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刘亚男,高爽,谢肇静,赵阿勐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认知行为训练是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向来改变其不良的认知习惯,最终实现消除不良情绪和错误行为的一种心理干预技术[1]。它通过对个体进行认知重建来纠正人其不合理的信念,并教会人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改善行为的技能。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心理应对方式形成的关键期,良好的认知行为习惯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该研究试图以认知行为训练作为干预手段,探讨认知行为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希望通过认知行为训练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为高校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一些实践依据。
以自愿报名的形式选取84名在校二年级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40人,女性44人,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均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的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行为团体训练,2 h/次。另一部分对照组,进行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此前两组同学均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认知行为训练,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专业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同质。
制定团体辅导方案,指导思想: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并在人际交往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建立积极向上的自我信念,学会积极的面对自我。制定团体训练方案。方案内容主要是依据影响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因素进行设计。该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来评估个体社会适应能力所达到的水平[3]。本量表分为:人际关系、情绪适应、学习适应、自我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和满意度等7个方面。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
统计结果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用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的比较。两组学员在各因子比较中均无明显差异,因此两组在相关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同质性,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前比较
通过认知行为团体训练后实验组在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和满意度5个方面分数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其它两个方面(自我适应、学校生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认知行为训练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与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2]。团体心理训练通过营造积极的团体氛围,使团体成员间进行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实现认知方向上的统一和行为上在重塑。训练中注重学员的自我监督,通过记录不同活动环节中的心理体验变化,来帮助学员建立起合理自信的理解能力和关联行为的分析能力。设计包括“信任之旅”“你我他在一起”等环节的活动,提升学生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个体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信心[4]。以往的适应训练多强调个人理念的改变,但在认知行为团体中更注重在观念改变基础上的行为塑造,让学员掌握实际的应用技术,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运用。
人际关系适应方面通过对团体的积极动力营造及合理信念的灌输,强化了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作为一种积极经历,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成员对他人的积极理解。情绪适应方面通过成员间相互分享,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帮助,使其明确处事的态度和方式,并以更积极的方向去引导自己合理处理情绪发展中的困境,为其今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心理基础。同时也对团体更加满意和向往,并以更积极心态面对现实生活。学习适应方面实验组学生通过训练其对大学学习的正确认识,提供时间管理训练和学习方法养成技术,让学员正确把握大学学习的节奏和方向,因此其适应水平得到很好的提升。在择业适应方面通过采用“职业兴趣彩虹”“我的未来不是梦”等训练技术,帮助学员清晰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5-6]。通过一系列训练活动,从总体上认知团体训练提高了成员的人际交往水平。但也要指出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如自我适应能力的提升将涉及到深层次的心理内容,难以在几次的训练中快速发生改变,现实生活的固化也非数日之功可以改变,这需要成员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行为强化才能得以显著改变[7]。同时,鉴于研究时间的限制,该研究仍需要长期跟踪研究对象的行为变化规律,并对相关不确定因素的进行评估,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1]曹桐,毛富强,田红军,等.内观认知疗法对40名大学生心身症状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4):234-237.
[2]张新奎,王卫.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适应能力的作用研[J].学理论,2010(34):271-272.
[3]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4]汪启荣,王辉,赵静,等.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2):273-275.
[5]郭娜娜.大学生轻度抑郁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10-112.
[6]徐晓飞.认知行为训练改善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713-716.
[7]吴九君.元认知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的干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7):1045-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