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移民国家认同的分层研究

2015-05-12 11:10钟坛坛金太军
江汉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家认同

钟坛坛 金太军

摘要: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问题是关乎主权和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国际移民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关系。国际移民的动因可划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其中非经济因素又包括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根据国际移民的目的不同可以将其分成改善生活型、寻求发展型、家庭团聚型、寻求庇护型四类,而根据国际移民的生活状况可以将其分成迁移型(其又可分为归化型和断裂型)、跨国型、母居型三类。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具有异质性、多元性和可塑性等基本特征。它包括公民身份和国籍的认同、意识形态和宪政的认同、文化和情感的认同三个层次,其中文化和情感的认同包括语言、宗教信仰、民族情感、风俗习惯、领土边界等方面的认同。国际移民国家认同的分层研究可以为国家认同问题研究探索一条新的分析路径。

关键词:国际移民;国家认同;民族国家;母居型国际移民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10-0045-05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综述

“认同”一词最早源自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通过对个人的心理依附层面的分析研究将其界定为“我是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属性归结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人的群居性决定人具有根据其人种、民族、国籍、语言、文化、宗教、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将其自身归结为某个特定群体范围内的本能趋势和情感归属。民族层面的认同被称之为民族认同,即个人对其自身民族属性的判断和认同。国家层面的认同被称之为国家认同,即个人对其自身国家属性的判断和认同。

认同不是一个“二选一”或者“是与否”的命题。认同涉及到认同层次的判断问题。国家认同层面同样如此。目前学界对国家认同的界定和论述有失偏颇。大多数学者认为国家认同应该是基于其公民身份的唯一认同。事实并非如此,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问题就是特例。移民至美国或欧洲并获得相应国家国籍身份的穆斯林人口在心理和情感归属上一直保持了一种特殊的双重认同。一方面,他们认同其移民国的公民身份;另一方面,他们仍然坚定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传统和语言。对于移民出去的海外华人华侨而言,他们在认同其移民国国籍身份的同时依旧认同其民族特色和传统中华文化。这种双重认同的现象说明国家认同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具有不同认同层次的问题。国际移民身上的这种双重认同现象恰好说明对国家认同进行分层研究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认同”(identity)在国内学术界逐渐成为非常时髦的词语,并受到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等领域学者的持续关注。目前学界对认同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其研究范畴主要集中在内涵、相关理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身份认同等方面,但缺乏对国际移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国家认同现状的深入研究。在国家认同方面,现有的研究普遍以民族国家为语境,认为民族国家是以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公民身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关系的宏观上的理论阐述,强调民族认同一方面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另一方面又受国家认同的认可和保护,公民国家需要不断引导民族认同上升和达到国家认同,如果停留在民族认同则有可能阻碍国家认同的建立。再具体到移民和国际移民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移民和国际移民的内涵和相关理论的宏观研究或者对具体类型的国际移民问题的案例研究。

显然,上述研究并未深入分析国际移民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不同类型的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现状大相径庭,且对主权和民族国家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尽相同。分析国际移民的相关问题并对其国家认同进行分层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认同、国家认同和移民、国际移民等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来厘清国际移民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对国家认同进行分层研究。

二、国际移民的动因和类别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移民的数量逐年增加,国际移民的动机和类型正在发生变化,国际移民对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影响日益显著。因此,国际移民的动因和类别是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国际移民的动因

纵观人类发展历程,移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生活。有些移民无疑是被迫背井离乡、举家搬迁:有些移民则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发展。根据国际移民的迁移是否出于主观意愿,可大致将其分为志愿性国际移民和非志愿性国际移民。志愿性国际移民多是出于其自身的特殊需求和价值判断,非志愿性国际移民往往是迫于外部环境和现实因素而被动迁移他国。其中志愿性国际移民是本文的研究范畴。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志愿性国际移民的动因主要可以概括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个方面。

经济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起源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他们用劳动力迁移来分析移民现象的产生。随后,以拉里·萨斯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在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和完善了移民理论。华金·阿朗戈认为:“我们可以概括新古典派的移民思想如下:移民的根源在于国家之间的工资差距;该差距实则反映了两国间的收入和福利差距:人口流动可以消除这种差距,而差距的消除又意味着人口流动的停止。”此外,经济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还包括“推一拉”理论和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等。这些理论研究普遍认为经济因素是国际移民的主要考量因素。

