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模糊性

2015-05-09 16:19晏坤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1期
关键词:精确性模糊性语言

摘 要:语言的模糊性研究已经成为当下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无论是本体研究还是语用研究都离不开对语言模糊性的探讨,本文总结了部分学者对语言模糊性的定义,并分析了语言模糊性在语音、词汇、语法中的特性,结合这些特性文章探讨了语言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关系以及语言模糊性的应用。

关键词:语言;模糊性;精确性

作者简介:晏坤,1990年出生,男,新疆师范大学2013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2

一、语言的模糊性

人们很早就意识到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征,但对此并没有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直到几个世纪前的欧洲,迪卡尔的《沉思录》、培根的《新工具论》等一批哲学家和思想家才都注意到这一语言事实,20世纪以后,语言模糊性研究有了跨越式的发展,196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扎德教授(L·A·Za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模糊集》(《fuzzy sets》)的论文,这标志着语言的“模糊理论”正式进入科学研究阶段。

在国外,很多语言学学者都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探讨,Israel Scheffler在其《Beyond the letter》一书中指出,“模糊性是描写词语的一种普遍特征,它与标准逻辑之间有根本性的冲突,是与种种形式的不可确定性(indeterminacy)密切相关的”;美国哲学家布莱克(Black)在《论模糊性》(1973)中这样说道:“模糊性,显然是模糊的符号所表示的那个系列的一个客观性质。”他认为,模糊性是指词语运用的有限范围和对范围界定存在缺陷,所有由人的感官辨识的东西都是模糊的。耶格尔(Yager)曾给模糊性下了一个更为直观的定义,他说:“模糊性就是指一个命题与其否命题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别;具体地说,一个概念离它的否定面越远,它就越不模糊,相反,如果一个概念与其否命题越近,这个概念就越模糊。”

除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外,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我国的模糊语言学研究最早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提出的,他的第一篇关于语言模糊性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发表后,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后模糊语言学的研究越加深入细致。金秋在《外国语》(NO.3,1988,P29)上指出,“词义的模糊性是由于一个词词义的内涵或外延难以准确地确定而产生的词义范围边界不清晰的现象;文旭在《中国翻译》(NO.2,1996,P5)上认为,模糊性就是指词语所指范围边界不确定的这种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自然语言中的绝大多数词语都是模糊的。”俞如珍在《外国语》(NO.2,1993,P56)说,模糊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词的模糊性,因为只有词是表示概念的,也只有概念的外延才可能存在界限不确定的模糊问题,词的模糊性是指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没有明确的界限。

二、语言模糊性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语音方面,在现代汉语中,人们按照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的不同,将语音分为元音和辅音两部分。按照人们的分类,元音是气流通过口腔时不受阻形成的,而辅音则是气流通过口腔受阻形成的。这个标准一直受到诸多语言学者的质疑,因为按照发音方法的不同,辅音又可细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边音和鼻音五种,其中擦音的划分就颇受争议,因为从理论上说,辅音中的所有发音都应该是气流在通过口腔时受阻而产生的,而擦音严格地说,虽然在发音是嘴唇的开口度远不及元音的开口度,但它发音时嘴唇并未像发塞音时先闭合后张开,与元音相比只是开口度极小,气流在通过口腔时比较吃力而已,但发音的方法却是大同小异的。

其次词汇方面,这种语言的模糊性更是展现地淋漓尽致,如之前所述,词语的模糊性源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中,词语所代表的各类事物或现象之间有过度状态。当人们在认识这些客观事实时,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们对词语所指的客观事物经常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样,词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模糊,模糊性是语言的客观属性。一般而言,词义涉及到时间、空间、亮度和程度的范畴时,该词语所表现出的模糊性容易看出来。有些名词的词义就具有模糊性,比如江、河、湖、海、洋,这几个词都表示水汇集在一次时形成的区域,但人们说不清它们之间的界限,江和河的区别是什么,海多大才能说是洋,这些到现在也没有人给出一个标准,另外很多情感动词比如:喜爱和憎恨,喜欢和讨厌、由于这些都牵涉到程度问题,所以很难说清这些词的界限,形容词中,类似好与坏,长与短等词语,由于处在一个相对的位置上,而他们之间也是一个发展的连续统,所以没有明确的界限。

