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宝
“创新不是教出来的,创新是人的本性。”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说。
在姚洋看来,要提高年轻人的创造力,就要完善目前的市场制度以及法律制度,营造好的创新的环境。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中央政府要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姚洋: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代表了我国经济转型之大势。
以前中国经济依靠外延式扩张,以后则要转向内涵式增长,技术进步将成为重要推动力量。创业只能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无创新,不创业”,创业必须结合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怎么去创新?“互联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现阶段中国的创新,还是要结合制造业。我们需要企业家转变思路,需要政府以及全社会齐心协力,来推动中国的创新,来推动中国的制造业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变成一个制造业的强国。把互联网运用到工业上,运用到有优势的地方去,用互联网来带动下一步工业的创新。
当初,我们的经济依靠这种外延式发展模式就能打开国际市场,从2001年到2008年我们的出口翻了五番,可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经济发展好的情况下,创新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尽管当时出口的是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
2008年之后,整个世界爆发金融危机,各国经济开始下滑,市场也开始萎缩。再靠外延式的生产,显然是很难维持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制造业的份额也在逐渐下降,因而,越来越多的需求要从国内产生。要靠国内的需求拉动经济,这实际上难度很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经济增长呢?唯有创新。
一方面创新是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是提高需求的过程。比如,新出来一种药品,市场上就会有需求,有创新就会有需求,经济才会滚动发展起来。
正是出于经济转型的需要,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否阻碍了创新?
姚洋:一说到创新,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埋怨我们的教育体系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给毁灭掉了。不可否认,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存在问题,让很多学生做了无用功。比如说,有的试题本来做一遍就可以,为了应付高考,学生要做好多遍,把孩子的天性都给磨灭了。
其实,一个人是否有创新能力与教育关系不大,就像有些企业家的成功和受教育程度不成比例一样,比如,第一批富起来的乡镇企业家,他们受教育程度就比较低,但他们在做企业方面却比教育程度高的人成功。
在创新这方面,大家以为美国的教育体系是最好的,但实际上他们的教育体系也有很大的问题。我刚到美国求学的时候,导师比我大不了几岁,他原先在很小的州立学校教学,学生基础差得要命,有的还怎么讲也讲不通。美国的教育鼓励创新,实际上那是为少数人、少数天才准备的。我不认为我们的教育体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现在很多中国的年轻人没有创造力,是因为整个市场制度和法制制度没有做好,没有一个造就和鼓励大家创新的环境。只要这个环境有了,我们的创新一定会有。
所以我认为,创新能力是生而俱来的,和教育没有太大关系。我所说的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而不是一提到创新就是“高精尖”的东西。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创新的主要阻碍在哪里?
姚洋:我认为创新的阻碍在于制度环境。美国之所以创新能力强,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首先,法律体系健全。在法制建设上,美国特别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方面,我们对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相对较弱。
另外,我们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不够,尽管规定了相关的激励措施,但是机制上不健全。以北京大学为例,北大有很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北大实验室做的东西就属于学校,教授不能拿出去自己生产。北大只出了方正、青鸟,没有更多的企业做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给这些老师激励。
其次,金融支持。美国的金融体系发达,管制少。资金向高精尖项目流动。
在硅谷,只要有好的创意,资金是不用愁的。资金追着创新跑,不用创意人四处找钱。
第三,美国创新得益于移民政策,这也是其他发达国家追不上美国的原因之一。美国的高科技公司的员工,60%以上都是外来移民人员。有这种开放心态,才能吸引人才。
因此,我们要进入创新社会,应该在这三方面同时改进。这三面如果不改进,创新是有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