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国胜
摘 要:修约的不成功是引发西方列强再次武力侵华的诱因,所谓修约是指于1854年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要求与清政府重新修订《南京条约》等,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进行的外交谈判活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盟为实现条约法律效力,于1859年在北京城要求与清政府进行互换《天津条约》的外交活动即为换约。本文主要是以“修约、换约”为中心,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意见看法,以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修约、换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自1856年至1860年共历时四年,发生的事件比较复杂多变,包括在军事、经济、政治、外交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涉及,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修约、换约”。这两起事件活动,是近代的国际外交形式和陈旧宗藩体制的一次激烈冲突,充分的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国际关系,也是一次落后封建王朝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碰撞,以“修约、换约”为中心进行研究,不但能显示出愚昧清政府错误保守心态带给中国的危害,也能更为客观的总结惨痛的历史教训。
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后果
英国为了实现向东方的扩张,对清政府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但愚昧无知的清政府未能认清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和近代世界的新格局和大趋势,仍然继续进行闭关自治,对与西方国家的交往联系持坚决抵制的态度,并还以“天朝上国”的地位自居,不承认西方国家的平等地位,使得双方关系愈加紧张;而英国在战后为了稳定双方贸易的和平发展,希望实现对清的和平性互利扩张,随着清政府一系列针对西方国家的抵制做法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英国在华的利益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却在不断下降,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对《南京条约》等进行修改,以获得更高的利益。但是清政府不同意西方国家修约的要求,最终导致西方列强忍无可忍,对清政府展开了第二次的武力扩张,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对清政府的打击程度更加严重,造成的后果更加恶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大,使中国社会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论是赔款的数量还是割地的面积,都大大高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最为严重的是古城北京遭到入侵,圆明园毁于一旦,使得无数历史珍贵文物被劫掠烧毁,其价值不可估量。另使清政府大失颜面的是,西方诸国通过签订的《北京条约》取得了与清政府平等的地位,也就是派遣公使驻京,这也是清政府起初修约不同意的条件之一。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进行反思,为了适应国际上的外交制度,同时也是为了解决清政府的外交困境,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在其推动领导下,清政府第一次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高潮,从而使中国近代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2 修约的由来
2.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对华的政策
第一次鸦片战后,1846年7月广州发生了金顿事件,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在华商人金顿以战胜者心态自居,对华人商贩进行肆意殴打,引发了一场群众围攻外国商馆的斗争,这起事件中金顿应负主要责任。在事件发生后对金顿的处理过程中,英国一方面考虑到华人的敌对情绪,严格约束了英人在华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维护其在华英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从此不难看出,在第一次鸦片战后英国对华的小心谨慎的态度。分析其目的就是为了英国在华的进一步扩张,以追逐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在战后英国为本方利益起见,一直采取温和的外交态度,避免与华再起武力冲突。这也是清政府加快自身发展的一次良好机会,更是一次启动中国近代化的巨大机遇。
2.2 英对华提出修约的原因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集中、从隔绝到交流不断发展相互联结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历史逐渐步入近代社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则是保证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本主义的扩张是其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无限性的,因而狭小的欧洲市场远远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于是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中国,就成为西方列强的首要扩张目标。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英国为冲破原有中英贸易体制成为自由贸易的重大阻碍,也是打破中国市场的一次资本扩张。战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英国等西方列强打开了在华自由贸易的大门,但是条约对西方诸国的局限性比较高,不能满足其资本贸易的快速发展,因此英国急于打破中国内地市场,进而提出了修约的外交请求。
3 修约的过程
3.1和平谈判阶段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陈旧的天朝宗藩体制并没有及时得到改变,由于天朝宗藩体制的巨大惰性和清政府悠久的朝贡体系,政治体系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因此中国没有做好面对新时代和近代国家体制的准备,只是在战后作为应对措施,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体制,所以其仍然具有“天朝上国”的自大虚骄心态,不能正确的应对新时代条件下的国际形势。在这种体制主导下的外交实践,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从而造成了中西外交关系的更进一步恶化。例如:1854年6月美使第一次向清提出修约要求,然而在清政府“上不可失国体、下不可开边衅”的外交方针的错误指导下,时任五口通商大臣的钦差大臣叶名琛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其为蛮夷,对其不理不睬,采取强硬对外政策,完全不去想该方式造成的后果,其间英使也提出修约请求,但最终结果与美相同,五口通商大臣体制使得西方国家首次修约请求受挫;1954年9月三国公使联赴上海、天津,结果清政府仍固守五口通商大臣体制,拒绝中央政府出面,委托钦差大臣叶名琛代表,但叶仍对其不理不睬,三国联合“修约”又遭失败。
3.2 武力威慑谈判阶段
1956年10月发生了亚罗号事件,这次事件成为了引发战争的导火线,再加上在商业利益交涉方面的挫败,英方借机扩大事件,挑起战争攻打广州,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序幕正式拉开,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即“马神甫事件”,亦出兵入侵。1958年4月,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到达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六日内指派全权大臣谈判。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5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其后英法等国的修约要求初步得到实现,6月签订《天津条约》,《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离天津,沿海陆续南下。咸丰帝对条约内容感到忧恐,令桂良等在上海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并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但是,英、法不容修改《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1859年6月,在拒绝桂良提出的在沪换约的建议后,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大沽炮台,并于10月攻进北京城,联军洗劫和烧毁了圆明园,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最终清政府以付出比《天津条约》更加惨重代价的失败而告终。然而这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清政府牢牢把住“天朝上国”这可笑的自尊。
4 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启动了中国进入早期现代化也即近代化的大门,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对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与国际上多做交流,汲取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从而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裴广强.英法联军第一次火烧圆明园诸问题再考[J]. 北京社会科学,2014,10(06):16-17.
[2]王天根.火烧圆明园时外交照会及礼单原件等稀见史料考释——兼论恭亲王奕诉与清季政治舞台[J]. 人文杂志,2014,11(04):12-13.
[3]李育民.晚清时期国体观的变化试探[J].人文杂志,2013,14(0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