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非经济因素方面的移民动因研究主要包括:以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以吉登斯、布迪厄为代表的移民网络理论,以及以克里茨、利姆、兹洛特尼克为代表的移民系统理论。他们普遍认为非经济因素对国际移民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而另外一些学者从全球化视角对国际移民问题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全球化对国际移民政策和动态产生了复杂且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海外的人口日益增多,其移民动机错综复杂。正如郭玉聪所言:“人们出国的动机,除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外,还有文化、心理因素,形成了连‘推拉作用等众多传统的国际迁移理论都难以涵盖的局面。”关注一下目前中国的国际移民,不难发现存在大量在获得外国国籍身份后来回迁移以及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国内的新国际移民,这个国际移民群体主要以民营企业家、高级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为主。这部分新国际移民的移民动因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经济方面的考量。这主要体现在他们渴望能够为其个人财富提供更安全的保障。第二,未来发展方面的考量。这主要表现在对子女未来教育的规划、对自己未来养老的计划等方面。第三,自由移动便利性方面的考量。这个群体有着频繁去不同国家工作或生活的需求,某些国家的护照具有更多国家免签的优势。第四,文化和心理方面的考量。这部分国际移民统一的国家认同出现了分裂。一方面他们坚持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他们对其国籍身份的认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国际移民的类别

目前学界对国际移民的分类略显复杂,且不利于对不同类型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现状展开深入分析。为此,本文分别根据国际移民的目的和生活状况对其进行分类。

根据国际移民的目的可将其分成以下几大类:第一,改善生活型。这一类国际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报酬,进而改善自身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生活型的国际移民主要包括劳工移民、非法移民等。第二,寻求发展型。这一类国际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财富,进而实现个人所追求的自身价值。寻求发展型的国际移民主要包括留学移民、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等。第三,家庭团聚型。这一类国际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家庭成员的团聚。家庭团聚型的国际移民主要包括亲属移民、婚姻移民和归国移民等。第四,寻求庇护型。这一类国际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对个人财富和安全的保护。对于寻求庇护型的国际移民而言,经济、政治以及安全等是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寻求庇护型的国际移民主要包括政治移民、难民等。

根据国际移民的生活状况可将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迁移型。这一类国际移民一旦移民国外便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迁入国。通过考察迁移型国际移民迁移后的具体生活状况又可以将其分成两小类。一类是归化型。这一类国际移民能够顺利融入到迁入国的主流社会生活,同时接受当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对迁入国形成了情感归属并将其公民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统一起来。另一类是断裂型。这一类国际移民无法正常融入到迁入国的主流社会生活,他们在认同其迁入国公民身份的同时,仍然坚持和依附其母国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这一类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中公民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是分离开来的,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将这一类国际移民称为“离散族群”或“离散者”。第二,跨国型。这一类国际移民长期频繁地在母国和迁入国之间活动,逐渐形成为特殊的跨国移民群体。跨国型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情况与迁移型国际移民中的断裂型类似,他们往往认同其迁入国的公民身份,同时坚持和认同母国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跨国型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普遍是不统一的,公民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等是分裂开的。第三,母居型。这一类国际移民获得外国国籍或公民身份后,仍然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母国。母居型国际移民的目的往往都是出于对经济和政治因素的考量,这一群体同上面提及的寻求庇护型国际移民群体大体一致,除此之外还包括部分回国发展的国际移民。母居型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同样是不统一的,其国家认同的部分层面依附于母国。另外一些层面依附于迁入国。

三、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

在国家认同的研究范畴内,公民是国家认同的主体,国家和社会是国家认同的客体。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公民往往无法将其国家认同的各个层面统一起来,同时其国家认同还会随着其公民身份、价值认识和判断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在国际移民群体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具有异质性、多元性和可塑性。异质性强调的是公民对自身身份认识和判断的差异性;多元性强调的是国家认同内涵的多层次性;可塑性强调的是国家认同的可变性和可培育性。

