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英
一、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1.评价过于强调唯一标准,语言缺乏鼓励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把握正确方向,强调评价要全面、富有激励性。但多数教师在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时却往往太过绝对,习惯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学生,这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欣赏课变得呆板、枯燥,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曾经听过一节音乐鉴赏课《沃尔塔瓦河》,短短的几分钟却引发了笔者许多思考。当时上课的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聆听乐曲的旋律,说说这种旋律让你联想到了怎样的场景?”原本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是:旋律描绘的是沃尔塔瓦河日夜奔流不息的景象,许多学生也是这么回答的,但是其中有一位学生考虑了半天终于举起了手说:他听到的感觉是像幽灵在飘动。老师听到“幽灵”两个字就立刻否定了其答案,叫这位学生不要瞎说,别捣乱,之后这位学生就再也没举过手,显然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2.音乐形象的感知形式过于单一,过程缺乏情境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是整个欣赏教学的关键所在。学生一旦能准确地感知音乐形象,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引起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激发探究的兴趣。然而由于中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有时需要依靠一定的情境手段才能帮助其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仅靠一遍又一遍地听赏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的。目前,还有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例如:在进行《梁祝》的欣赏教学时,有些教师就喜欢让学生反复地听,尤其是《梁祝》的爱情主题,几遍下来还要学生谈谈对于这段凄美的爱情,作品是如何表现的,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难度确实很大,因为这个故事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时代太过久远,很多学生不熟悉甚至根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仅仅依靠听觉感知怎能体验作品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呢?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听”固然是欣赏的重要手段,但却不是唯一的感知形式,如果学生实在无法通过听觉感知获取相应的情感体验,那么,教师就要适当运用其他的辅助方法进行教学,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反反复复的机械化的听赏,以免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使学生对欣赏课出现排斥的情绪。
3.教学方法模式化,学生缺乏兴趣
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但是目前的状况却并非如此,许多学生表示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对音乐欣赏课不感兴趣。理由是欣赏课就是听老师讲一些听不懂的音乐知识,感觉很无聊。这其实也是音乐欣赏课的一大误区,即讲解几乎成了音乐欣赏课的唯一教学手段。例如:在进行《G大调弦月小夜曲》的欣赏教学时,很多教师就习惯性地采用讲解提问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由于这一作品出现了回旋曲式,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多教师为了把回旋曲式这一概念讲深、讲透,只能选择反反复复的讲解,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试问,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怎能摆脱沉闷的教学氛围,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种做法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剥夺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权力,让学生变得被动,让课堂变得死板。
二、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优化策略
1.完善评价机制,多赞美,多鼓励
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只注重教学结果的唯一性,但音乐欣赏教学却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对作品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创造和想象空间。多用一些赞美性和鼓励性的语言。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日本民歌《樱花》时,我要求学生感受这首民歌的情绪,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首民歌表现了樱花盛开时,人们观赏樱花的喜悦心情。但也有少数学生表示他们听出了一种凄凉的、忧伤的情绪。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就必须慎重,不能仅用对或不对去判断。其实,学生之所以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是因为学生欣赏的角度不同。就歌词而言的确是表现了樱花的美丽绚烂以及人们观赏樱花时的喜悦心情;由于歌曲的旋律是用日本民族“都节调式”谱写而成,此调式自身的不稳定性确实能给人带来一丝凄美之感。
2.创设多种情境,丰富感知形式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从听觉开始初步感知音乐的情绪情感,再结合想象和联想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最终使欣赏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更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仅靠听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告诉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辅助教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是《梁祝》的欣赏教学,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作品,理解作品,我课前先对教室做了简单的布置,在教室墙壁上贴上彩色的蝴蝶贴纸,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教室。导入部分我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边放动画边讲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了美妙的故事情境做铺垫,学生很快就抓住了作品的两条主线——大提琴(梁山伯)和小提琴(祝英台)。所以,上音乐欣赏课时,教师要多为学生考虑,可以选择通过播放视频、学生表演、场景再现等手段提前创设好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融入音乐,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
3.提供多种表达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好音乐欣赏课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欣赏的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不能只停留在积极回答问题的形式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表达途径,例如:在进行绛州鼓乐《老鼠娶亲》的欣赏教学时,我为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鼓,并给出“老鼠娶亲”的几个场景,让学生自己动手敲一敲,用手中的鼓还原当时的情景。之后再请出几组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最后播放《老鼠娶亲》的原版视频,让学生比较欣赏后进行再创作表演。这样的安排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活泼好动是中学生的天性,创新多变是中学生的特色,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只有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身体律动、即兴表演等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才能让音乐欣赏课打破陈旧的模式,变得更有活力,更有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铜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