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趋势分析

2015-05-14 20:25关付新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农场主农场河南省

关付新

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民家庭为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以农业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发展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河南省农业现代化面临更为严峻的土地资源约束和经营制度困境。散(组织化程度低)、弱(发展能力差)、小(经营规模小)、兼(兼业化程度高)、穷(经济实力不强)的农户难于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培育职业化新型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能够经营家庭农场的农民,是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相对改变了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人地关系,改变了资源约束条件,为河南省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扩大经营规模的条件。

家庭农场发展背景和条件

从农业生产实践看,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方式,它既保持了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优势,同时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家庭经营的小、低、散等问题,以集约化、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激发农业生产经营活力。

据统计,2014年河南省财政整合涉农资金1.4亿元,统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

2013年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16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3%,70%的流转土地流入经营大户,发生土地流转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63.2%。扩大经营规模,是提高农民专业化生产收入的必然选择和市场化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土地流转率的不断提高,基本完成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权和正在推进的农民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在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同时,也将促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为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的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随着2004年以来的农机补贴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河南省农业生产方式正在进入机械化时代,成为农业稳定发展的保障。数据显示,河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2013年已经提高到75%。土壤耕作全面实现机械化,小麦生产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8%,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85%和65%;水稻机收水平达到80%。

政府、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农业社会经济组织,为农户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的各种服务而形成的网络体系,正在逐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财政资金的支持,规模化经营趋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都为河南省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家庭农场应成为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

家庭农场发展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2014年年初,河南省符合统计条件的家庭农场有15538家,其中,从事种植业9887个,养殖业4306个,种养结合1083个。经营面积在50~100亩的小型家庭农场有5013家,1000亩以上大型家庭农场有431家,耕种总面积达到287万亩。从家庭农场种植、养殖结构大致分布来看,黄淮海平原地区以种植粮食为主体,兼有一些养殖和经济类作物;丘陵山区等旱坡岗地,种植林果、药材、花卉等经济类作物的比例稍高。

数据显示,河南省家庭农场在工商部门注册为个体户的占84%;注册为企业的占16%。根据经营内容,家庭农场分为纯粮、以粮为主兼营其他、经济作物和养殖三大类型。其中从事纯粮食种植的占60%;以粮食为主,兼营蔬菜、林果、药材、水产等的占28%;其余12%为专业经营蔬菜、花卉、林果等经济作物或畜禽养殖。家庭农场户均经营面积395.04亩。调查中发现,多数农场主倾向于经营以粮食为主、兼营其他类农场,纯粮食类次之,经济作物或养殖类最少。从追求效益最大化角度看,经营经济作物或养殖类农场为最优选择。综合考虑亩均效益与规模效益,当前种植纯粮食作物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在

200亩左右较为合适。

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盈利空间、资金需求、服务体系、管理水平、设施建设、政策扶持这六个方面。

一是土地、农资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较快,盈利难度不断加大。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多是缺乏技能的传统体力劳动者。受惜地观念、物价上涨和高收益农业项目等影响,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并且流转过程中,部分存在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全、违约成本不对称等问题,带来农地纠纷,影响农场主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生产积极性。

二是家庭农场资金需求大,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融资难主要表现为贷款手续繁琐、贷款规模小、贷款期限短。从农场资金实际获取来源看,只有58%的农场有民间借款或银行贷款行为,并且民间借款的比重远高于银行贷款。具有融资需求的农场主中,认为担保手续复杂的比重最高,贷款额度小次之,同时还有利率太高、贷款期限太短及没有人情关系等因素。有62%的农场主希望金融机构创新融资产品和服务,拓宽融资渠道。

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显薄弱。在家庭农场产品销售渠道上,商家上门收购的占40%,自己送货的占34%,两种方式结合的占20%,通过农业合作社、网上销售的分别仅占4%、2%。52%的农场主希望政府加强引导,在家庭农场优先推广新特产品,对接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销售;50%的农场主希望加强病虫害测报、气象、产品供销信息等公共服务。

四是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看,农场主需要具有懂农技、善经营、会管理等综合技能。但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家庭农场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多由种粮养殖大户转身,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根深蒂固,实践经验丰富。但对新知识和应用新技术掌握不多,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五是基础设施条件需要改善。相当一部分农场在起步阶段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如发改、水利等部门在水利排灌设施方面的支持。但由于部分农场流转的区域是一些地形地貌复杂、生产条件差、缺水肥薄的土地,若要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才行。不少农场主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家庭农场完善水利配套设施,以及晾晒、存储等其他生产性辅助设施,降低用水用电成本。

六是家庭农场发展缺乏系统的配套政策。从当前发展实践来看,家庭农场享受有不同程度的支持政策,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及农机购买中可获得一定比例的补贴优惠。但相关政策不系统、不协调,支持力度也与家庭农场发展需要存在差距,须制定和实施专门的用地、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政策,有效整合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措施

基于河南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当前家庭农场发展实践中存在的土地、资金、补贴、服务和环境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促进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大省建设。

一要引导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在按照现行的工商登记制度和市场主体类型规范登记注册的基础上,农业部门要把家庭农场纳入现有支农政策扶持范围,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进落实涉农财政补贴、信贷扶持、农业保险、设施建设用地等相关政策,支持家庭农场稳定经营规模、完善生产条件、提升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等。

二要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规范流转。随着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行,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制度不断完善,为家庭农场获得规模化经营需要的土地提供了条件,政府应鼓励家庭农场通过产权交易平台扩大土地规模,并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三要多渠道满足家庭农场发展资金需求。政府应完善政策性金融对家庭农场的支持方式,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吸纳民间资本进入合作金融领域。要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在财税方面长期稳定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要对农业保险专门进行规范和保护,提高家庭农场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力,同时对保险公司涉农保险提供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保险经营。

四要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主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主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经营观念和现代管理水平。

五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家庭农场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关系,政府应支持启动社会服务,补贴规模经营家庭,以拉动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待社会服务组织具备自生能力和盈利条件时,可退出或减少取消财政补贴。

本论文课题资助项目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吉林和黑龙江三大核心区微观基础研究”【09YJA630030】

河南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基于“三化”协调发展的国家粮食安全综合保障问题研究”【2014BJJ077】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农场主农场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农场假期
农场
Farmer Rescue营救农场主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揭秘:90后农场主做农业失败的5大启示
一号农场
我的青春不迷茫——访90后女农场主谌海露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