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丽
2015年2月23日是农历正月初五,上班前一天,潘小姐从老家来到公司,看见楼下已经整整齐齐停放着一排大巴车,与往年的情景一样,都是提早来“抢人”的。而这些车辆所属的单位都是公司多年合作的老客户了。
第二天一大早,董事长赵风雷和潘小姐一行人乘专车到东莞火车站、东莞汽车站接人,这些务工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到东莞的时间自然不一致,有的清晨到,有的半夜到,专车就一趟一趟不停地跑。“从初六开始,每天都能接到七八百人,我们忙得脚不沾地,公司负责接待的人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潘小姐略带兴奋地说。
为企业持续“输血”
赵风雷创办的广东翔利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下称“翔利公司”)是一家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劳务派遣、企业管理咨询、人力外包、短期务工、校企合作的大型服务性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在江苏、上海、长三角、珠三角拓展了新的市场,业务版图也更加丰富。在近几年企业“招工难”和外来务工人员“就业难”的大环境下,翔利集团每年固定输出长、短期务工人员15000多名,实实在在地帮助大批外来工就业的同时,更促进了合作企业的发展。
“从年后到3月底,已经有十几家企业的负责人吃住都在我们办公室,直到领到人,面试合格,才带着务工人员离开。”赵风雷向《小康》杂志记者介绍。
实际上,翔利公司与用人企业一年四季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新的合作对象,赵风雷一直贯彻一个原则:你要多少人,我可以给你多少人,但首先我必须要到你们工厂实地考察。每一个成功输送了务工人员的工厂里面,还有来自翔利公司的驻厂代表。有时候一家工厂里多达几十名驻厂代表,他们与工人们一样在工厂吃住,负责跟踪反馈这些派遣员工的状况,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也是翔利公司与合作单位沟通联系的桥梁,时刻关注工厂的用工需求,细致到年龄、男女比例、工资福利待遇等等具体事项。而翔利公司则根据这些信息,迅速反应,及时填补用工缺口,连续不断地为企业输送“血液”。
在全国大部分省市拥有庞大劳务工团队及大中专合作院校的翔利公司,凭借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网络、灵活的信息反馈机制、周到而专业的服务、可靠而诚信的口碑,为企业解决淡旺季人力调配和招聘难题,成为诸多企业的首选合作单位。在此过程中,翔利公司自身也获得高速而稳健的发展,成为拥有广东翔利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东莞市智邦劳务派遣服务有限公司、苏州顺泽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集团公司,业务遍及广州、顺德、深圳、中山、东莞以及无锡、宁波、上海等地。
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
不到40岁的赵风雷华发早生,不苟言笑,也不善言辞。从他严肃得有些凌厉的面容来看,没有人会想到,他曾经自掏近百万元给没有结到账的务工人员作为春节回家的路费。只要是从翔利公司派遣出去的人,一旦有问题反映给驻厂代表超过24小时没有得到处理,那么赵风雷就会把这位驻厂代表当做“问题”处理掉。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将工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董事长,翔利公司才从本质上打上了“以人为本、服务劳工”的烙印。从接触到务工人员的那一刻起,安排食宿、开展就业培训、配对岗位技能、专车送达工厂、跟进后续情况、甚至有些协助办理换岗或者离职事项,翔利公司从来都是以保证工人的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在公司现有的150余名管理人员中,75%都是大中型企业管理精英,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领域资深管理专家及顾问团队,熟悉劳动法律法规的专业资深人士,为务工人员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从他(务工人员)住进公司开始,到经过我们培训安排上岗,一般不超过24小时”,赵风雷向记者解释道:“因为我们了解他们的心情,出门在外,背井离乡,早一天就业就早一天踏实。”
如此,翔利公司在珠三角、长三角一带的务工人群中也树立了非常好的口碑,他们信得过翔利,也把家乡的亲戚朋友带出来放心交给翔利。久而久之,这种带工模式也成为翔利公司招工的一个固定渠道,促进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为企业与求职者搭建桥梁
在赵风雷看来,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必须以战略的眼光认识和看待人力资源服务业。国内企业出现用工荒,农民工外出务工难,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必经之路,原因之一就是企业与工人之间缺少桥梁,因此更需要在人才选拔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
与2002年翔利公司创立之时相比,如今劳动保障法律体系逐步健全,监察制度和体制进一步完善;各类企业规模逐渐变大,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亟待提高;人力资源服务内容已从最初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等逐步发展成为培训、人员测评、服务网站建设及高端人才寻访等,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咨询渐渐成为行业发展热点。
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化趋势正在形成。同时,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专业、更快捷的服务。随着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监管体系也日渐完善。作为新兴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赵风雷表示,翔利公司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发挥自己的优势,狠抓服务,扩大经营范围,不断发展壮大,振兴人力资源行业。
编辑/訚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