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蒙,陆 伟,李永红,王延军,蔡志明,周芳坚
(1.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科,广东广州 510000;2.安徽医科大学,广东深圳 518000)
·短篇与个案·
膀胱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
张 蒙1,2,陆 伟1,2,李永红1,王延军1,蔡志明2,周芳坚1
(1.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科,广东广州 510000;2.安徽医科大学,广东深圳 518000)
膀胱;肿瘤;淋巴瘤;手术
患者,女,7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血尿半年,发现膀胱肿物1周”于2013年3月20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49/89 mmHg,轻度贫血貌,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14 g/L,血小板266×109/L,白细胞7.9×109/L。尿素氮6.0 mmol/L,肌酐71.7 μmol/L。外院CT示:膀胱左侧壁肿物,左肾积液。入院后完善膀胱镜取活检,病理提示淋巴瘤可能性大。完善PET/CT检查,示:膀胱左侧壁及左后壁考虑恶性病变(图1A);左肾盂及左输尿管扩张积液;左肾功能受损(图1B)。经讨论后决定行开放性膀胱部分切+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切除膀胱左侧壁肿瘤,大小为7 cm×4 cm×1 cm,灰白质中,其中可见质硬区域,大小为5 cm×2.5 cm×1.5 cm,切除后送病理。此外,还送检左输卵管残端、左膀胱输尿管肿物、右侧膀胱壁组织、左侧髂外淋巴结。病理检查镜下:送检左侧膀胱壁肿物见大量淋巴样细胞弥漫分布,细胞胞浆丰富,核圆形,可见核仁,核分裂像多见,部分细胞核偏位,胞浆红染,考虑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图2A)。余送检组织未见肿瘤浸润。免疫组化(图2B):LCA(+),CD20(+),CD79a(+),Bcl-2(+),CD23部分(+),CD21 FDC(+),MUM-1少许细胞(+),CD38少部分细胞(+),Vim(+),CD56(-),Ki67(40%+)。病理诊断:左侧壁膀胱肿物符合弥漫性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左侧膀胱输尿管口肿物符合黏膜慢性炎。患者术后病理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左侧髂外淋巴瘤未见转移,患者拒绝行进一步化疗,术后随访22月余,情况良好。
图1 患者PET/CT检查影像表现
A:膀胱左侧壁现不规则团块状高代谢; B:左肾盂及左输尿管扩张积液,左肾功能受损。
图2 患者病理免疫组化(×400)
大多数膀胱肿瘤都是上皮来源,原发性膀胱非霍奇金淋巴瘤实属罕见。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是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其次是排尿困难、尿频、腹痛等。大部分原发性膀胱淋巴瘤是来源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低级别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高级别的淋巴瘤约占20%,以DLBCL最为常见。回顾文献:约60%以上的原发性膀胱骨髓淋巴瘤以无蒂的实质性肿块为主要特征,常伴随着膀胱壁的增厚,膀胱镜取活检对于明确诊断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原发性膀胱恶性淋巴瘤确诊时往往只有单个器官受到侵犯,预后较好。对于此类患者可采用手术方式包括膀胱部分切和根治性膀胱全切等,并于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大部分经治患者可长期无瘤生存甚至治愈。本例患者采用开放性膀胱部分切+左侧髂外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提示为DLBCC,未见淋巴结转移。目前化疗是治疗PMLB的首选,而CHOP方案也是当前较为公认的化疗方案。现已随访22月余,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出现肿瘤复发迹象。
综上,DCBCL临床少见,其临床表现与一般膀胱肿瘤类似,治疗上需根据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并结合患者一般情况来选择手术联合化疗或放射治疗。本例患者术后未接受放化疗,一般状况良好;这可能对今后一般条件差、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术后患者治疗方案选择有所启示。
(编辑 王 玮)
2015-02-28
2015-06-11
周芳坚,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泌尿系肿瘤诊治.E-mail:zhoufj@sysucc.org.cn
张蒙(1991-),男(汉族),硕士. E-mail:zhangmeng1930@126.com
R737.14
C
10.3969/j.issn.1009-8291.2015.0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