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塔克尔—伍德命题”所引发的“正义之争”由来已久,也是关于研究马克思本人哲学思想的一大重要议题。针对历史上的争论结果,从总体上概括马克思笔下正义的实质与内涵,是以推动社会发展为第一要义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是能辩证看待人文关怀与物质生产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正义;是执着于追求人类本质全面复归的终极正义;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超越于物质的最大化人文关怀。
关键词:塔克尔—伍德命题;马克思;正义
作者简介:侯则名(1991-),男,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人,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1
一.由“塔克尔—伍德命题”所引发的正义问题大讨论
1969年,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塔克尔《马克思的革命观念》一书的问世,挑开了“马克思与正义”大讨论的帷幕。其撰文说:“马克思主义奠基者的基本激情不是出于对正义的激情。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谴责也非对其正义的抗议,他们并没有展望一个作为正义王国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一般来说,他们反对主要关心分配问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概念。”意在借马克思对拉萨尔派所主张的“公平的分配”的批判说指明马克思是反对“分配正义”的“非道德论”者。此语一出,立刻引起了全世界马克思研究者广泛的关注。
无独有偶,1972年,康乃尔大学教授艾伦·伍德于《哲学与公共事务》上发表了《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一文,公开表明对塔克尔观点的支持,并作出了如下阐述:“当我们为了寻找对非正义的详细解释而查阅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时,我们会再次发现,在他们的著作中根本不存在谴责资本主义为非正义的论点,甚至也没有确切说资本主义是非正义和非公平的,或者说它侵犯了某个人的的权利。”由此归结出马克思从未站在正义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这一结论。布坎南将以上二人的观点命名为“塔克尔—伍德”命题,而正是由于这个命题,掀开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马克思与正义”关系问题大讨论的热潮。
然而,“塔克尔—伍德”命题并未在学术界所广泛认同,伴随着日渐蜂起的质疑之声。1978年宾州大学教授胡萨米在美国《哲学与公共事务》杂志上发表了《马克思论分配正义》一文以支持马克思为“道德论”者,首开批判“塔克尔—伍德”命题的先河。随后,伍德又于1979年发表了《马克思论权利与正义—对胡萨米的回应》。由此,围绕“马克思与正义”这一关系问题的不同见解、不同思想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大批学者如科亨、尼尔森、布坎南、杰拉斯、米勒等人前赴后继的加入争论;无疑使得“马克思与正义”关系问题异彩纷呈,更对当今的马克思理论下的道德重建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由以上所见,当以马克思理论中哪一视角为标尺,是解决“马克思与正义”关系问题的出路所在。
二. 破译马克思笔下正义的实质与内涵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间的“科学主义”色彩不言自明;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所具有的浓厚科学韵味的哲学体系,是机械而排斥“人道主义”的存在,相反,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无不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芒。
科学主义中应当渗透人道主义,任何历史规律不但作用于人类社会,更离不开人的参与;离开了人的历史规律就说明了人类在改造自然上的失败,而包含“人”的因素的历史规律才是人类社会实质的反映,才使人的复归成为可能。诚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改变世界,就必须看到“人”的价值。人道主义与科学主义相辅相成,才构成了马克思笔下丰满的正义。而反思“塔克尔—伍德”命题的症结与实质所在,就是双方孤立地看待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
由此观之,“塔克尔—伍德”命题中的正义是忽略了对人类本质的关注,是无视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幸福感与存在感,是以冰冷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衡量劳动者的劳动与报酬比例关系的正义;是僵化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脱离了对人类全面复归的追求的机械论唯物主义。而胡萨米所坚持的正义,却是走上了以伦理道德至上的极端,而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科学、客观的规律性一面,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沼。事实证明,如果不能从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两大哲学思想的视角出发,以辩证的方法去辨析“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内在区别和联系,那么就无法全面而科学的研读马克思的正义观中的本质与内涵;也就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真谛的科学原则和正确方法。因此唯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统一、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才是破译马克思笔下正义密码的钥匙所在。
参考文献:
[1] 凯·尼尔森 .正义之争:马克思主义的非道德主义与道德主义 [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6)
[2] 刘鹏 陈玉照 “正义之争”与马克思的“非道德论”问题——“塔克尔—伍德命题”引发的争论与思考 [J]. 社会主义研究,2010,(04)
[3] 杜帮云 《分配公平论》 [M].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