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协同”教学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2015-05-12 02:40朱成之
创新时代 2015年4期
关键词:研讨学案协同

朱成之

为了突破传统课堂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瓶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江苏沭阳县建陵中学坚持以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发展,以科学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质,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协同”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遵循“创造适合”的教育思想,以实现学校持续发展为宗旨,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保障,按照“全面启动,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系统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规范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师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协同”教学模式的内涵释义

1.“协同”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除了学习主体之间互助合作、交流讨论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配合的协同,“三案”与“三个主体板块”及课后评价反思各自内部关系的协同,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作用、效应的协同。

2.“协同”教学模式内容中包含的两个“3”

第一个“3”:指“三案”,即“诵读案”、“导学案”、“检测案”。

第二个“3”:指课堂的“三个主体板块”,即“明标与导学”、“研讨与释疑”、“检测与达标”。

三、“协同”教学模式的工作目标

1.构建和谐的高效课堂

积极建立民主平等、充满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构建宽松和谐、友好和平的课堂氛围。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创新教材内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生活、教学、巩固的和谐统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

2.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何有效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越高,教学效果就越显著。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解放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并逐步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善于参与。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培养和锻炼各种能力。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要以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工作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要以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为依托,着力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要求,提高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优化和发展。

4.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

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激发广大教师的热情,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凝聚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契机,努力营造一种鼓励教师积极向上、互学互研的工作氛围;激励广大教师勤奋实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总结;促进广大教师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深化理念,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学科专业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通过课改,培养一批教改名师,逐步实现我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5.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确立以课堂教学改革来带动学校其他工作改革的思路,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学校改革的突破口。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校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使学校走上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四、过程分解与工作落实

五、“协同”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

1.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2010-2011学年)

第一阶段:2010年9月中旬-2010年11月上旬

研习《新课程标准》,把握课改目的和要求,调研本校课堂实际,拟制方案。

第二阶段:2010年12月中旬-2011年1月上旬

形成协同教学模式试行稿,组织老师对模式内容进行学习研究和修订。

第三阶段:2011年3月下旬-2011年5月中旬

考察新课程改革的典型学校,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参与外出的教学骨干积极开展研讨磨课,面向全校老师连续开展两个月的研讨磨课活动。

2.协同教学模式的推进(2011-2012学年)

组织动员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新课堂教学改革试行活动中去,按此课型操作主要是所有文化类学科。

第一阶段:2011年9月下旬-10月下旬,加强学科内部的交流与探究。

在本学期初,由备课组长牵头,学科组成员试听共研,熟悉协同教学模式的课堂要求和操作流程。

第二阶段:2011年11月上旬-12月下旬,规范课堂教学的流程与行为。

三个年级全面推进,本次协同教学模式推进检查活动,采取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相互对调听课的方式,成立听课工作小组,互相检查促进。

第三阶段:2012年3月下旬-5月下旬。

在各学科教研组长牵头组织下普听互评,推荐优秀课堂,在全校范围内再次开设该模式的阶段性展示课,供老师们学习、共勉。

3.协同教学模式的完善(2012-2013学年)

第一阶段:制定深化实施方案

在前期的阶段性检查、展示等方式的基础上,再作具体细致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系统操作流程培训

通过示范引领,系统培训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从操作层面上让教师掌握协同模式的基本内涵,通过通识性指导达到理解有效教学并体验的目的,完成学习小组的创建工作,促进课堂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第三阶段:操作流程的系统完善

学习借鉴优秀学校的经验,深入推进学“协同”教学模式。结合学科特点,细化课堂操作的具体流程,结合本校、班的实际,落实课堂流程的各个环节。

①四时:第一时间:结构预习,结构备课—明标与导学

第二时间:合作学习,智慧教学—研讨与释疑

第三时间:温故知新,拓展提升—检测与达标

第四时间:评价学习,评价指导—评价与反思

②四级:第一层级:知识记忆与理解

第二层级:技能应用与拓展

第三层级:思维探究与创新

第四层级:情感体验与感悟

③基本理念

第四阶段,初步阶段验收

所有教师都要展示一节“过关课”,评选出优秀教师,评选出领袖教师。学校为领袖教师授勋,并委派领袖教师外出参观、交流。

4.协同教学模式的提升(2013-2014学年)

