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据“中国乡村发现网”,原题为“乡愁”vs“乡仇”——我的遗产谁做主?
不久前参加了清华大学徐彤博士主持的一个沙龙,主讲的题目是《我的遗产谁做主》。一开始,他讲了个例子很有意思。德国有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村落,与周边环境隔着一条河,这条河为村子营造了很好的景观环境,但却也阻隔了村子与外界方便的交流,只能通过效率很低的摆渡小船来解决。这样的情景下,村民开始要求在河上架桥通路,因为现状的交通环境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生活需求;而世界遗产组织认为一旦架桥通路将对村庄及其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如果这样做将取消该村子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于是,在这个崇尚民主的社会里,村民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去共同做出自己村子的决定。投票的结果是,大约68%的村民选择了放弃世界文化遗产,一个似乎有点儿意外的结果。
在村民眼里,是不是遗产我不管,但我的生活我做主。我的生活我做主!难道不对吗?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做主是不是也太扯了?
在我国,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建筑、街区、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更是丰富,他们不是遗迹、更不是物件,而是生活的活化石。对待这样的资源,与其说是传承文化遗产,不如说我们希望继承和延续的是一种生活,一种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生活。倘若没有了生活,自然没有了人,就更没有了这片遗产承载的灵魂。想到这儿,对于刚才德国小村的决定,我也觉得不那么意外了,甚至还有着某种共鸣。
想留住乡愁,先消灭乡仇
每个时代,建筑的建造之初,应该不是为了若干年后被后辈奉为文物,而是人们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倘若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水平条件下做到了足够出色,也许她才能经历年代与历史的洗礼而留存下来。其中,对于传统街区、村落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资源,经济基础更是影响其所谓文化成就的重要因素。
去过一些优秀的传统村落,觉得它所拥有的文化特色与内涵,都和当时发达的地方经济有关。
徽州民居那是徽商的天下,山西大院那是晋商的家园,还有个别大夫第、进士院鹤立鸡群,也是当时学业有成、升官发财、衣锦还乡的佳作。
所以,浅显地觉得,这些民居文化的强势是不是一定要有经济强势作基础呢?不同的是,古人有钱了都回农村老家光宗耀祖,现代人有钱了都跑大城市里做房姐房霸。相比起以上这些少数前世今生境遇都还不错的传统村落,大部分村落的现况却是令人堪忧。
爨底下村可谓是北京古村落的经典代表,十几年来名气很大、旅游发展也如火如荼。前阵子去了那里,和村里领导聊天,问起他们对村子发展的看法,他说,相比于以前,在村子里虽然挺能挣钱,但也许这种繁荣只是这几十年的光景,等他们这一代人老了以后,这个村子也许还将是个空村,因为自己的下一代并不真正愿意留下来。问起现在如潮的游客是否打扰到了村民的正常生活,大家是否也挺烦?他说,来得越多越好,我们欢迎着呢,只要来人就能来钱......看来,老百姓实在穷不下去了!爨底下只是个特例,由于政府每年上千万的资金来扶持,它终究还算是发展起来了,可对于更多的传统村落,黎明还未来临。
不光在村庄,即使在北京核心的旧城也有着同样的窘境。生活在北京“四合院”里的的哥在聊他们对老院子的看法时说,有点儿钱能买楼房的,基本上都搬走了,大家尤其是孩子们真不愿意回来,比起大多数四合院,楼房对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是很明显的,更何况大多数以前的四合院现在也只不过是个大杂院。相比起现代化的生活,传统建筑对于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并不一定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吸引力,毕竟那对他们早已不新鲜,而传统建筑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对于普通老百姓、尤其是生活条件很差的老百姓又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我们现在全民盼“乡愁”,可乡愁所描绘的乡村或传统街区,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存在物,更是现代生活的载体。
然而,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对“现代性”的追求给乡村带来的文明与进步却很有限,反而还夹杂着某种“暴力”和“掠夺”,使得乡村无论在生活条件的物质层面,还是文化自信、心理优越感等精神层面都与城市有着巨大差距。在村民眼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里的生活很无奈。说是村民的“乡仇”也许有点儿夸张,但被生活所迫,我们的“乡愁”很难阻挡住村民出外闯荡的脚步,除非,先消灭“乡仇”。
安徽黟县宏村,徽派民居古村落的典型代表。那里的百姓原来也都一样外出打工,村庄逐渐凋敝,但通过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十多年的商业市场化的运作,现在大家都回来了,旅游发展给大家带来了经济自信,更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村子的魅力,这时候的文化传承不再是枷锁,更变成了物质上的收获和精神上的自豪。虽然目前的发展还有待完善,那靠的是市场的作用和管理的力量,是另一个话题,在这儿暂不多说。
但没有了乡仇,乡愁还远吗?
不盲从历史、不卑微现在
老建筑一定值得传承吗?对于普通人,迷恋老建筑往往饱含着一种怀旧情结,面对着老建筑,大家更容易产生与现代生活的差异感和新鲜感,身临其境,仿佛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但我觉得,建筑虽然承载并记录了历史,但不一定都代表了什么优秀的传统文化。
原真的东西一定有价值吗?我们在保护传承文化资源中很强调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原真性,这原本没有什么不妥。不过我觉得,就像面对大自然一样,青山绿水是自然生态,杂草丛生也是自然生态,我们需要有所辨别和筛选处理才能塑造真正优越的生态环境。针对于我们现在鱼目混杂的老旧城,到底是四合院还是大杂院?是保护区还是棚改区?我们如何界定它的原真性与它的价值之间的关系?
历史长河中,不是每一段历史都足够精彩,不是每一个时代都能有鲜明优越的文化让后人赞叹。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存在着很多诸如发展与保护的困惑、奇奇怪怪的建筑等社会挣扎和怪现状。就像我一朋友说的“艺术与文化往往是衣食无忧、人闲没事干的时候造就的”,如果我们的时代注定无法达到“衣食无忧”的状态,那这种文化现象或乱象也许注定就是我们留给后人的“特色”。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不必卑微、不必沮丧!只要真实,就有价值!
生活创新才是传承的灵魂
随着时代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卫生习惯的提高、社会文化的改变都在促动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建筑、街区和村落只有不断融入新的功能、新的技艺、新的文化,才能成为城市和历史真实的载体,才是合乎发展的有价值的继承。
我想,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回想每一处优秀的文化,也都是产生在基于发展的创新过程中。所以,我们要传承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而更是造就传统文化的创新力。
在这样的创新中,不仅展现了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味道,更绽放了现代的活力和生活的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