(一)国际移民国家认同的现状

不同类别的国际移民对其公民身份、文化习俗以及情感归属方面的认识存在差异性。上文中根据国际移民的生活状况将国际移民分为迁移型、跨国型、母居型。其中根据国际移民能否将其公民身份认同、社会文化认同以及情感归属进行统一和整合,迁移型又可分成归化型和断裂型两种。

迁移型中的归化型国际移民往往能够快速地适应和融入移民国的社会生活,同时接受新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而做到公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统一。例如,在西方许多国家。新移民在入籍前的归化仪式或宣誓仪式就要求其抛弃对母国的国家认同而转向对移民国的效忠和情感归属。迁移型中的断裂型国际移民往往在移民至新的国家后无法融入到新的主流社会和文化中,在公民身份认同层面与文化认同层面、情感归属层面上发生了断裂,成为漂泊海外的“离散族群”或“离散者”。

对于跨国型国际移民而言,一方面他们普遍接受和认同其新的公民身份,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坚持母国的文化传统、语言和宗教信仰。国际移民中的穆斯林国家移民和墨西哥移民在这方面的特征最为明显。移民至欧洲和美国的穆斯林国家移民往往坚持其语言、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这一现象直接对迁入国的国家认同产生了巨大影响。移民至美国的墨西哥移民普遍坚持说西班牙语,同时秉承了墨西哥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一现象引起了美国学界传统保守派和文化多元主义者之间的争论。美国目前仍然是国际移民的最主要迁入国。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国际移民大量涌入美国社会,逐渐改变了美国传统社会的人口分布状况,很多国际移民在迁入美国之后仍然保留着过去的宗教信仰、文化和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美国公民国家认同的发展。

母居型国际移民群体最值得关注。母居型国际移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仍然依赖于母国,但却将财富逐渐转移到迁入国。母居型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普遍承认和认同迁入国的国籍身份,另一方面他们在语言、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情感归属上又依附于母国。

不同类型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存在着差异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会随着其认识和情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同时又具有可教育性即可塑性的基本特征。

(二)国际移民国家认同的层次

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公民身份和国籍的认同

“公民”(citizen)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城邦将辖区内的居民分成两种,一种是市民或者公民,即城邦内的自由民。另一种是城邦间战争中俘获的外邦的战俘或者百姓,他们不属于城邦内的公民范畴,即他们不具备任何法律地位和个人权利,得不到市民法的基本保障。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最早由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现代社会的公民应该享有生而平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国际法明确规定自然人的国籍决定其对相应的国籍国负有忠诚义务,否则将被该国籍国视为叛国行为,同时该国籍国必须给予其相应的外交保护。公民身份是与国籍紧密关联的。对于主权和民族国家而言,其宪法都明确规定拥有该国国籍的人就是该国的公民。国籍的不同决定其公民身份的差异。国家认同首先就是对公民身份和国籍的认同。主权和民族国家的公民一般都承认其公民身份和国籍。换句话说,一个人所持有的特定国家护照决定其在国际活动中的国籍身份。在从母国迁移至移民国后,随着其入籍和归化仪式的完成,国际移民比较容易接受其新的公民身份和国籍。相应地,主权和民族国家对公民都有保护其在国际活动中正当权益和安全的责任,公民同样也必须对其所属的国家忠诚。任何主权和民族国家普遍都会对国际移民这一群体加强公民身份教育,培养其对移民国的公民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

当今许多主权和民族国家都承认双重国籍和多重国籍。获得双重国籍或多重国籍身份的自然人对其所属的多个国籍国存有忠诚义务。这一现象无疑会对国际移民的公民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其国籍国之间产生争端时,无论其对哪一国籍国忠诚都会被对方或其他各方视为叛国行为。

随着全球化浪潮对传统民族国家的冲击,超国家的公民身份同样冲击着公民对其母国的国家认同感。以欧盟为例,欧盟成立后制订了统一的国旗符号、欧元货币等,超国家的公民身份已经超越了传统民族国家的领土边界,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民族国家公民身份的认同,进而制约传统民族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为了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主权和民族国家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其所属“主权”。欧盟成员国正是出于二战后欧洲国家区域经济和安全的考虑才走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欧洲一体化实现的代价就是其成员国放弃一定程度的“主权”。相应地,主权和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弱化。