第一阶段,示范引领

第一批领袖教师考查学习后,深入研磨,学校组织第一批领袖教师上示范课。同时,组织全教师编写心得,并结集成册。

第二阶段,深度分科交流培训

邀请各个学科专家亲自陪同领袖教师上课或上示范课。临床指导时按学科需要确定专家人数,“手把手”进行指导和交流,共同借鉴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形成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班级管理模式。各科细化课堂的具体流程,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落实课堂流程的各个环节。同时为第二批领袖教师授勋。逐步形成自发的课改氛围。

第四阶段,矫正性指导

引入科学的课堂观察手段,通过观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矫正性指导。通过观察与访谈等方法了解教师的发展态势,做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或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四个维度: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时间分配、课堂训练

评课步骤:

个体反思—执教人先说课

同伴互助—观察员听评课

专家引领—嘉宾听后诊课

总结提升—骨干上示范课

六、协同“三案” 的编制和使用

编制原则:“三案”分学科实行统一模式编制,突出“主体性”、“导学性”、“实践性”、“协同性”。课案由备课组主备核心(2~4人)负责;减少每次集体备课长度,提高集体备课密度;按照“自备—共研—再备”的方式,每个成员提出修改、补充和完善的意见,形成共案;上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体现教师个性和风格。

1.“诵读案”

此案主要倾向于文科,特别是语文和英语。

(1)语文

格式,主要栏目有“词语积累”、“名段诵读”、“诗文赏析”三个部分。

①词语积累:罗列高中必修课本中对应文章的重要字词、成语,供学生积累。

②名段诵读:除了初、高中必修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还有课外名句、名篇,有计划地安排诗篇、段落,供学生积累。

③诗文赏析:此块内容是考试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每天诵读一首小诗或一篇小文章(诗文适当附加注释和解析),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宽。

(2)英语

格式,主要栏目有“单词积累”、“语法摘要”、“范文诵读”三个部分。

①单词积累:将高中必修课本中对应文章的重要字词、短语罗列出来,供学生积累。

②语法摘要:语法是众多学生的学习难点,在阅读理解语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某一语法特点,加强有针对性的诵读训练。

③范文诵读:精选所学文段,培养语感。针对前面要积累的单词、短语和语法,要求学生在诵读后尝试把它们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特别是要把当天要诵读积累的语法包含在其中。

规范学生的早读内容,由原来的粗放、随意转变为具体、严谨,既丰富了内容和样式,又提高了早读效率和质量。“诵读案”要提前一天发放,在早读结束前约5分钟时,各小单元内部互相督促检查早读情况,教师利用辅导课进行抽查。内容适量,尽量起到向新授课学习内容过渡引领的作用。

2.“导学案”

“导学案”分为学生用“导学案”和教师用“教学案”

(1)“导学案”

格式,主要栏目有“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研讨”、“学后反思”等四个部分,纸张为16K正反面。

①学习目标:明示在导学案上,尤其是知识目标应该科学、准确,简明、具体,不空泛,易操作,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什么。

②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好本节课的内容。自己去独立地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

课前预习中的问题设计,要把握好问题的“度”,不宜过难,否则加重学生课前学习的负担。比如,降低起点要求,避免重复出现冗杂问题,留有学生解决预习过程中出现疑难问题的空间,不能解决的,学生在预习案中预留的空间里,笔录下预习中疑难问题或新生成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向老师或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自主地走近知识。根据学科特点,可用填空、填表、简答等形式,将知识问题化,让学生预先感知文本,教师要抽查批阅,预习中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不必再展开,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较难问题或普遍性问题,及时调整上课思路和策略,让课堂更具针对性,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效率最大化。

③课堂研讨:供学生研讨的内容要有价值和针对性,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转化为对问题的思维。

