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尔王》中的悖论

2015-05-11 08:58周天成罗海英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5年4期
关键词:李尔李尔王傻子

周天成+++罗海英

“悖论”(paradox),又译为诡论,吊诡。在文学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形式,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而在一个真理上统一起来。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从情节、意象、语言多个层面成功运用悖论这一手段。下面仅从意象角度,就剧中两个最具悖论色彩的人物——李尔和傻子,来谈谈这个剧本悖论手法的运用。

作为剧中主角,李尔是不列颠国王,是至高无上权力的化身。在李尔生活的时代,“世界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之上,这种观念认为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自然的等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平民处于底层而贵族和国王处于顶层。这是一个有差异与尊敬的法则,以及一定的风格化了的语言程式,法典化了的称呼模式和区分贵贱的头衔所维持的世界,在这个具有未定的传统、城市和规范的行为的世界里,只有某些类型的行为是可以认可的,也只有某些类型的语言才是可以接受或者合法的。”也就是说,李尔在其生活的世界里,本应是理智的象征,高贵的化身。而剧本中呈现出来的事实恰恰相反。

握有权力的李尔突然决定放弃王权,把国土和所拥有的财富一分为三给自己的三个女儿。这是李尔失去理智,陷入疯狂的开始。李尔接下来要求三个女儿向自己表白以获得一份领土与财产。但是,这时候他丧失了作为一个君主应具备的美德与理智,错把高纳利尔和里根的甜言蜜语阿谀奉承当成了他们的美德与孝心,所以,当他的小女儿考狄利亚对他说:“我没有什么话说,父亲。我确信我的爱沉重要赛过嘴上的夸张。”李尔在这种情况下剥夺了考狄利亚的继承权,而且把本该属于考狄利亚的那一份领土与财产分给了高纳利尔和里根。他的这一行为在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看来都是不可理喻,忠心耿耿的老臣肯特出来劝阻,但这时李尔已经“发了疯”,反而将肯特驱逐出国境。可以说,李尔从一出场就注定了他作为悲剧人物的悲剧结局。也许他真的想放下权力安享一个有尊严的晚年,并希望子女对他一如既往的尊敬和孝顺。但他从一开始就陷入悖论情景,直至在忏悔中死亡。

此外,剧中李尔的语言也充满悖论色彩。作为不列颠国王,李尔的语言本应是高贵并且充满理智。当李尔尚未失去权力和威严,还保有其“理智”与高贵,所说的话在旁人看来却像一个“傻子(fool)”:听我说,下流的东西!我把君臣间的道义心责你静听!你想叫我们毁坏我们从不敢毁坏的誓约……而当他失去权力与威严,被两个女儿驱逐,完完全全成为一个“傻子(fool)”所说的话则又渐渐清醒而理智。

“傻子(fool)”是剧中另一个富于悖论色彩的人物,与李尔形成鲜明对照。他来自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但在第一幕第四景,傻子刚一出场,疯疯癫癫、絮絮叨叨的连篇废话却正是点出了真理:哎,这老人赶走了两个大的女儿。接着,傻子又对李尔说:那些女儿们是会叫你做一个孝顺的父亲的。从傻子的话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李尔的疯狂和颠倒伦理,他所代表的封建社会也已经变成了一个“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的混乱颠倒的社会。正如傻子所说:蜡烛熄掉了,我们在黑暗里边。这样,地位卑下,人微言轻,一无所有,疯疯癫癫的傻子充当的反倒是李尔的精神导师的作用。正是傻子看似荒诞不经的语言的引导下,李尔认识到:当我们生下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舞台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罪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李尔逐渐看清了这个世界是一个乾坤颠倒人兽不分秩序混乱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正常的道德秩序也被颠覆,要想在这个世界立足要先学会伪善。

剧本的巧妙之处在于,李尔和傻子作为剧中人,本身已经是极具悖论意味的人物,而作者又将这样两个人物放到一起,悖论意味更加浓厚。正是在这两个人物的矛盾冲突之中,李尔在傻子的引导和启发下,经历了内心最深刻的演变,认识到自己的疯狂和不理智,获得了重生。虽然作为悲剧的主角,李尔最终死去,但这对于李尔本身来讲,又未尝不是一个最佳归宿。他最终找到了真正的同情与爱,获得了应有的尊严与理智。而观众和读者也从种种悖论中获得了某种积极的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 莎士比亚.李尔王[M].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3] 迈克尔·莱恩.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M].赵炎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陈厚诚.西方当代批评在中国[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李尔李尔王傻子
降龙骑士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富家傻子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精神分析视野下李尔王的疯癫心态
皇上胸肌好伟大
麦格纳接替李尔为宝马提供座椅
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