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邠州三水縣主簿京兆韋府君墓誌銘》的錄文與墓誌相較得知,有部分字在字體上有所不同,經查閱分析得出此部分字屬於異體字,本文將選取較爲典型的例子進行分析說明。
关键词:墓誌;形體;異體字
作者简介:马翠,河北大学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2
1、
“”京”之異體。京,《說文解字·部》云: “人所為絕高丘也,從高省,象高形。”,見《隸辨·平聲·庚韻》引〈韓勑碑〉,云:“魯相河南韓君。”又《新加九經字樣·口部》:“音驚,人所居高丘也,從高省。就字從之,作訛。”據此,則“”確為“京”之異體。
2、
“”為“兆”之異體。兆,段注本《說文解字·卜部》云:“,灼龜坼也。從卜,,象形。,古文省。”隸書兆有作“”者(《漢隸字源·上聲·小韻》引〈孟郁脩堯廟碑〉),《干祿字書·上聲》即有楷化之“”形,以“兆”為正體,則“通”兆。《四聲篇海·土部》亦收“ ”形,故“”為“兆”之異體字。
3、
“”為“綱”之異體。《說文解字·糸部》:“:維紘繩也。從糸岡聲。”《偏類碑別字·糸部》引〈魏司空穆泰墓誌〉:“綱:。”《碑別字新編·十四畫》綱下引 ,同。《龍龕手鏡·糸部》:“:正,綱:今。古郎反。綱,紀也,又也。”《龍龕手鑑·糸部》同。《四聲篇海·糸部》:“,古郎切,又紀岡也,又也。”《字彙補·糸部》:“:古郎切。音岡紀也,又繩也。”《康熙字典·糸部》:“,《字彙補》俗綱字。”《漢語大字典·糸部》:“:同綱。《字彙補·糸部》:‘,紀也,又繩也。《康熙字典·糸部》:‘《字彙補》,俗綱字。明·董斯張:《廣博物志·斧》:‘黃帝受襄城小童步六紀之法,黃纍小童步三之法。”故而字形“”可收為“綱”之異體。
4、
“”為“歲”之異體。《說文解字·步部》:“,木星也,从步戌聲。”《廣韻·去聲·祭韻》:“,釋名曰,越也,越故限也,從步戌相切。”在廣韻中的字形上部分爲“止”,而該墓碑的字形上部分爲“山”,二者形體相近,所以在傳抄過程中容易訛誤,所以與 應爲同一字,字為歲字之異體字,收錄在異體字字典,故而墓碑中的“”字,也應爲“歲”之異體字。
5、
“”為“舊”之異體。《說文解字·雈部》:“,,留也。從雈臼聲。,舊或從鳥休聲。”《宋元以來俗字譜·臼部》引〈太平樂府〉、〈嬌紅記〉舊作“”。《增廣字學舉隅·卷二·正譌》:“舊、帖,非。”《金石文字辨異·去聲·宥韻·舊字》:“,唐杜襄公碑。”由以上文獻可知“”為“舊”之異體。
6、
“”爲“章”之異體字,《說文解字·音部》:“ 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諸良切。”《隸辨·平聲·陽韻》引〈白石神君碑〉作“報以德”。《玉篇零卷·音部》“”字音“諸羊反”,下引《論語》:“夫子之文章”為例,又云:“法度明文”。《敦煌俗字譜·音部》“章”之異體有“”字。可知漢隸以來之俗體,常有寫作“”者,其形體由“章”字訛變而成,中間一直筆貫串上下。而墓碑中的字形,中間一筆沒有貫通,除此外都與上述字形一致,且“”也在《漢隸字源·平聲·陽韻·章字》引〈孔廟置卒史碑〉、《敦煌俗字譜·音部·章字》引〈中5.45.下-2〉、《中華字海·立部》等文獻中出現。綜上所述“”應收爲“章”之異體字。
7、
“”為“俾”之異體。“俾”,《說文解字·人部》作“”,從人 聲。隸變之後,於碑銘之中,《漢隸字源·上聲·紙韻》引〈巴郡太守張納功德敘〉作“”,《隸辨·上聲·紙韻》引〈魏孔羨碑〉作“”;《中國書法大字典·人部》引〈西狹頌〉作“”,引〈史晨後碑〉作“”。隸變又或作“俾”。凡從“卑”之字,以筆勢之小異,或有“”“”、“ ”數體,今以“俾”為正字,故“”可作為“俾”之異體字。
8、
“”為“葬”之異體。《說文解字·艸部》,云:“藏也。從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薦之。……則浪切”。《增廣字學舉隅·卷二·正譌》以“”為“葬”之俗字。《宋元以來俗字譜》引〈嶺南逸事〉,字作“”。蓋“葬”之下形作“大”,亦多見於書法字例,爲“卄”之變體也。今可定“”為“葬”之異體字。
9、
“”為“備”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人部》云:“,慎也。從人,聲。,古文。”《玉篇·人部·備字》:“備,皮祕切,預也。,同上,俗。”《碑別字新編·十二畫》引〈唐大泉寺三門記〉亦作“”,《干祿字書.去聲》云:“ ,上俗中通下正。”《四聲篇海·人部》云:“,音備,義同。”《字彙·人部》、《正字通·人部》並云:“,俗字。”是則“”為“備”之異體可知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異體字字典》.中華民國教育部.民國九十三年一月版
[2]漢 許慎撰.宋 徐鉉校訂.《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七月第一版
[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 2010年
[4]冷玉龍.韋一心.《中華字海》.中華書局.1994年
[5]梁春勝《楷書異體俗體部件例字表三》(未刊稿)
[6]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年
[7]唐·顔元孫.《干禄字書》.影印明拓本.紫禁城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