④学后反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得与失的思考,看是因为预习不够还是课堂缺乏专注,是因为思维习惯不好还是题目训练不足,用文字及时记录,查漏补缺。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最重要的建构案,是“研讨与释疑”的主要抓手。问题的设计如:这类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导学案”课后还可作为学生知识回顾、能力提升的文本和笔记。

(2)“教学案”

格式,教师教学案含教案,有“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途径”、“教学流程与设计”、“教后反思”和“导学案”等五个部分,纸张为8K正反面。

①教材与学情分析: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②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途径:强调教学的目标和方法的结合。

③教学流程与设计:纸张局部留白(左16K正反面为“导学案”,右16K正反面为留白)供教师设计,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④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的再认识、再思考。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反思对教学重难点确定是否准确,反思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的处理和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方式的选择是否适当。通过反思,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对后面的教学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调整。

⑤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教学案内容的一部分,同学生的“导学案”一样。

一方面,教师课前在集体研讨导学案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另一方面,考虑学科不同等因素,教师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要能体现个人的风格和特点。

3.“检测案”

格式,主要栏目由“课堂检测”和“课后巩固”等组成。

①课堂检测:课堂巩固是对当堂学习知识点进行检测巩固、当堂反馈,题目要对应目标,题型多样,如必做题和选做题。做题要限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快速地完成,并就学习情况作课堂反馈。

课堂检测案尤其要注意量和难度的控制。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立,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起点和接受能力,问题设计要准确,课前备课要周全,瞄准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问题设计。通过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检查和批阅,及时调整课堂检测案的问题,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时刻紧盯学生的课前表现和课堂反应,然后设计出既能够达成学习目标又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课堂检测所需要的题目。还要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检测的时间;二是确保在这个课堂检测时间内完成应该达标的问题。

②课外巩固:课外作业要适量,上交批改后,及时返还给学生,作为学生学习笔记的一部分。

七、协同“三大主体板块”的操作要领

1.明标与导学(5~6分钟)

包含明确学习目标,在课堂开始阶段检查预习,后导学新内容。根据对导学案预习的批改,了解,并与学生一起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而再次强化对本课学习的目标意识。然后简洁导入新课,教师围绕既定学习目标,针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作学习要求和指导。

2.研讨与释疑(25~30分钟)

步骤:读—议—展—评(即,阅读—讨论—展示—评价)。

“读”:结合“导学案”上的“课堂研讨”,读什么?怎么读?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再次开展文本阅读,熟悉文本内容。

“议”:进行“文本研讨”,先独立思考,再在本学习单元内讨论(也可以教师与全班学生的共同研讨)。教师控制好进度,调节好气氛,让学生在“有规则的自由中”去议,扮演好教学中“导演”角色。

“展”:教师多鼓励,多为学生减压,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灌输展示即发表、展示即提升的思想。①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展示,简洁且有条理,要求做到:说—落落大方;写—快速准确。②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③非展示学生要学会倾听,学会整理。展示好的学生要求及时上黑板板书,把他的思维过程清晰地暴露给其他学生,起到示范效应,同时是对该生的鼓励。

“评”: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①学生评价:展示学生“求同存异”的学习思想,一个学生展示观点或见解后,再请其他或多个学生对此发表看法和意见,看是否需要改进或补充。②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建立在学生评价基础上的归纳和概括性的总结。尤其是文本的重难点,学生展示如有遗漏的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对于学生展示有偏差或错误的进行纠错和更正。对各种展示情况及时评价,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评的终端还应包括老师要将问题的规范解答过程,完整地在黑板上做示范。

3.检测与达标(10~12分钟)

强调当堂训练,及时反馈。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追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总结规律,归纳方法,在互动研讨中开启智慧,生成能力。

教师掌控好时间,力争检测当堂完成。对于没有当堂达标的学生,教师根据检测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如:学习单元内部的互助,结对帮辅,教师个别辅导,真正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身能力水平上有一个新的提高。

分类、分层。关注个体差异,考虑科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课型不同等因素,教师导学案可准备适当为后进生使用的训练题,题目样式灵活多样,正视区别,不搞一刀切。

猜你喜欢
研讨学案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乡愁导学案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比例尺(一)”导学案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