类,其中联合使用最多的是磺脲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和双胍类。
根据以上分析,我中心门诊降糖药物应用频繁,其中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及双胍类在中心使用的次数上位居前三位。从这次降糖药物处方分析上可以看出我中心医师的处方习惯和降糖药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在确保用药合理的情况采取联合治疗。此次抽取处分,尚未针对糖尿病药物与其他慢性病药物联合应用进行分析,有待进一步探讨。
[1]陈婧.我中心门诊降血糖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海峡药学,2013,25(11):149-151.
[2]陈永彬.社区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3):248-250.
[3]陆再英,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6版.人民卫生生版社,78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