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5 总第701期
@小舟的毛瑟:李光耀带领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在几个大国间维持微妙的平衡关系,为自己创造发展空间,他留下的政治遗产会影响深远。
@插排放在外地:我也不懂什么政治和国际形势,只是觉得在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后,李光耀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带领新加坡取得现有的成就,实在厉害。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庄玮写的故事里说加州,某位父亲拿出一个月的收入,告诉孩子们每个月的花销都在哪些方面,让孩子们知道挣来的每笔钱都有用处,不能乱花。美国父母会让孩子了解自家的家底,并参与消费,以期让孩子们有管理钱的意识。我小的时候,爸妈除了给零花钱外,根本不会和我说他们能赚多少、家里有多少,这些都是绝对保密的,我想我也不会和我的孩子说些。(掘学)
对这位上任才两个月的美国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布林肯,很多人未必熟悉,但其实都见过。在那张击毙本·拉登后被疯传的白宫战情室的照片,他站在后排,探出头,和奥巴马、拜登、希拉里等一起专注地盯着前方的大屏幕。此后,他开始越来越多地站到前台,并成为美国民主党很多老人不吝美言的对象,“他将大放异彩”。
这是布林肯以美国国务院“二号人物”的身份首次访问中国,共三天行程。最后一天的活动内容全部在天津,《中国新闻周刊》是当天唯一全程随访的媒体。
坐动车去天津,而没有选择美驻华使馆专车,一是因为动车便捷,二是他本人也想有切身的体验。一路上,除了在火车站享用贵宾室、不用检票直接进站外,没什么其他特别待遇:坐二等车厢,未见安保人员,随身带的单肩黑挎包,多数时候也自己背,只在参加会见和参观等正式的活动时,才交给助手。
布林肯的行程安排得密不透风,我对布林肯的采访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一家企业参观后,要去往天津市区,就利用了这路上的近一个小时。并不算宽敞的车厢里,我和布林肯并排而坐,稍一欠身,就压着对方上衣的边角,然后彼此说“sorry”。
这并没有打消对话过程中的距离感。除了说起上次陪拜登访华期间在北京吃炸酱面的经历,布林肯稍显轻松外,他其余的回答几乎都是老练娴熟的外交辞令。这既是出于职业外交官面对记者的惯性,也因为中美关系正处于他所认为“机遇期”,要尽可能避免意外事端,还有就是他本人的外交风格使然。
他性格随和,丝毫不让人觉得有任何高官威严,但谨言慎行,行事周全,一天的活动下来,你很难挑出来他有一点不妥帖的地方。
而布林肯在华分外谨慎,不仅因为这是他以美国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身份对中国的首访,还因为他的务实态度和对中美关系未来的期许。不只在中国,在他此次亚洲行的另外两站韩国和日本,说起中美关系时,他强调得格外多的就是“美中要深化合作,同时也要直面分歧”,“一起做生意要优先于为一些岛礁和海域而争争吵吵”。
详见本刊2015年3月30日出版总第7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