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评价

2015-05-14 11:00胡鞍钢
前线 2015年10期
关键词:十二五世界

胡鞍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这一时期既充满风险挑战、极不寻常,又成就卓越、极不平凡。面对十分严峻又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科学决策,国务院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地应对了各种内外部挑战,按照“稳中求进”总方针,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生態建设等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上再上新台阶。

宏观经济总体稳定,实现从高增长向中高增长转变。1978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处在高增长阶段,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9%,而后按着“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逐步调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从8%到7.5%,再到7%左右,实际增长率平稳地逐渐下降至7%以上的中高速增长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G20国家)名列前茅,按CPI上涨率与失业率构成的痛苦指数(misery index)计算,中国为6.2%,也是G20国家中最低的之一。经济增速减少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节能减排等目标,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创造了良好的、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15万亿元,按汇率法(三年加权平均汇率,下同)计算相当于6.04万亿美元;到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相当于10.36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比重由9.2%上升至13.3%,与美国GDP的相对差距从2.48倍缩小至1.68倍。(计算数据来源于2015世界银行数据库)。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GDP从世界第二位上升至第一位,占世界的比重达到16.3%,已高于美国所占的比重(16.1%)。

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在世界位次上升了30多位。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015元,为4300美元,开始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201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6531元,为7380美元,其中,已经有8个地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从世界排位看,按汇率法计算,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的排位,由2010年208个国家或地区居第128位,到2014年进入前100位之内,居第96位。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排位,由2010年的9239美元,到2014年上升至13217美元,在230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113位。

扩大内需取得明显效果。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十一五”末的92.1%提高至100%以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其他两个为欧盟和美国)。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从43.1%提高至51.2%。据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0年15.7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26.24万亿元,相当于4.27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平均增长率为10.6%,高于经济增长率。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建设工地。2010-2014年,铁路营业里程从9.12万公里提高至11.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占世界总里程的60%以上,快速铁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从400万公里增加至446万公里,2级公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县城,其中高速公路从7.41万公里增加至11.18万公里,高速公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民用汽车保有量从7800万辆提高至1.54亿辆;民航客运量从2.7亿人次上升至3.9亿人次;货物周转量从14.18万亿吨公里增长至18.46万亿吨公里;全国电话用户从11.53亿户增长至15.36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从4.57亿人上升至6.49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达到5.57亿人,宽带用户超过7.8亿户,成为世界最大的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市场;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从9.66亿千瓦增加至13.60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电网规模始终保持世界第一。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大大地加速国内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全国统一超大规模市场的形成。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粮食产量“十一(年)连增”、农民收入“五(年)连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台阶,粮食总产量从2010年的5.46亿吨提高至2014年6.07亿吨,比“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的目标高出12.4%。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52%提高至2014年的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52%提高至61%,2011年到2014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推进精准扶贫,制定并落实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措施。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大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乡村旅游扶贫等工程。如期完成“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任务,推动农村饮水提质增效,继续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因地制宜采取电网延伸和光伏、风电、小水电等供电方式,2015年将解决最后的20多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从产业结构来看,实现了由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转变为由服务业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43.2%提高至2014年的48.1%,平均每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创造了产业结构变动最快的纪录。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0.0%下降至35.8%。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迅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体育和娱乐业蓬勃发展,教育、卫生、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从就业结构来看,服务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34.6%提高至2014年的40.6%,服务业就业规模也从2.63亿人突破了3亿人,是最大的就业产业部门。批发零售业就业人数2013年达到3315万人,教育达到1914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达到1329万人,交通业也超过了1300万人。而农业就业人数从2.79亿人降至2.3亿人,城镇就业规模也从3.47亿人提高至3.93亿人,并且首次超过乡村就业规模(为3.79亿人),显示着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大变动以及发展的转折点,其中农业就业比重从2010年的36.7%下降至2014年的29.5%,提前实现了2002年国家计委所提出的2020年降至30%左右的目标。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正在加速向世界创新国家迈进。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3312亿元,相当于2010年的1.88倍,名列世界第二;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09%;从研发队伍看,2014年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94万人年,相当于2010年的1.54倍,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穩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数从世界第八位上升至第四位;发明专利申请量92.8万件,相当于2010年的2.37倍,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相当于美国的1.5倍以上;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26169件,居世界第三位。国际专利是企业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申请专利,可在148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专利保护,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跨国公司进而成为全球公司。重大科技工程取得新的突破,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超级计算机、支线客机等。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拓展、更加完善。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实施了“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进一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差距持续缩小,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序推进。随后开展了“三大战略”地区新布局:一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二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三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编制了愿景和行动规划,开展各领域务实合作,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这就为“十三五”时期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提供了实践基础,可以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加速互联互通,大规模地重塑区域、全国经济地理,进而拓展并影响到周边国家乃至世界重塑经济地理。

