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居民消费的研究

2015-05-12 09:25:22◎文/魏
天津经济 2015年5期
关键词:居民消费财政支出消费

◎文/魏 玮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面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条件和环境转入新常态。新常态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的变化方面,也体现在发展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方面。面对需求疲软、产能过剩等全球性经济难题,促进居民消费是激励企业创新的必然需要也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

一、消费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动力源泉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根本是市场需求。需求由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组成,直接体现在消费需求上。需求偏好相似定律表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是以模仿更高收入者为目标的。居民消费转化成利润激励企业创新,企业通过创新为市场推出新产品激活消费,二者良性互动,进而带动产业升级。需求偏好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消费需求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

天津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在传统制造业颇具优势,近年来不断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力度:2012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136亿元,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1亿元,2013年 R&D经费投入 428亿元,R&D投入强度达到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代表的创新投入主体的研发产出结出丰硕成果。2014年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3000家,实现利润超过700亿元。正是这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推动着天津制造向天津创造转型。2015年2月27日天津国家自主创新产业园区正式挂牌成立,良好的市场前景有力保证着自创区实现到2020年总收入超过3.5万亿元的目标。

二、促进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必然需要

国内生产总值由最终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部分构成。“旧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经过了以出口为导向和靠投资拉动两个阶段。随着全球性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负债率高企,旧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增长需要新的引擎。拉动内需,以发展居民消费来促进经济发展,是保证我国经济在正常区间运行的第三个引擎。

一般而言,消费在GDP中所占比例是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消费率在工业化完成阶段会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并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目前我国的消费率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提高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区域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三、优化财政支出是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

提高居民实际收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是促进社会消费的前提条件。相关研究表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消费意愿偏弱受历史成因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更与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凯恩斯学派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如放任自流会使经济陷入困境。当出现市场失灵时,就需要政府运用积极的稳定政策以维持良好的经济运行。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政府采取措施激活消费、扩大内需、稳定经济责无旁贷,与简政放权还市场主体地位并行不悖。

2015年1月份 CPI环比增长0.4%,同比增长0.8%,创五年来最低水平;PPI为95.7,连续35个月为负值。从景气指标看,经济预期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MI为49.8,跌破50的荣枯线。2月16日BDI跌至522点,再创历史新低。以上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运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仍处于探底过程中。社会各界因此纷纷要求财政货币政策双管齐下、重拳出击,甚至有观点认为应当重启大规模公共投资遏制经济下行,用“强刺激”实现“稳增长”目标。笔者认为,越是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越应该审慎进行政策选择。新常态下,经济增速降低使财政增收势头趋缓,这与不断加大的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存在矛盾,因此促进消费需求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利用好财政支出存量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

图1 中国个人消费在GDP中的占比

图2 美国个人消费在GDP中的占比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的发展重心应该由经济发展为主转向社会发展为主。如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社会性支出,使人们在一生中都能有比较均衡的收入来源,便可以降低人们这种跨期选择的储蓄倾向,从而激发消费潜力。

(一)从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看,加大转移性支出

根据经济性质不同,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转移性支出直接关系着社会公平,其中的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支出等可以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居民收入增加相应的使其消费能力提升储蓄意愿降低。如图2所示,美国1972年实施《社保增加案》成为国民消费趋势重要拐点的实例,我国应在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保障体系深度和广度双发展,筑牢居民消费的基石。

(二)从财政支出范围看,控制国家机构的运转经费

财政支出的范围分为四大类:一是国家机构的运转经费,二是社会事业的提供经费,三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经费,四是社会公平的支持费用。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为国家权力部门、行政部门、执法部门和安全部门维持一定水平的运转支持是必要的,但昂贵的行政成本、庞大的政府规模既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方向相悖,又不利于提高其他更有利民生和更能带动社会消费类型的支出的增长。对此,应该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节约财力并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具体而言,需要制定完善一般性开支标准,加强预算管理尤其是强化行政性支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考评,严肃财经纪律。

2014年,天津市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和惠民服务专项行动,严禁超预算无预算安排支出,严禁虚列支出、转移或套取预算资金,重点清查处理“小金库”。建立财政支出全程监控机制,对违规开支实行强制止付。将因公出国、公务接待、差旅费的管理制度化,天津市级“三公”经费下降26%。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天津市共整合109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统筹用于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

(三)从财政支出方向上看,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

考虑到财政支出总规模受到新常态下财政增收困难的限制,不论是从财政支出的边际效率还是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看,财政支出向消费的薄弱环节即低收入群体倾斜应是改革的方向。农民是最大的居民群体,农村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李克强总理也提出“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可以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在市场力量无法自发改变分配关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政府发挥作用更好促进农民消费需求增长。具体而言,政府应该通过深化改革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农村的民生状况。对于涉农财政支出从源头上整合,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注重农民就业引导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村生产资料补贴,降低家庭经营支出比例实现农民减负;向农村配置更多优质的教育、文化、卫生资源破除城乡公共服务二元化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多措并举提高农民收入并消除农民教育、医疗、养老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民消费,激活广阔的农村市场,发挥农村消费的后发优势助力经济增长。

表1 2002—2012年的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情况

天津农村居民消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正是得益于天津市政府对于三农的财政扶持。通过观察表1发现,天津农村居民2002—2012年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10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4%以上。城乡消费差额从2010年的11626元到2012年的10700元再到2014年的10600元正逐渐缩小,消费结构也日趋合理。2013年天津市级涉农财政支出64亿元,同比增长2.5亿元增幅4.1%,这些支出结合天津资源禀赋和主导产业实际,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先建后补等方式,有计划地支持了一系列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重点项目、主导产业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在确保现代农业重点项目支出的同时重点支持“四清一绿”行动,提高农村五保户补助标准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的支出政策,极大的推进了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变化新常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法治支出、科学支出、阳光支出、民生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由维持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中国消费升级版任重道远、值得期待。

[1]武彦民.财政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美]多恩布什等.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财政支出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 08:22:28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