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教改:当理性的公平遭遇感性的不公平

2015-05-14 16:53李腾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西城西城区小升初

李腾

连续几日,北京市西城区教委门口挤满了数十名家长。他们多数是月坛学区学生的家长,高举的自制标语上写着:“月坛学区要公平、公开、公正”。胡静兰(化名)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一轮教改正使得“月坛片区成为全西城最差学区”。

在全国平衡教育资源的大范围改革中,北京市西城区尤为引人注目。由于历史传播和地理环境等原因,这里聚集了几所全国首屈一指、名声赫赫的优秀中学,北京市高考理科均分前十名中,西城占了四所,文科前十名中,西城有五所,高分段率、一本率、二本率、三本率均列北京市第一。这不只使西城区的中小学成为北京学生的“择校”一线,同时也使这一地区的学区房价格年年攀升。

在教改“全国看北京,北京看西城”的关注形势下,北京西城区如何从制度设计上打破择校困局,也必将成为其他地区比照的标杆。然而,5月中旬新的小学升初中(以下简称“小升初”)的方案甫一推出,便在家长和学生们中遇到了巨大反弹。不少家长表示:新的学区划分和“小升初”制度,正使得自己所在的学区成为“最差学区”;新的教改方案,并没有让他们看到公平之处,不是“改革”,而是“革命”。

“牛校”该给谁 

家长们纷纷感到被划进了“最差学区”,原因之一,是认为本来应该划分在本学区的“牛校”,在新的划分中,成了“别人的学校”。

简单来说,从去年开始的北京西城教改,依照“教育均衡、就近入学”的原则,将全区15个街道划分为11个学区,保证每个学区至少8所中学,“小升初”一律不得跨学区升学。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是优质学校扩大成立教育集团,通过教师轮岗交流、学生混合编班、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均衡。二是在“小升初”环节,将传统“牛校”的学位分拆,除接收学校所在学区学生外,也将接收相当比例的外学区学生。

在此轮改革政策中,学区内原有的中学被称为属地校,而可以跨学区招录的“牛校”被称为“调配校”,前者接收本地70%的学生,后者接收30%的学生。

比如:北京第四中学作为什刹海学区的属地校之一,除了接收本学区的学生外,还作为调配校接收其余5个西城学区的学生;而地处月坛的北京第八中学,因为高中部位于金融街学区,被划为后者的属地校,同时作为另外5个学区的调配校,但月坛学区的小学生,按规定没有资格升入八中。

这种安排,一来使得“牛校”在所在学区的招生名额减少,二来,使得这些“牛校”成为其他学区学生抢夺的重点,因而更令人感到稀缺。

在这些争论中,月坛地区家成为对此次教改最为不满的群体之一。

“为什么八中在我们学区,我们却没有资格上这所中学,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胡静兰的女儿今年上5年级。当年,她为了女儿能够升入一所优质中学,搬到了西城区,这次突然而至的学区调整,无疑是对全家生活的一个重大打击。

在她看来,没有北京八中的月坛学区,已经没有重点学校可供普通学生选择。“虽然还有推优、特长生,但比例非常小,标准也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只能等着电脑派位。”她说,“这意味着,不管我们怎么努力,也进不了一所优秀的中学。”

这种判断在其他学区也存在。“大栅栏—椿树—天桥”学区和“新街口”学区的家长,也认为自己学区成为西城最差学区。“承担调配功能的牛校,机会太少,判断的依据只有属地校的水平。”一位家长说。

家长们感到不公平的还有,在公布政策时,并没有公布学区划分的依据,也没有公布各个学校的招生名额,但政策公布后马上就要求家长填报升学意愿。一位家长表示:“我们觉得被突如其来的政策绑架了。”

“我们孩子的初中三年就要被牺牲了吗?”

失去“牛校”的焦虑,还来自对“教育均衡”的不信任。

(资料图片)北京8中的学生听讲座。根据2015年5月北京西城区的“小升初”方案,地处西城区月坛的北京8中划归金融街学区,月坛学区的小学生没有资格升入八中。图/IC 图片编辑/陈俊丹

根据西城区政府公布的教育改革方案,将在今年对全区学校进行结构布局调整,将优质中学与普通中学合并,从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5月25日召开的西城区政府与家长代表的沟通会上,副区长陈宁表示,为了支持这一轮教育改革,全区所有名校都已最大限度地承担任务,不会出现“贴名校标签”而没有实质变化的情况;西城教委也下达了“保持中高考成绩在全市领先地位”的要求,“校长们的压力都很大”。

