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寄孤愤

2015-05-12 10:00周先慎
蒲松龄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聊斋志异

周先慎

摘要:蒲松龄作《聊斋自志》,文章虽短,内容却非常丰富,它包含了作者创作《聊斋志异》的大量的非常重要的信息。笔者经过初步梳理,从以下六个方面作了一一细说:一、创作《聊斋志异》的初衷;二、为什么以鬼狐形式来创作;三、交代了创作所用的表现手法;四、创作的生活基础;五、创作《聊斋志异》的主旨;六、对读者的热切期待。对我们阅读《聊斋志异》时的艺术感受和理解,都会起到一种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聊斋志异;聊斋自志;重读;津梁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聊斋自志》(以下简称《自志》)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初步结集成书时写的一篇自序,当时他年仅四十,而《聊斋志异》的创作、加工、修改,却是一直延续到他的晚年,终其一生。但是《聊斋志异》全书的创作旨趣,或者说整个的指导思想,则都在这篇早年写成的《自志》中确定了下来。因此,读《聊斋》必先读《自志》,欣赏《聊斋》必先欣赏《自志》,细说《聊斋》必先细说《自志》。

这篇《自志》很短,内容却非常丰富,包含了有关《聊斋志异》创作的大量的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引导我们感受《聊斋》,读懂《聊斋》,进而真正走进《聊斋志异》艺术世界的津梁。

经过初步的梳理,我认为值得我们注意的,至少有下面六个方面:

第一,交代了他为什么要写这部充满奇异幻想而同时又具有强烈现实感的《聊斋志异》。

序言一开头就说:“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这段话里,“自鸣天籁”四个字最重要。“天籁”就是自然发出的声音,就是无法压抑不能不发的声音,就是自由灵魂的呼叫。这里道出的,是《聊斋志异》创作的根本原因,也是《聊斋志异》具有那样鲜明的思想艺术特色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种创作状态,也是一种创作追求。不能不发的声音,来自一种勃发于内心的创作冲动,以至于由此而形成为一种创作观,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屈原创作《离骚》,李贺吟诗成癖,都是由于天籁之音不能不发。显然,蒲松龄是自觉地继承了这个历史传统的。因为是天籁之音,是打内心深处自然而然迸发而出的,就既不同于心中无愁强说愁的无聊之作,也不同于受命于人充满谀辞的歌功颂德之作。因此,不愿也不能迎合权贵,不愿也不能与世俗同调,就是理所当然的事。蒲松龄是有爱写爱,有恨写恨,而这爱和恨又是由现实生活之感发而生,激荡于心,不能自已。最终便成就了一部具有独一无二思想艺术特色的《聊斋志异》。

第二,交代了他为什么要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来表现他的爱和恨。

简单地说,就是他喜欢民间流传的神怪传说,而他所生活的山东淄博一带又有这类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他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晋朝的干宝,写了一部专记神鬼怪异的《搜神记》;苏轼贬官到黄州,很喜欢让人给他讲鬼故事。他很谦虚,说自己的才情不如他们,但是喜欢搜集民间流传的神鬼故事却是一样的。这是说他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既能表现一个作家的艺术个性,也能反映出他的艺术素养。与此同时,也就交代了小说题材的来源和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都很重视从民间文学中吸取养分,这也是一种历史传统,蒲松龄同样也是继承了这一传统的,只是他比别的作家表现得更加自觉,也更加执着。在此基础上,他还明确交代了小说的创作过程:“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当然他绝不只是单纯的搜集和记录,而是在搜集到的素材基础上,经过艺术的提炼、加工、再创造,融进了他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因而有着非常丰富深厚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涵蕴。关于这一点,蒲松龄在《自志》中有着同样充分的表达,下面我们就会谈到。

第三,交代他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而这又都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的。创作时的意兴飞扬,驰骋幻想,全是生发于现实生活之中,没有也不可能脱离现实,凭空虚构。因而总的表现手法的特点是:幻实相生,幻中见实,甚至是有意地以幻写实。

这当然跟他喜欢搜神谈鬼有关。鬼神传说原本都是子虚乌有,但出自民间的故事,传播的并不完全是因果迷信的思想,大都寄寓着普通百姓的爱憎感情和是非观念。蒲松龄正是在这一健康的方向上进行加工和再创造的。所以许多故事看起来荒诞离奇,但内里常常蕴藏着生活的血肉和日常的情理、事理,读来不仅让人感到真切,而且发人深思。他说:“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无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意思是说,许多人和事,明明发生在身边眼前,却离奇荒诞,奇幻无比;而飞扬的意兴,狂放的情怀,难以压抑,都是必须要有一种寄托的。这样一种表现方式,显得既狂且痴,讲求实际的人,也许会笑话我的吧?但是,这些来自民间的神怪传说,自有它的道理,是不可以一概否定的。