在语法上,人们把自然语言中一些具有明显相同特征的范畴进行归类,然后用一个概括的定义来指称它。对于那些既部分地具有这个语法范畴特征,又部分地具有另一个语法范畴特征的语言现象叫做语法的模糊性。正如现代语法学家R·Quirk说的:“语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模糊的体系。例如,在类别和结构之间常常没有明确的界限。”尤其英语的语法主要表现在词类或句法结构上。在词类划分上,有些词不能简单的归入某类,例如:名词和动词之间;介词与副词之间;介词与连词之间;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之间;并列连词与从属连词之间都存在着词类模糊性。另外在语法成分分类时,模糊性也随之出现,主语和谓语之间界限比较明确,但其他句子成分的边缘很接近,宾语、补语或状语,这些外缘成分有相同名词短语、介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担任时,由于谓语动词自身的词性不明确,导致这些短语后的词语是作宾语、补语还是短语就很难确定了。

三、语言模糊性与精确性

任何事物都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语言也不例外,语言既然存在着先天的模糊性,那也固然存在着它精确性的一面。从唯物主义辩证角度来看,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是对立统一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在特定的语境下,语言的模糊性是可以转化为精确性的,

例句1:甲:咱们今晚什么时候去吃饭啊?

乙:看完电影之后吧!

这组对话中,如果单独拿出来是根本无法判定其中的具体时间的,但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比如两个人,两人已经知道电影具体的放映结束时间,那么这句“看完电影之后吧”的意思,听话者就不会不知道是什么时间了。

例句2:甲:看!这就是当地地标性建筑!(指着对面的钟楼)

乙:果然百闻不如一见啊!

这组对话中,甲通过非语言的提示,使得听话者非常清楚地明白,这里的“这”指的是什么,但一旦没有这个动作或者脱离了这个语境那么,这句话的精确性也就转化为了模糊性。

从上面的例子很容易看出,语言的精确性和模糊性是相对的,如果其中一个消失了另一个也必将消失。所以语境对于语言的精确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出于对语言表达和理解的需要,语言系统会自动平衡这两者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四、语言模糊性及其应用

语言中虽然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很好地处理表达与语言的模糊性的关系,甚至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更是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来传情达意。

首先,合理地把握语境对语言模糊性起到制约作用。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使用中,由于掌握相关的背景材料,说话的双方很容易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并通过同样方式来做回应,而一旦脱离了相关的语境,那么话语的表达也就无法让人理解。所以根据不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语境尤为重要。

其次,善于把握好语言模糊性与精确性。在不同的语体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的不同,对语言的模糊表达加以限定,比如在相对正式的书面语体中,由于其语言具有庄重、严谨、准确的特点,所以一般对语言的精确性要求比较高,人们在使用书面语体时就会对语言模糊的地方加以限定,比如在时间、空间等。如:“通知:明天早上北京时间9:30在国教楼0415教室开会,请文学院各位老师务必到场参加。”这个例子中,对于“早上”这个词来说,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但由于交际的需要,在早上这个具有模糊性的词语后面加入了限定语“9:30”,甚至可以把具有模糊意义的早上去掉,直接写成“明天9:30……”。

另外,在很多文学作品红中,作者也会用到大量的模糊性语言,但这是作者刻意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而为之的。众所周知,比喻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修辞格,经常被作家用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而比喻的一个重要的表达作用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种效果就使得原本可能会显得很复杂、很模糊的事物变得简单、清晰,比如:“她的思念像冬日里的雪花,北风吹到哪,它就落在哪。”这个比喻句中,抽象的思念被比作冬天里的雪花,这就使得表达更加清晰,读者也就能够直观的捕捉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结语

语言的模糊性研究虽然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从这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我们看到不少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越来越细、越来越专,研究方法也越来越新,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还是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语言模糊性与一词多义、语句歧义等语义层面的问题区分就存在很大争议,另外,在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功能研究方面,依然缺乏深度和广度。这些困难与问题都要求我们对语言模糊性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揭示语言模糊性的本质规律。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陈志安等.模糊语言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张乔.模糊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秦秀白.论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性的言语风格[J].外国语,1984(6).

[5]丁世洁.模糊语言的艺术[J].修辞学习,1998(2).

[6]索玉柱.言语模糊段落及其问题功能说略[J].外国语,1990(1).

猜你喜欢
精确性模糊性语言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语言是刀
数字有形状吗?数字信息精确性和品牌标识形状的匹配效应*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阵列式烟气流量测量装置在脱硫CEMS中的应用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测量工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