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雯雯
随着护理新技术、新理论在临床不断地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伦理问题摆在了护理人员面前,护理临床工作者除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有丰富的伦理知识和较高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这样才能构建“以人为本”的护患关系[1]。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就是利用伦理知识分析伦理情境,从可行方案中做出判断,选择效果最佳方案的能力[2]。护理伦理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护患关系和护理质量[2],护生作为临床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同样要求具备良好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为了了解不同学历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现汇报如下。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某三级乙等医院实习的159名护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9人,女生140人,年龄21.0岁~23.5岁。本科45人,专科97人,中专17人。纳入标准:知情同意,自愿参与,且实习时间超过8个月,均有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急诊科等主要科室的实习经历。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由 Ketefian[3]研制、朱磊等[4]翻译的2007版护理伦理决策问卷(JAND)中文版对临床实习护生进行调查,该问卷是目前国际上针对护理人员测量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最权威的问卷[5]。该问卷以护理伦理准则为依据,从提升护理质量、尊重病人、维护病人利益、确保病人安全等9个方面考察了护生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6]。JAND问卷由护生处于伦理困境的2个场景和6个故事组成,每个场景或故事后又有5个~7个护理行为,每个被考察护生需要对这些护理行为做两次回答,第1次:在理想状态下,处于伦理困境的护生应该采取的护理行为,即护生所具备的护理伦理理论知识(伦理选择维度);第2次:在条件限制状态下,护生可能采取的护理行为,即护生的护理伦理行动能力(伦理行动维度)。该问卷共48个条目,其中“推荐的”为28个条目、“不推荐的”为10个条目、“不明确的”为10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正性条目正向计分,负性条目反向计分。问卷总分为两个维度得分的总和,每个维度得分范围为38分~190分,高水平得分>152分,中等水平114分~152分,低水平<114分。总分范围76分~380分,伦理决策能力高水平>304分、中等水平228分~304分、低水平得分<228分。经检验,中文版JAND问卷的Guttman信度系数为0.7 5 2,Cronbach’sα系数为0.839,重测信度(ICC)为0.789,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适用于对临床护生进行考察。
1.2.2 资料收集方法 护生实习满8个月后统一考察,取得考察对象知情同意后,护生集中答题,答题前说明研究目的、注意事项,独立完成,共发放问卷159份,回收问卷159份,均有效。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或者q检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水准均取α=0.05。
2.1 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总体现状(见表1)
表1 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现状(n=159)
2.2 影响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单因素分析(见 表2)
表2 影响159名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分
2.3 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多因素分析 将JAND总分、伦理选择及伦理行动得分作为应变量,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应用多元回归(ɑ入=0.05,ɑ出=0.1)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预测性,最终获取学历、伦理知识获取途径以及护理伦理决策经验进入了JAND总分及伦理选择得分的回归方程,3个影响因素分别解释JAND总分总变异的31%、伦理选择总变异的45%;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及学历进入了伦理行动得分的回归方程,两个影响因素可解释伦理行动总变异的1 3%。详见表3。
表3 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1 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
本调查结果显示,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总分为(265.66±25.99)分,被考察护生中仅有4人得分>304分,表明护生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需进一步提高。伦理选择得分(143.52±13.79)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有102人(64.15%)得分在114分~152分,55人(34.59%)得分>152分,处于较高水平,表明护生对护理伦理决策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中等;而伦理行动得分(122.14±13.05)分,处于中下水平,有55人(34.59%)得分<114分,处于较低水平,表明护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较低,面对现实中的伦理困境很难采取正确的伦理行为。伦理选择维度得分相对较高,表明护生护理伦理决策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相对较高,但面对伦理困境时很难做出理想状态下的护理行为。上述结果说明目前护理伦理教育只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导致了知、行、信的不统一。
3.2 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影响因素
3.2.1 学历是影响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本科学历护生JAND总分及2个维度得分高于专科护生,专科护生得分又高于中专护生,因此,护生的学历越高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就越强,这与朱磊等[4,7]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证明高等护理教育能提高护生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不同层次的护理教育对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具有差异性,因为学历越高、受教育时间越长的护生知识面越广,具备扎实的护理伦理决策理论相关知识,善于从实习中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重视自身伦理道德修养的提高,从而自觉提高自身伦理决策能力。
3.2.2 护理伦理知识获取途径影响护理伦理决策能力 研究表明,护理伦理知识获取的途径种类越多,护生在总分和两个维度的得分就越高。说明在多途径获取护理伦理知识的过程中,丰富了护生的护理伦理决策理论知识,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护理伦理决策能力。
3.2.3 护理伦理决策经验是影响有效护理决策的重要因素 善于总结实习经验的护生得分高于未总结过的护生,护理伦理决策经验作为自变量进入JAND总分和伦理选择的多元回归方程,肯定了护理伦理决策经验对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存在的积极意义,然而该因素也进入伦理行动的回归方程中,意味着经验不仅提高了护生的伦理知识,而且也改善了伦理行动能力。这与Orielly等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8,9],证明护理伦理决策经验是影响有效护理决策的重要因素。
3.3 提升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建议 提高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邱仁宗[10]指出,护理伦理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在伦理学上可以肩负起责任的护士,使其具备做出伦理决策的能力。因此,建议高校注重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实行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手段,如采取PBL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授课教师应在学习医护知识的同时了解临床实践需求,使授课内容更贴近临床实践,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案例相结合,增强课堂吸引力,有利于提高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除了传授护生护理伦理学知识外,还应该培养护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生对护理伦理问题的敏感度。也可以开展护生座谈会、讲座等,帮助护生从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中总结经验教训,拓宽护生获取伦理知识的途径,从而促使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提高。
护理伦理问题是临床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直接影响临床护理质量。因此,培养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已成为护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1]。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历、护理伦理知识获取的途径以及护理伦理决策经验影响护理伦理决策能力。课程改革、拓宽护生获取伦理知识的途径、总结实习经验有助于提高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
[1] 金晓艳,刘晓玲,岳丽.护理伦理观念下以人为本的护患关系的建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3):323-325.
[2] 郁晓路,袁长蓉,仇瑶琴,等.国内外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教育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1A):44-47.
[3] Ketefian S.Moral reasoning and moral behavior[J].Nurs Res,1981,30:171-176.
[4] 朱磊,张武丽,张静,等.实习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93-97.
[5] Olive HN,Helena LK.Nursing students'ethical decision-mak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Nurs Educ Today,2007,27(7):796-807.
[6] 高静,吴晨曦,柏丁兮,等.中文版护理伦理决策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8):735-737.
[7] Kim YS,Park JW,Yoo MS,etal.The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moral judgment koren[J].Med Ethics Educ,2000,3(1):79.
[8] 周海鹏,张玲玲,郭珊.影响有效护理决策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护理,2005,11(14):1096-1097.
[9] Yong-Soon K,Jin-Hee P,Sung-Suk Han.Differences in moraljudgment between nursing students and qualitied nurses[J].Nursing Ethics,2007,14(3):310-322.
[10] 邱仁宗.护理伦理学:国际的视角[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9):56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