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红,徐 彬,钱一平,胡筱峰,李侠英
在我国2011年版《三级精神病医院评审标准》的医患安全章节中提出:为了确立查对制度、识别病人身份,在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病人身份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因此,我院根据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护理管理特点制定了腕带标识管理制度,于2013年7月开始对住院精神病病人实行标识腕带确认身份信息,提高了精神病病人诊疗护理过程中关键流程的准确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6月在我院普通精神科住院的精神病病人3 740例为研究对象。将2012年7月─2013年6月的1 758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02例,女956例;年龄37.53岁±11.96岁;有暴力行为或倾向者39例,有自伤、自杀行为或倾向者13例,有逃跑倾向者17例,有藏药行为者26例。将2013年7月─2014年6月的共1 982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其中,男905例,女1 077例;年龄36.85岁±12.33岁;有暴力行为或倾向者43例,有自伤、自杀行为或倾向者14例,有逃跑倾向者20例,有藏药行为者29例。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有危险行为或倾向的比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标识腕带的选择及应用
1.2.1.1 标识腕带的选择 采用安徽省庐江县医疗用品厂为我院定制的标识腕带,共有6种颜色,分别为红色、黄色、黑色、绿色、蓝色、粉红色,腕带为一次性使用物品,表面光滑,材质良好,无毒,一般不会引起皮肤过敏;书写方便,字迹清晰,水、乙醇擦拭不褪色[1];两端有防止脱落的一次性纽扣,佩戴时可以调节松紧,应用过程中不会引起病人皮肤的损伤。由护理部制定腕带识别标示制度,由大护士长组织各病区护理单元的护理人员学习腕带身份识别制度,明确腕带使用的目的、意义。对腕带使用的方法进行培训,掌握其注意事项。
1.2.1.2 标识腕带的应用及管理 ①腕带颜色的选择。根据精神病病人病情可能导致的不同风险佩戴不同颜色的腕带。防自伤、防自杀病人佩戴红色腕带,防藏药病人佩戴黄色腕带,防暴力病人佩戴黑色腕带,防逃跑病人佩戴绿色腕带,其他普通男病人佩戴蓝色腕带,女病人佩戴粉红色腕带。②腕带的填写。病人入院后由当班护士在标识腕带上认真填写病人的基本信息,内容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诊断、入院日期等,同时由两名护理人员一起检查核对无误后佩戴于病人左手腕上,避开伤口、皮疹处,保证松紧适宜,可容纳一个小手指为宜。为防止腕带脱落或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向病人讲解佩戴腕带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病人出院时由护士撤除。③腕带的管理。建立腕带检查制度。实行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一是每天由当班护士对病人佩戴腕带情况进行检查,查看病人标识腕带信息是否清晰,佩戴腕带的局部皮肤是否完好,腕带有无损坏、脱落、调换等,以便及时更换补充,确保病人的身份准确;二是由护士长每周带领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对病人腕带佩戴情况及腕带使用效果进行检查评估,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大护士长不定期到各个病区进行督查;三是护理部每月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问题督促病区持续改进。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用传统的身份识别方法,即医护人员对病人的面貌特征、床号进行识别或病人自己报名字,观察组病人采用标识腕带进行身份信息管理。
1.2.3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身份识别错误发生率、错误执行治疗发生率、当月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身份识别错误发生率指交接班时叫错名字、发药时叫错名字等行为发生的概率;错误执行治疗发生率主要包括药物核对错误、病人漏服药、错抄医嘱、辅助检查时叫错名字等事件发生的概率;不良事件则以上报至护理部备案的不良事件统计。本研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精神科重病区的4个护理单元,所有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与统计均由专人负责。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身份识别错误发生率、错误执行治疗发生率比较 本研究中,1 956例病人能够配合使用,26例病人自行丢失、脱落、交换,经检查、看护、劝说后及时给予补充。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身份识错误发生率分别为0.5 6%、2.1 0% ,错 误 执 行 治 疗 发 生 率 分 别 为0.30%、1.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身份识别错误发生率、错误执行治疗发生率比较 例(%)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
我院住院精神病人大多数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模式,传统的确认精神病人身份的方法是依据医护人员对病人的面貌特征进行识别或病人自己报名字,但由于精神病人思维、情感、语言表达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自知力缺乏,大多数病人又没有家属陪伴,极有可能出现身份识别错误,或因错误识别而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在临床护理活动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使用了不规范的病人身份识别方式以及由于病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病人身份识别错误的事件时有发生。据文献报道临床实践中有8.8%护士使用了不正确的核对方式[2]。因此,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确认病人的身份是至关重要的。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未使用腕带识别病人身份时,身份识别错误发生率为2.10%,使用标识腕带后仅为0.56%,但病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未达到100%,这可能与护士使用腕带不熟悉以及核对方式不正确有关。执行治疗错误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3]。本次调查显示在使用标识腕带后执行治疗错误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且均未导致不良后果,说明采用标识腕带可以进行快速、准确、有效的身份识别,有力地保障了病人的安全。
精神科护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标识腕带的使用可以规范护士操作,使护士注重护理细节,尽可能减少错误操作的发生。使用不同颜色的腕带能够使护士直观地看到病房的重点病人[4],有助于护士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由于被害妄想、幻觉、严重抑郁、应激事件的影响,病人发生自杀、伤人、毁物等意外情况,或发生不服从治疗等行为;同时,使用不同颜色的标识腕带后,护士能够准确地辨别病人的病情,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实行腕带身份识别后,病人伤人、毁物、自伤、自杀、逃跑、藏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总之,病人佩戴标识性腕带,医护人员都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腕带能够对病人做到重点防范,提高了医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有效地规避了风险;同时在精神科病人外出检查、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工娱治疗等环节中,标识性腕带能够让外围科室的工作人员准确地识别病人的身份,减少了发生医疗差错的可能性[5]。标识腕带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工作的警惕性,是一种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转移到事前预防的一种超前管理方法[6]。
另外一种精神科传统的查对方法是护士通过病人的床号来确认病人的身份,病人有可能感到自己不被尊重而对护士产生不满情绪或敌对情绪,甚至引发护患纠纷,标识性腕带的使用能有效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当班护士在为病人佩戴腕带的过程中,主动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告知标识腕带的用途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和家属感到倍受重视,拉近了病人家属与护士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信任度,有助于提高病人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7,8]。
在本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腕带标识管理也存在一些缺陷[9]。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普遍住院周期长,腕带容易磨损,病人又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少数病人不能配合,存在人为损坏的情况;此外,腕带填写的内容较多,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目前,我院已推广机打腕带,既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又减少了因长时间佩戴对腕带字迹的磨损。随着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我院正在初步尝试使用指纹识别等先进方法对病人进行管理,有望进一步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的质量。本次研究的范围只是我院精神科的部分病区,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在今后做进一步探讨。
[1] 方淑玲.心血管内科病人佩戴腕带依从性的调查及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12,8(12):24-25.
[2] 刘义兰,胡璐,陈玲玲,等.护理人员对患者身份核对的现状与对策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9A):1312-1313.
[3] 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4] 和美清.身份腕带在精神科巡视制度中的应用与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6):4832-4833.
[5] 袁杰.身份腕带在精神科安全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33(5):264-265.
[6] 刘月玲,肖淑瑭.老年患者佩戴腕带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152-153.
[7] 赖月斌.腕带使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1):339-340.
[8] 闪应雪.标识性腕带在精神科病房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4B):1005.
[9] 赵菁,李小峰.标识腕带佩戴执行欠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0,15(19):47-49.
(本文编辑 崔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