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2015-05-12 09:25◎文/张
天津经济 2015年5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京津冀协同

◎文/张 茜

加强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要求和体现。京津冀城市群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三地目前正处于产业整合、空间优化、政策对接的重要阶段。京津冀三地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资源,创新发展,以实现协同发展的目标。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应当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等综合优势,为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高等学校具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拥有完整齐备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承载地。想实现区域空间优化、科学持续、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而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就其本质而言是科技协同创新,是科技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快速推进到大众化的教育阶段,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转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高等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方向,就是要引导大学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来形成学校的特色和优势。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当前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需求。

二、京津冀区域内制约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一)从科技创新环境来看,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据2014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称,京津竞争力分列全国的第3位、第7位。北京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数量占全国的1/3,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1/2,每年留学回国人才占全国的1/4,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300家、占全国的1/5。据天津市科委统计,2012年天津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国家级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24个,有1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因此,从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以及制度、政策、法规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来看,北京、天津具有更为优越的条件,河北省条件相对较差,发展不平衡。

(二)从科技创新主体来看,协同有待深化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从横向上看,由于学校定位及学科特点的不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发展规划更集中于自身的发展,没有从行业和区域的高度进行协同。从纵向的合作来看,主要表现在教师合作项目、参加学术交流等方面,尚未从政策层面建立有效的专家资源交换、科技资源共享等体制机制以及创新战略联盟,以便深入推进三地协同创新。

(三)从科技创新资源来看,共享有待提高

科技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等要素。科技资源是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而科技资源共享将对促进区域内及区域间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区域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提供物质基础,对国家创新体系起到支撑作用。相比于京津两地,河北省的科技资源投入总量与产出总量都远远小于京津,地方财政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仅达0.82%,远远落后于北京5.76%、天津的2.63%。从京津冀近年的发展看,科技资源共享理念尚未完全建立,资源共享尚局限于省 (市)内资源共享,省(市)际共享还有待提高,省(市)内和省(市)际的科技数据共享尚属于起步阶段,资源共享服务功能、服务质量较低,影响了区域科技创新的效率。同时,随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学校显现同质化的趋势,学科特色、专业优势不明显,亟待合理规划和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三、提升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提升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需要以制度为保障、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区域发展,以优化合作为动力,科技协同创新,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发展提供支撑。

(一)以制度为保障,创新体制机制

1.完善科研创新体制

以制度为保障,创新体制机制,为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保驾护航。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推进京津冀三地的战略对接。以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创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保障三地科技创新协同进步。在创新资源流动、市场主体接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强行政协调,积极构建顶层设计,加强中观布局,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体制的建立。

2.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京津冀三区应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建立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科技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积极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互惠,整合京津冀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在重点领域引导和支持建立重点实验室创新战略联盟,深入推进三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举办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搭建科研人员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与交流。通过科研合作攻关项目,联合承担大型科研课题,把跨学科、跨地域的科技资源集聚起来,实现资源利用的互补,获取科技资源的“乘数效应”。

3.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区域科技协调发展,是协同创新的基础与动力。根据需要摸索适合京津冀经济圈地区总体以及各地区间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跨城际联盟组织、创新主体互动模式以及多中心协同共生模式等。同时,鼓励高校与各类产业协会或商会以各类形式相互交流,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二)对接市场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同创新需要构建联合攻关、自主创新的创新合作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通过市场力量形成资源共享,形成科技创新发展的合力。另外,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将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的创新与整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这一核心,在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协同发展中,要在产业优化的基础上,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与空间格局。以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以地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依托,打造高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广的基地和实验中心,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前沿研究,致力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并推动其实现产业化。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将高校创造的科技和知识尽快转化为产业推动力,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三)加强优化合作,科技协同创新

1.校内优化

教学与科研是推动高校发展的两架马车,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兼顾学校教学事业的发展。学校要从自身发展、学科规划的角度进行有益的探索,完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制度,将教师人才合理划分为科研型、教学型以及教学科研型,针对不同的教师类型进行设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与学校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位提升相挂钩,教师根据考核内容完成工作。这样在保障教学工作的同时,又能极大的激励科研型教师更好的开展科学研究,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增添学校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2.外部合作

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合作才能实现。多主体、多单位的协作,需要在组织结构上予以创新,纵观国内外大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合作多以某一领域、某一课题为依托,在单一主体之外建立比较完整的组织结构,设立主任委员会、科学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并下设行政事务部总领综合事务,科研人员可在重点领域探索开展实质性研究合作,积极探索“共同出题、共同组织、共同研究、共享成果”的合作研究机制与模式。

构建科技创新成果分配机制。加强和支持知识产权的保护,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尤其是合作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科研成果转让与收益等权利的分配问题,使其适应新形式多元合作的需要。承认并保护科学团队、科学家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将科学家的个人贡献与科研成果、资源配置相挂钩。随着合作的进一步加深,考虑更多的引入市场因素,对科研成果进行保护,并使其发挥更好的价值。通过优化、合作,打造京津冀创新发展战略高地,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1]王延觉.创新驱动高校科技工作新发展——“十二五”以来高校科技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J].中国高校科技,2013(5).

[2]王蓓,刘卫东,陆大道.中国大都市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10).

[3]李峰,张贵,李洪敏.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0).

[4]张贵,康凯.京津冀崛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路探索 [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2).

[5]张换兆,霍光峰,刘冠男.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比较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

[6]岳鹄,康继军.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制约因素解析——基于1997-2007省际面板数据检验[J].管理学报,2009(9).

[7]邵云飞,范群林,唐小我.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1(9).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京津冀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模式探索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研究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造价信息的资源共享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