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晶 王庆党
摘 要:“文革”期间毛泽东主题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圣外王之道”和“君、臣、父、子”礼仪关系的图式表现,其构成了“文革”时期独立的史学意义和学术价值,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显示出特有的主题特征。
关键词:文革;毛泽东;主题绘画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1
在中国历史上,有人把“文革”看做是一场悲剧。但是,在此期间却孕育出了一代优秀的艺术家。正是这些造神御用的艺术家,在这场悲剧中诞生了。他们是文艺方针和文艺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是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产物;他们的宗旨是服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革命,他们对“革命”的决心和对“领袖”的忠心,是通过不断通过自己对艺术创作的表达展现出来。而作为以“文化大 革命”的主导者毛泽东,以他为主题的绘画,则是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君、臣、父、子” 对 “皇权”绝对服从的礼仪,这样以来,毛泽东也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神”与“皇权”的代表。
“文革”时期,破除迷信运动将中国大多数庙宇被毁,就连圣人孔子也未能在这场劫难中幸免,那时的国人没有了精神支柱,但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内圣外王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所在。“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庄子·天下》中说。中国人民在失去精神支柱的同时也在寻求新的精神支柱,他们在寻找“帝王”“圣人”新的载体,所以作为“文化大革命”主导者的毛泽东,自然而然就成就被人们视为“帝王”与“圣人”的替代品。“文化大革命”的本质就是一场反人类反文化的运动,作为“帝王”与“圣人”的替代品,那时候关于毛泽东的一切事物都带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都是不容置疑的。当时的政府机能几乎都被毛泽东的个人权威代替,毛泽东的个人形象就是权力的象征,神圣不容侵犯质疑。自然而然的,以毛泽东为主题的绘画,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君、臣、父、子”对于封建“皇权”绝对服从的礼仪的充分表现。
其次,毛泽东的身份,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他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另一个方面他是中国人民心中任何都无法替代的大救星,并且是领导全国人民站起来的核心人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无论是盛行的各种整风运动还是各种党内外的学习,都不余遗力的将党的政策传播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然而使得毛泽东取得在全中国绝对领导地位的关键点便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即“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取得了绝对的领导力,他必然要维持这个权利,随之兴起的就是个人崇拜的风气。所以说,从历史角度分析,“文革”对毛泽东的“造神”运动是一种制度的安排,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外在显现。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党全人民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就是著名的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两为”方针。围绕“两为”方针,就文艺工作而言,第一要明确自己的立场问题,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还是“无产阶级立场”,必须在包含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的上层建筑,因此而生的“破四旧”运动(“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就是为了实现“全面专政”而开展的,即对所有的知识文化领域实行绝对专制。在中国,被作为一个阶层明确列入专政的对象——知识分子,它成了反动和罪恶的代名词。在这样一种文化革命环境中,知识分子的思想,欲望,情趣统统被压制,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真实的灵感去书写创作作品,而是要通过固定的主题路线方针,不断的创作,表达知识分子对于“革命”的决心及对“领袖”的忠心。一方面,他们要画“神”像、唱颂歌,表达对文化改革顶礼膜拜;另一方面,他们的思维,情感,精神受到束缚,在自己的灵魂深处自轻自贱、自贬自责,不断地适应革命的需要,表达自己的忠心与仆从。
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大艺术家向毛泽东表忠心的一个主要行动就是美术创作,他们绘画的唯一主角就是毛泽东,所有的艺术作品上都看不到其他领导人的身影。因此,“文革”期间毛泽东主题绘画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主题永远优先于创造作品,而且这期间的创作主题主要是普及、强化对毛泽东思想的神化,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创作。衡量艺术的标准是按毛泽东对文艺的批评,一个是艺术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他认为“任何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在毛泽东的政治职能下,审美意识与价值必然被沦为权威的附庸品,政治标准,就成了艺术的最高标准。艺术意识中也理所当然的少不了政治意识。艺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也就自然而然的必然被意识形态所代替。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艺术创作意识形态的诞生,使得毛泽东主题绘画成为那个时代的政治符号和主旋律;并且在意识形态上达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因此文革期间的艺术创作意识形态成为政治需求及政治任务的主题先行政策具有其必然性。毛泽东的“两为”方针成为了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的主题思想,《毛主席去安源》和《刘少奇和安源矿工》,分别由刘春华和侯一民创作的油画,在政治上就形成了及其鲜明的扭曲与对立。随着时间流逝,过去载入历史,人们再回首,会突然发现真实的历史还是超越了人为的图像。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艺术创作都是以政治为核心,为政治服务,所以当时的艺术创作在政治的庇护下,附属于政治,二者息息相关,相互依托。毛泽东主题绘画毋庸置疑的成为那个时代主要的视觉形象,也是唯一可以存在的美术,在那个连温饱问题都没得到解决的贫困年代,这也许是人们在“强大且神圣”的精神支柱“帝王”与“圣人”替代品毛泽东的权威下,努力编织一个的美好世界。
参考文献:
[1]叶玉麟,白话译解庄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
[2]刘文斌,少数民族油画主题创作,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