2.意识形态和宪政的认同

意识形态一直是同国家利益紧密关联的,特别是在美苏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影响和左右着国家战略及其外交行为。现代国家间的交往中无不充斥着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对抗和博弈。与国家利益相契合的意识形态是国家认同的粘合剂,这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公民对其母国政治体系认同和拥护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主权和民族国家在公民教育中都注重培养其符合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认同。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其意识形态也差异甚大,同时相互之间的博弈和渗透此消彼长。以美国为例,意识形态在其外交行为中的地位仅次于国土安全和经济贸易,其影响着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美国在外交活动中通过工业产品、文化作品的输出不断传播和宣扬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等西方思潮。因此,现代公民的意识形态认同和价值判断往往会受到他国思想文化和传媒的影响和制约。

就宪政而言,其核心内容是基于宪法和相关法律制度给予和保障国家政治权力获得和行使的合法性。现代国家的宪政强调的就是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以及公民对其国家和政府的认同和拥护。公民的宪政认同对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至关重要。宪政认同度越高,公民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公共政策的信任度就越高,反之亦然。宪政认同和意识形态认同共同构成了现代国家认同的第二个层次。通过对国际移民的类型和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寻求庇护型国际移民和母居型国际移民普遍缺乏对其母国意识形态和宪政的认同,这一国际移民群体考虑到个人的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因素而改变了其国籍身份。

3.文化和情感的认同

国家认同的最后一个层次是文化和情感的认同。每一个自然人在其社会生活中都涉及到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文化和情感也是维系自然人自我身份认同和价值判断的重要内生因素。文化和情感的认同包括语言、宗教信仰、民族情感、风俗习惯、领土边界等方面的认同。主权和民族国家普遍都极为重视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非常关注对国际移民群体的移民国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再教育。文化无疑是国家和社会运行的重要内在动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归属。以国际移民为例,穆斯林国际移民和墨西哥国际移民在迁移至移民国后往往坚持母国的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这一现象引起了移民国政府和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和担忧。他们担心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移民将影响传统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和国家安全。相应地,移民国的本国民众也普遍对国际移民持排斥态度,他们普遍认为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给本国国民就业、社会安全以及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同时,国际移民在迁移至移民国后,其国家认同的不同层次之间分裂开来,无法完成国家认同的统一。文化和情感的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心理基础和合法性来源。对于国际移民而言,只有做到文化和情感的认同才能最终完成对移民国的归化。

四、结论

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问题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因为这关乎主权和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和国家安全战略。多民族国家一方面需要寻求国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路径,另一方面需要积极面对国际移民给国家认同和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同类型的国际移民在其国家认同方面的差异化表现、人力资源的流失、国际移民就业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是当下所有主权和民族国家都需要积极面对的挑战。国际移民的大量迁移往往引发主权和民族国家自然居民的担忧和抵触,对社会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引起“社会主权”的丧失。其中,母居型国际移民最值得学界持续关注和研究。这一移民群体不是以迁移为目的,而普遍是出于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的考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面临全球化的外力推动及社会内在转型的双向互动”。中国社会中同样出现了大量的母居型国际移民,他们往往是经济精英、社会精英和文化精英,他们在获得外国国籍身份后仍然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国内。这一新现象将主要造成三个方面的安全隐患:第一,经济安全隐患。母居型国际移民很容易将其财产转移到国外,造成国家财富的流失。第二,社会安全隐患。一方面,母居型国际移民给国内相似的群体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途径,极有可能造成这一群体的连锁行为。另一方面,这一现象将持续引发社会负效应,进而损害国家认同感的培育和社会稳定。第三,国家安全隐患。母居型国际移民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但其政治认同较不稳定,极易受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利用和控制,进而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本文对国际移民国家认同的分层研究旨在为未来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分析路径。

作者简介:钟坛坛,男,1984年生,安徽全椒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苏州,215123;金太军,男,1963年生,安徽全椒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江苏苏州,215123。

(责任编辑 刘龙伏)

猜你喜欢
民族国家国家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19世纪俄罗斯边疆民族政策镜鉴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试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经济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宋代是否已是“民族国家”?
试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经济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民族国家与自由民主话语具有普适性吗?
历史教育与国家认同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中国政治发展的条件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