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总人口超过农村总人口,这是重大的发展转折点。到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至54.77%,比2010年提高了4.82个百分点,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6.7%;城镇总人口从6.70亿人提高至7.49亿人,平均每年增加近2000万人,这不仅在我国发展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发展历史上都属于超大规模的城镇化。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从6.71亿人减少至6.19亿人,占世界农村人口总数(33.63亿人)比重的18.39%,居印度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农村人口国家。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加大城镇基本保障房建设,改造棚户区和城乡危房,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籍迁移政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积极破解各种城镇化难题。

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1-2014年期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分别达到8.0%和10.1%,首次高于经济增长率(为8.0%),也高于“十二五”规划年平均增长率大于7%的预期目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2010年的3.23倍缩小至2014年的2.92倍,是13年来首次降至3倍以下。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基尼系数由0.481下降至0.469。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13年已分别下降至35.0%和37.7%,在国际上均属于富裕类型。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提高,分别达到32.9平方米和37.1平方米,住房自有率达到85%,已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十二五”规划提出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覆盖约20%的城镇居民家庭的目标有望实现。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4年来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5119万人,超过“十二五”规划4500万人的预期目标,登记失业率有效控制在4.1%,也低于“十二五”规划小于5.0%的预期指标。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口,2014年末,参加各类基本医疗保险人口覆盖率超过95%。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格)的农村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66亿人减少至2014年的7000万人,累计减少了9500万人。

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优先发展教育,惠及全体人口,全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年提高至10年以上,新增劳动力从12年提高至12年以上,高中毛入学率和大学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提高至86.5%和37.5%,已接近2020年目标(分别为90%和40%)。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统计,国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提高了1.2岁,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各类健康指标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统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全体人口,到2013年,广播节目综合覆盖人口达到97.79%;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9.42%,电视节目1336套,高清电视频道达50个;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了2.29亿户,相当于美国的3倍,占家庭总户数比重达54.14%;数字电视用户1.72亿户,渗透率为74.95%;全国共有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49条,完成影片订购870万场,观众共计约15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从2010年的21.03亿人次增长至2014年的36.1亿人次,增长了72%,出境游客从5000万以上人次上升至突破1亿人次以上,增长了1倍以上,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最大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国家。

建设“两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大力开展节能,推广节能技术,运用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完善节能减排和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检测制度,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4.9%,单位GDP碳排放下降了16.6%。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七大水系國控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达到71.2%,已经提前实现《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015年>60%的约束性目标,“十二五”前四年,全国四项污染物排放量总量,化学需氧量到2013年排放总量已降至2353万吨,已接近约束性目标(为2347.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降至2044万吨,已低于约束性目标(为2086.4万吨)。2015年3月7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答记者问提到,在2012年,提前实现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达到80%的目标(为91%),及时修订并采取了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先是2014年1月1日在全国首批74个城市实施,2015年1月1日在全国338个城市全面实施,总体上PM2.5平均浓度有所降低。2014年,全国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总体上PM2.5平均浓度降低11.1%。三大区域也降低了10%-12%,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降低了12.3%。2014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15%和90.3%,已经提前实现了2015年目标(分别为85%和80%)。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继续开展植树造林,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长”。2015年3月12日《201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指出,与第七次全国森林清查结果相比,第八次清查结果显示,森林面积增加1223万公顷(相当于12.23万平方公里),比一个韩国的国土面积还大(为10.02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27个百分点,达到了21.63%,为实现我国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的目标提供了重要基础,森林蓄积量增加14.16亿立方米,提前实现2020年森林蓄积量增长目标。此外,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84.27亿吨,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超过13万亿元。生态保护建设与生态投资取得重大进展,如湿地、草原、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工程。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15个重要领域、55个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336项改革举措。这些改革正在有序推进,部分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例如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再次修订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大幅缩减核准范围。着力改革商事制度,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先后成为我国自贸试验区。我国于2013年成为世界最大对外贸易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3600亿美元增加至2014年的604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13.8%。对外投资快速发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10年的602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跃居2014年的1029亿美元,上升到世界第三位,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166亿美元上升至646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31.4%。中国装备走出去已经获得重大成果,其中铁路、电力、通讯、能源等重大项目越来越多、国际声誉越来越好。形成了“投资中国”与“投资世界”双向投资并驾齐驱的新格局。多边、双边等经贸合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造福沿线国家人民。到目前为止已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2014年11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2014年12月29日,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商注册。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第六十一章有关规定,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要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开展客观地较为全面的评价,对实施情况作中期评估。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作为第三方,采用“目标实施一致性评估”方法,对2011至2014年实施评估表明:在可统计、可评估的29个指标中,超额完成五年规划目标的指标有14个,占48.3%;接近五年目标的指标有4个,占13.8%;进展良好的指标有9个,占31.0%,进展滞后指标有2个(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基本保障房建成数),占6.9%。经过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后,经济总量增加,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GDP之比略低于预期目标。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十二五”规划实施四年的中期评估结果得分是93.1分,比“十一五”规划五年得分(87分)有明显进步。我们预计,整个“十二五”规划实施五年得分将超过90分甚至更高,充分体现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绩效是真正的优秀,这将给全国人民一个满意的答卷,也给世界一个惊喜。

(作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杜梅萍

猜你喜欢
十二五世界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