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贵兰,李繤,房丽丽,马晓波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暨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检验科,福建 厦 门361003)
血液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接受化疗、免疫抑制药、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多存在免疫功能缺陷,极易并发严重感染[1],其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其他科室高2~3倍[2]。病原菌呈多样性,且耐药现象日趋严重[3],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我们分析了2014年1-12月我院血液科病原菌感染的分布情况及耐药状况,以期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现分析报告如下。
1.1 标本来源 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液科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包括血液、痰、咽拭子、尿、各种分泌物等,分离出病原菌共199株。
1.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采用VITEK 2 COMPACT鉴定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MIC法,为配套药敏试验复合板。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以第一次药敏试验结果为准。
1.3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菌 ATCC29213、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白念珠菌ATCC90028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WHONRT5.6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1 标本构成及病原菌分布 血液科住院患者分离细菌的标本来源分布,见表1。分离的199株病原菌中,前10种分离菌的分布情况,见表2。
表1 2014年血液科住院患者分离细菌的标本来源分布
表2 2014年血液科患者分离出的前10种菌
2.2 主要检出菌耐药结果
2.2.1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 见表3。
表3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结果(%)
2.2.2 主要革兰阴杆菌耐药结果 见表4。
表4 主要革兰阴杆菌耐药率(%)
从我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分离细菌的标本来源看,血液和呼吸道是主要感染部位,分别占33.1%和32.4%。 这较王蔚莎报道主要感染部位是血液(50.0%)和呼吸道(34.9%)低,但与其报道的血液感染居首位一致[4]。由于血液病患者原发病特点,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受抑制;粒细胞减少,粒细胞数是影响感染的因素[5],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极易并发各种感染,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也呈增高趋势[6]。从我院2014年血液科住院患者分离细菌的标本来源构成看,以血培养为主,痰液次之,其它各类分泌物占一定比例。这与我院规范了各类标本的送检和检测;积极与临床沟通交流,改善了微生物培养标本的送检结构有关。从2014年血液科前10位分离菌看,革兰阴性菌占较大比例,念珠菌也较常见。铜绿假单胞菌是最主要的医院致病菌之一 ,传播途径多,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引起感染;肠杆菌科细菌常存在人体体表,鼻咽部及肠道等处,当机体免疫力低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时易引起感染;这可能是血液科患者易感此类菌的原因。念珠菌检出率也较高(14%),可能与送检痰标本较多有关,而且血液病患者自身免疫力低,各种药物的应用,使得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增大。
由于抗菌药物更新换代快、广泛应用和人为滥用,耐药菌株逐年增加,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我院血液科分离的金葡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0%,但较刘芳等报道的葡萄球菌属的耐药率低[7]。本结果的金葡菌对莫西沙星、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等均敏感;屎肠球菌对青霉素、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则为100%;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性为7.1%,较漆坚报道的8.1%略低[8]。所检出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较好;但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较邓峥等报道的稍高,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均较其报道的耐药性低[9]。
本研究显示我院血液科分离菌的耐药率低于国际监测结果[10],这与近年来我院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开展临床抗生素使用的专项整治有关。总之,血液病患者由于其特殊性,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且其一旦发生感染,又是极其严重、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当地细菌流行病学特点和病原菌试验的新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1]韩冰,邸海峡,周道斌,等.血液科2388例次住院患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J].北京医学,2007,29(6):327-329.
[2]周燕.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2(14):3048-3050.
[3]严泽莹,殷婷玉,范青叶,等.利奈唑胺治疗血液科院内感染患者3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11):1051-1053.
[4]王蔚莎.血液病区2011-2013年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广东医学,2014,35(18):2860-2862.
[5]阮燕萍,张文英.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8-40.
[6]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y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M100-S20.CLSI,2010.
[7]刘芳,何晓峰,等.2009-2011年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J].人民军医,2014,57(12):1306-1308.
[8]漆坚.我院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药敏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5):460-462.
[9]邓峥,何祖光.564株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回顾[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6):795-796.
[10]ROSENTHAL VD,BIJIE H,MAKI DG,et al.Inter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Consortium(INICC)report,data summary of 36 countries,for2004-2009[J].Am JInfect Control,2012,40(5):39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