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培富+李彦
新课程标准提倡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也强调了学习方法与过程、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培养,其对新时期学生素质与竞争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道德情感是构成品德的重要条件与要素,具有形成德育的行为中介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更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一、以道德认识的提高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产生依赖于道德认识的内心体验,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的提高又具有促进作用。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应以道德认识的提高为基础,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观念的同时,唤起其道德情感的强化与生活,促使情理交融,达到知识的内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进而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与内涵,利用教材内容与自身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丰富的联想,同时用真挚的情感去带动学习,使之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激发其道德情感的目的,从而提升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深化其对道德情感的理解,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
二、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特定的环境与氛围同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我爱爸爸妈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依恋”为基础,在引入新课时加入歌曲《我的好妈妈》,让学生在温馨的气氛回想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场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父母爱你们么?你们爱自己的父母吗?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叙述的同时,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学生尊重父母、爱父母的道德情感教学也得到潜移默化的进行。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录音、视频等技术,或者用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不同的方式,对生活中的某些情境进行还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道德情感体验与教育。
三、教师可以包含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针对小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可采用生动、形象、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教师就可以热情奔放、满怀豪情的语言介绍“建设祖国,人人有责”的主题内容,详细介绍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让学生了解老一辈为建设祖国所做的无私奉献和付出的艰辛努力;用饱满的情感语言将其转移给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与思想,让其倍受鼓舞,并立志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师还可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故事录音,让其以低沉、悲痛的语调对十里长街的悲壮场面和首都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哀悼进行描述,营造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从而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之中,产生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情感体验,深刻记住周总理的伟大形象。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深化道德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并判断具体的行为,让学生在树立正确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
如以“不可丢掉的传家宝”为主题,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节约与浪费的现象,并判断哪些是浪费行为、哪些是节俭的行为?怎样看待吃剩的饭菜打包等现象?自己平时哪些地方做得好或不好?通过生活中这些具体的行为实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节俭与浪费意识,并从行为升华至认识、再升华到情感,最后回归到行动;而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相悖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对周边的人形成感染,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外,教师也应多收集其他学科的情感教育资源,通过多学科情感教育资源同品德课的整合,多方面的渗透道德情感教育,形成情感教育网。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具有教育性与情感性的课程,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更应良好地渗透道德情感的培养,加强德情感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并将其转化为动力,做到知行统一,实现品德教育的高效性,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好公民。
才能取得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鲁垛镇中心小学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荣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