她强调,“全市范围比较,西城没有差校”,而且一些被合并的学校其实并不差,但为了在这轮改革中,能够“快速得到家长认可,不得不这样做”。

但家长们普遍对前景感到不乐观。

胡静兰本人曾是北京育才学校的教师。她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作为北京市示范校,2002年育才学校合并了普通中学北京市88中,老师们首先感受到的是生源质量的挑战,教师们付出比以往2至3倍的辛苦,效果也不甚明显。“校风是致命伤。”她说。

一位家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站在她家阳台上可以看到某中学课间操的情况,学生们做操懒懒散散,可以想见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另一位家长则说,多次看到某中学学生在放学的路上“小手拉小手”,“现在教委突然说,这些学校合并后就是好学校了,这怎么可能呢?”

实际上,北京并不缺乏差校变名校的成功案列。连续多年中考成绩位居西城第一的三帆中学,就是在北师大二附中不断投入师资和精力的背景下,摇身一变成为“牛校”的。

“这种改变需要很多年,可那时候我家孩子都上大学了。”胡静兰说。“我们孩子的初中三年就要被牺牲了吗?”

公平、公正的前提是公开

历经一个星期的沟通和讨论,虽然西城区教委已将“小升初”的网上信息登记截止时间延长了2天,并做出了种种解释和承诺,但家长们的担忧仍没有减少。

一位家长表示,虽然政策明确“点招生”、共建生和条子生都已经取消,但仍存在特长生,又多出了“政策保障生”,这一部分的名额的录取标准仍然未知,究竟保障了谁、保障多少人,也是个谜。

一位小学校长则向家长坦承,这次学区重新划分和“小升初”政策调整,学校事前并不知情,接到通知便要立刻执行,校方也感觉“太仓促”。

“教改动作这么大,决策过程却不公开不透明,难以让人信服。”一位家长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此外,虽然北京已多年禁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排名,但家长们仍然会根据心理预期对各所学校进行“划分”,一些私立教育机构也利用信息不对称,做出学校排名,以供家长参考。

一位家长表示:“目前的升学依然是以高考为指挥棒,那怎么能要求广大家长在中考和小升初的问题上,坦然接受去哪个学校都无所谓的状况呢?”

均衡教育资源的努力,与家长们面对的现实选择,在北京西城区这个焦点地区,似乎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反映了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设计者之间的立场差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曾晓东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但公共政策寻求的是至优分配,不可能存在一种政策,能够满足所有人期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指出,教育改革首先要对财政制度进行改革。面对家长的担忧,目前承担教育支出主体的区县政府,应首先从财政资源向弱校的倾斜做起,逐渐缩小名校与普通校的差距。与此同时,全市也应着手开始缩短各区县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

两位专家都指出,虽然这一事件只是北京市西城区的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但由于这一地区的特殊性,无疑将是中国其他地区的下一步教育改革风向标。

“北京官场利益复杂、各部门隶属关系也很复杂。西城教改所涉及的学校多种多样。”曾晓东说,“有教育部直属的,有北京市属的,有西城区自办的,还有高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支持的,能把这些学校都纳入教改范围内,本身就是一件需要魄力和勇气的事。”

但是,这次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也值得深思。“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不可能与每一位公民沟通,在以单位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崩塌之后,普通民众找不到客观的代言人承担表达诉求、与政府沟通的工作。”她认为,这种有效沟通机制的缺失,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将不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在两次到西城区教委要求沟通后,西城区的各所小学都开始积极联系家长,说明情况,安抚情绪。但家长们反映,校方并未对家长们希望公开的信息做以回应,反而发短信通知:“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退出QQ群,不要参与聚集活动。”

5月25日晚,西城区政府召开与家长代表的沟通会。会议上,西城区政府副区长陈宁表示:目前的学区划位表尚不成熟,因不明原因流出,这是个“不该发生的错误”,并承诺,将在5月26日公布北京八中在月坛学区的具体招生名额。

但截止本刊5月26日晚发稿时,这一数字仍未公开。此时,距离北京市“小升初”派位报名截止时间,只有不到24小时。

猜你喜欢
西城西城区小升初
东方少年杂志社“我为祖国加油”主题绘画征稿选登
藏在时光里的幸运星
家有二宝
爱哭的手工达人
习惯成自然
基于访谈探讨天津取消小升初择校考试制度的合理性与否
2014至2015年西城区老楼通热方式实现无煤化工程项目
“小升初”,不头疼
西安小升初考試場面壯觀 場內場外都是“拼”
西城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