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的方法,主要论述了左宗棠对河西地区的建设,重新审视了左宗棠在河西地区近代化建设上做出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左宗棠;河西;建设
左宗棠自同治五年(1866年)任陕甘总督、光绪元年(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至光绪六年(1881年)二月赴京任军机大臣,近二十年时间任职西北。在陕西、宁夏、甘肃兴办了一系列的惠民工程,河西因靠近新疆,左宗棠又长期驻守兰州、酒泉,对城市的建设更是不遗余力,甚至有的今天仍然发挥着余力。总的来说,左宗棠在河西措施主要为招纳流民、屯田垦荒、修路筑城、兴修水利、开采矿产、禁种罂粟、推广棉桑、兴办学校、城市卫生,等等。
一、屯田垦荒
左宗棠行伍出身,对于军粮的重要性认识颇深。从刚进入甘肃就开始着手兴办屯田的事宜。“一路进兵,一路屯田。便从泾州一路到了敦煌。”认为兴办军屯可以开垦荒地,保障生产,节约财政开支,减少百姓负担。于是,从各地招徕因为天灾人祸引发的流民,给他们发放口粮、种子、房屋、农具、耕牛等基本物资,在最贫穷的安西、敦煌、玉门三个州县“先发给赈银二万两,寒衣一万套”,使他们不再流亡各地而安心生产,收获的粮食除了留够种子和自己食用的外,其余被官府给价收购。屯田措施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1873年,仅河西就收购军粮十六万两千石,1874年为十一万九千石。
二、修路筑城
光绪二年(1876年)的左宗棠将兰州外城大修一番,城墙底宽一丈数尺,高三丈七尺,顶宽八尺多。重修疏浚了护城河,深宽各有二三丈,在城外(今天伏龙坪)还兴建了四个墩堡,基址边长一丈多,高约二丈。后来随着新疆战事的发展,左宗棠也从兰州移营肃州(酒泉)。看到嘉峪关墙体剥落,破损严重,派人加固,手书“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挂于城头,字大如斗。曾任甘肃布政使的何福堃对此匾额有所描述:“左侯昔日受降归,釃酒临关对落晖。额书六字神飞动,想见如椽大笔挥。”
三、城市建设
左宗棠以前,兰州城的饮水问题一直困扰着百姓,他们只能靠专门的送水人从黄河打水,车拉、肩挑送到每家每户。驻守兰州时,左宗棠深感这样的取水方式,既不方便也不卫生,于是在城内凿造了两个蓄水池。一个叫饮和池,在总督府左边;另一个叫挹清池,在府衙右边。饮和池从衙门后的黄河引水入池,挹清池从城西南的水磨沟引水。春、冬用吸水龙(抽水机)抽水,夏秋用水车引水。饮和池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开凿而成,并仿柳宗元字体,写了一篇一百多字《兰州饮和池记》,勒石刻铭以记其功。
四、禁食烟片
西北各地广种罂粟,百姓吸食鸦片成风,原本强悍的西北变得贫弱不堪,为了纠正这种陋习,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亲自写了通俗易懂的《禁种罂粟四字谕》的禁烟通告,将其广泛贴在乡村路口,发现擅自种烟者一律予以拔除,并对违禁者严惩不贷,对于暗中包庇的官员,也严加惩处。除了在本地禁种罂粟,还禁止从川黔、新疆等外地贩运自甘。为了弥补百姓禁烟造成的损失,在河西推广棉花和桑蚕,同时编修棉花种植、采摘、加工指导用书《种棉十要》、《棉书》,免费分发到乡村各地。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民情,他每到一地都亲自到田间地头察看生产、生活。从兰州去酒泉(肃州)移营的路上,路过山丹、临泽、高台,正是棉花成熟的季节,访问田间劳作的百姓,都说棉花的收入有时比罂粟还高,“一亩之收,佳者竟二十余斤,每斤千文”,这样百姓都渐渐地开始种植棉花了。到了酒泉还推广桑蚕业,亲自在驻地种了百株桑苗,并从江浙一带招募熟练工人带着蚕种、桑苗到河西走廊、新疆等地推广试种。
五、开采矿产
左宗棠听说酒泉城南文殊山和玉门的赤金峡有金沙矿时,就开始计划开矿增加税收。光绪五年(1879年),他聘请德国技师米海利到文殊山找到三处矿脉,但因为文殊山人迹罕至,交通不便,连老友上海帮办胡雪岩捐赠的采矿机器都无法运抵。随后米海利在玉门赤金峡勘探,找到一块矿石,带到上海化验后得知那是一处石油矿地。但未等开展大规模的开采工作,随着左宗棠的调任而结束。但玉门油矿自此开始发展起来。
六、兴办教育
在教育上,左宗棠兴修了很多学校,著名的有1874年在张掖将当地人给他建造的生祠改建南华书院,1875年和民勤知县钱崇基联办的文社书院,同时还修复了原有的临泽蓼泉书院、敦煌鸣沙书院。在兰州任总督时,同治九年(1870年)还亲自过问兰山书院学生的读书问题,一次甘肃布政使崇保给他送来兰山书院的招生汇报和学生给他写的请教读书的信函。左宗棠亲笔回复:“书院招正式学生40名,每人每月生活费3两银子,附生50名,月补1.5两。每年需银2000多两,由左本人以年俸捐助,或在公款中酌拨。”就读书情况的回复为:“览呈诸生之禀,文理尚可,殊为欣然。本爵大臣四十年前一贫士耳,然颇好读书,日有粗粝两盂,夜有油灯一盏,即思无负此光景。今年垂耳顺,一知半解,都从此时得来;筋骨体肤,都从此时练就。边方无奇书可借,惟就《四书》、《五经》及传注,昼夕潜心咀嚼,便一生受用不尽。诸生勉旃!”
结 语
河西地区人民感念左宗棠做的民生实事,当时的报纸记载:“左公病逝噩耗传之陇上之时,民士皆奔走悼痛,如失所亲。”左宗棠在河西民众心目中地位很高,受到非常高的尊崇,从清末到民国兰州街道的命名,可以看出这种崇敬的延续。西关大街,即临夏路,被命名为“宗棠路”,西稍城门为“宗棠门”。抗战时期,新开辟的城南国际运输通道,即现在的白银路,命名为“左公西路”,民主西路及原有的旧大路为“左公东路”。
左宗棠的第一次“西部大开发”,经验和教训都是今天应该汲取的。他的高瞻远瞩,坚决果敢,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以及广开言路、为民谋利的做法和精神,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参考文献:
[1]张海声.左宗棠在兰州[J].兰州学刊,1986(6) .
[2]马啸.左宗棠与甘肃水利建设[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马啸.左宗棠在甘肃 [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4]邹礼洪.左宗棠西北禁鸦片述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2 ).
【作者简介】黄帅(1987—),男,山东肥城人,西北民族大学2012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