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读文本中提升大语文阅读素养

2015-05-12 02:34尤佳琳
创新时代 2015年4期
关键词:词语文本生活

尤佳琳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构建书香社会,践行教育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人人有责。

笔者调研发现,当前大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诸如本色淡化,语文味儿不足;主体缺位,学生自主性不够;大语文阅读教学缺少头绪,个性萎缩,人云亦云没有自信等现状。为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人文学院秘书学的学生,要善于细读并叩击文本之灵魂;要敏锐捕捉大语文课堂生发情智的原点并进行深度对话,主动建构提升大语文阅读素养的平台。

一、细读文本,善于紧扣文本的题眼

粗读文本,我们只能感知文本的浅层含义,而细读文本,特别是抓住关键字词细读,就能感悟文本所蕴涵的情味、意味、理味、趣味、韵味,更能将文本所表达的多角度多层面的主题深挖深究出来。

从文本的题眼出发,往往能够抓住文章内容的聚焦点(或辐射点),找到行文线索或线索的交叉点,把握记叙描写的着眼点或议论抒情的触发点。

在读完陆蠡的《囚绿记》一文后,读者一般会这样思考:绿是大自然最常见的颜色,她象征着生命和希望。这生机盎然的绿,不仅装点了江山,明媚了世界,也深深启迪了人们。这位作家因为爱绿,竟然萌生出囚绿的疯狂举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囚”的对象通常是人而不是物,为什么用“囚”而不用“藏”?标题中的“绿”究竟指什么?作者对“绿”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绿”能“囚”住吗?……笔者认为,这样的咬文嚼字恐怕更能激发求知欲。

二、细读文本,关注生活的语言及具体的语言环境

细读文本往往会涉及咀嚼词语的选用是不是准确、词语的运用是不是得体、词语的搭配是不是恰当,还要注意词语意思是不是已经明晰表达,等等。

笔者认为,细读文本更要揣摩词语运用是否符合实际生活的语言习惯。陶行知说过,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在研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文本中说“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在细读文本时,不妨这样比较词语:“折腊梅花”与“采腊梅花”哪一个更好?古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等诗句足以佐证花儿形状大的通常可以用“采”;再借用“折桂”一词联想开来说,桂花花形很小,人们习惯用“折”这一个动词,同样道理,腊梅花的花形很小,又是紧贴枝干生长的,所以观赏用的腊梅花,不是一朵一朵“采”下来的,而是一枝一枝“折”下来的,这个动词准确地反映了生活中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符合语言运用习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深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语文阅读要以生活为源泉,回归生活世界,开发并合理利用生活资源将是大语文教育与生活教育和谐共生的理想形态。

三、细读文本,灵活协调好初读与深读等阅读环节

记得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先生更主张读书要会意。笔者阅读梁衡的《夏》这一篇文章,对此感触颇深。

起初,原始裸读,力求保留最真实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随后,从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对《夏》这一文本的解读、赏析等的资料,一旦找到一些契合点就一股脑儿“拿来”灌输给大脑,似乎只要将零散的知识点拼凑或堆砌起来就是精华了,结果化整为零易而化零为整难上加难,到最后完全迷失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创新性,最后,笔者扪心自问:大语文阅读的原点是什么?应该是以人为本,充分关注文字、文学乃至文化,引领读者的语言不断生长,思想逐渐深邃,精神愈益富足。大语文阅读不仅要信自己,也要信他人,更要信学习共同体。赵丽宏先生曾经说: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者,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参与者。那么,从大语文阅读教学的导师角度来说,既要自己成为这个文本的思想者、参与者,又要考虑学生会成为怎样的思想者、参与者。从大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生主体角度来说,更重要的是读懂、读深。如果舍得多花点时间,从文本的具体语境中比较阅读“沸腾”、“升腾”、“蒸腾”的表达效果,那么学生对充满“夏”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会体会得更深刻。海默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导师在引领学生不断叩击文本之灵魂的同时,要给学生独立有效思维的时间,启发学生咀嚼文字魅力的潜能,引导学生去品读 “芊芊细草长成浓密厚发”、“淡淡绿烟凝成黛色长墙”、“蜂蝶换成蝉儿”、“太阳烘烤大地,麦浪翻滚,扑打远处的山、云、汽车”等富有诗意的生活场景,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倾听与对话、互动与反馈,让大语文阅读具有一定的审美高度与思维深度,充满大语文阅读的无穷魅力。

四、细读文本,立足发展阅读的思维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是有关新课标的指导性意见。

在研读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蔚蓝的王国》的主旨时,不妨对“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和“她,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的那个人……她的手就会拉着你的手—拉着你一起进入永不衰败的天堂”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本文是作者去世五年前写下的,屠格涅夫人生最后20年长期旅居国外,远离祖国,晚年生活孤独而且痛苦,病魔缠身,但他仍坚持写作,毫不掩饰地向读者剖开了自己的心灵,把一个老年人的思考、感受、体验浓缩到隽永的文字中。也许蕴含着作者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也许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抑或歌颂爱情的美好;抑或表达岁月已逝的人生慨叹……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有多元化的理解。

在深读文言文《纸上谈兵》时,读者也可以这样思考:赵国战败究竟有哪些因素呢?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以从赵国角度来分析,也可以从秦国的角度来分析,当然,还可以从人物个体因素来分析。总之,不要走入思维定势的死胡同。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因此,阅读散文诗《蔚蓝的王国》后,不妨可以读读与之写于同一个月的散文诗《老人》,比较两文的内容与立意有何不同。闻一多先生说:“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上看出来。”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理解,才能形成知识结构,才能激发读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精神。

当然,文本细读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比如辐射延展、情景补白、考据探究等,但无论何种方法,我们都要紧紧抓住最能体现文本的灵魂之处作解读,读出个性,品出味道,悟出情感,赏出智慧,提升素养。

总而言之,提升大语文阅读素养要在细读文本的实践中力求回归原点、找准基点、把握支点、期待远点,努力追求终身阅读终身发展终身受益的价值。

猜你喜欢
词语文本生活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生活感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一枚词语一门静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