第四,讲他的出生和不幸的生活遭遇,这是交代他创作《聊斋志异》的生活基础。

“诗穷而后工”,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普遍现象,是一条规律,同样也形成了一个传统。蒲松龄是一个生活于乡村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科场失意,生活蹭蹬,这就决定了他接近并熟悉普通贫苦百姓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苦乐和爱憎,并同他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没有悲苦失意的生活经历和真切体验,是不可能写出表达人民群众爱憎感情和愿望要求的《聊斋志异》的。

他在《自志》中说:“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这是说他孤寂失意的生活和心情。以秋萤之火自喻,透露出他处境的卑微和心境的凄凉,而精怪还来争这微光;为了生计而随俗浮沉,追名逐利,又被鬼物嘲笑。与此相呼应,为了说明他的命运不好,又特意写到他出生时的情景:“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痣。”这里说他原是一个病瘠和尚转世,因而命运跟这个和尚一样悲苦:“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由,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门庭栖寂,是说他因生活的穷困而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笔墨耕耘,是说他为了谋生,或在有钱人家设馆教书,或为人捉刀代笔。这样也都不能维持生计,生活境况竟与那个病瘠和尚一样贫困悲苦。“子夜荧荧”以下四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他创作《聊斋志异》时的孤寂凄清情景:夜深时分,仍然守着孤灯,在昏暗的灯光下伏案写作;冷寂的书斋,书案寒冷有如凝冰。这是一个失意文人悲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从心底发出的深沉的悲叹。但是,作家当时也许并没有想到,这样悲苦的生活,却正是他能写出这部不朽巨著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第五,明确地揭示出,他创作这部小说的主旨,在于抒发郁积内心的孤愤。

蒲松龄所说的“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前面并没有明确道出。而在后文,他就作出了非常明确的回答:“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呕心沥血,积少成多,最终写成像刘义庆《幽冥录》那样的志怪小说,却只不过是一本寄托孤愤的书而已,这真是让人感到极为悲哀的事!这样极其沉痛的深长而又强烈的感叹,是从灵魂深处呼喊出来的。难能可贵的是,他所说的“孤愤”,并不只是指由于他个人生活遭遇的不幸而产生的怨愤,而是包含了更为广泛丰富的内容,他的爱和恨都是与广大下层的人民群众相通的。现实的黑暗,世风的浇薄,道德的沦丧,官吏的贪腐和酷虐,下层人民的苦难等等,都是他产生“孤愤”的原因,也是他“孤愤”的内容。因此这里的“孤”字不宜理解为“个人”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孤寂”的意思,即寄托在鬼狐故事中的悲愤之情,其深沉和强烈,是不为人所理解的。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生活在大黑暗之中,心中充满孤愤,但他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还能看到生活中光明美好的一面,看到在普通人身上焕发出的真、善、美。他对生活中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是同对真、善、美的肯定和歌颂结合在一起的。这使《聊斋志异》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蒲松龄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第六,对读者的热切期待:正是由于内心充满孤愤,担心不被人理解,因此就强烈地期待着有人理解。

《自志》在前文感叹的基础上,以更为强烈和意味深长的感叹结束全文:“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以“寒雀”、“秋虫”的“无温”、“自热”来比喻自己的境况和心情,这是一种孤寂到了极点时的自我安慰和自我排解;而同时又以一种不确定的语气传达出,担心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创作旨趣,就更加殷切地期待着有人能够理解。换成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正因为无人“知我”,就更加强烈地期待着有人“知我”。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他把真正能理解自己的读者寄托于“青林黑塞”之间,也就是寄托于虚无飘渺的鬼魂世界。把希望寄托于一个本来无可寄托的世界,表现的是作家一种极度的失望;而在这极度的失望中,恰好透露出在他的内心深处正怀着一种非常热切的期待。这是一种真诚的期待,而同时又是一种没有确定把握能够实现的期待。这使我们联想到另一位伟大作家曹雪芹,他在《红楼梦》开卷中,也是发出了近似的悲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所表达的,同样也是在担心无人能解味中,期待着有人能够解味。这样的悲叹,同出一机杼,都是寻求理解、期待理解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除了以上所谈的六点,也还有不少对我们富于启发意义之处值得注意。比如《自志》采用的是骈文的形式,富于文彩,有整齐的对偶,多用典故,这都表现了蒲松龄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小说中有的“异氏史曰”就是用骈文形式写成的。又如,他写的是一篇序言,却那样善于营造气氛,创造诗的意境,行文富于强烈的感情等等,都是在这种文体中极为少见的。而这些,在他的小说创作中都有更为突出的表现。序言中这些艺术特色的初步展示,对我们阅读《聊斋志异》作品时的艺术感受和理解,都会起到一种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责任编辑:朱 峰)

猜你喜欢
聊斋志异
一得山房藏板《聊斋志异合评》光绪十七年喻焜刻本
《聊斋志异·康熙抄本》影印问世
《聊斋志异》所见河南女性形象初探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聊斋志异小翠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STRANGE TALES INDEED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