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进谏

2015-05-14 11:00沈文
前线 2015年7期
关键词:纳谏长孙魏征

沈文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議论。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皇上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皇上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皇上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皇上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这一观点。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像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两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像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太宗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太宗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太宗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赶紧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太宗怀中。

唐太宗有时也免不了对魏征不顾“天子”面子,当面揭短而大光其火。有一次,魏征又在朝廷上把唐太宗弄得很尴尬。退朝之后,太宗发狠道:“魏征每次上朝都扫我的面子,我早晚要杀了他!”当然,唐太宗最终没有杀魏征,想通之后,反而更加信任他了。

魏征和唐太宗相处十七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在魏征为代表的大臣带动下,出现了贞观群臣争相谏诤的空前绝后的局面。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魏征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错的一面明镜,充分体现了他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沈 聪

猜你喜欢
纳谏长孙魏征
唐太宗托孤藏玄机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一箭双雕
唐太宗与魏征
魏征身后的落寞
来自太傅的恶意
贞观时期影响时代的女性——长孙皇后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太宗纳谏
栾书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