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萍
摘 要:苏联解体后现代俄语在发展过程中又一次迎来了“外来词热”,研究现代俄语中的外来词,必须先对外来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本文拟对不同学者对外来词的不同定义与分类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现代俄语;外来词;定义;分类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1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俄罗斯和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一些新事物、新概念涌入到俄罗斯社会,指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外来词也就随之进入到现代俄语中。外来词的积极使用成为现代俄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趋势。
对于外来词定义的界定,学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与外来词有关的俄语术语也不一而足(如заимствованные слова,иноязычные слова,иноязычные заимствовании等)。
《语言学术语参考词典》(2001)中将“外来词”定义为借自于其他语言的词。《语言学百科辞典》(2002)将“借词”定义为“由于语言接触,从一种语言借入到另一种语言的外来语言成分(如词汇、语法、句法结构等)以及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的元素”。
Л.П.克雷欣认为借词是已经进入到受体语言词汇系统的词,而外来词是还没有被借入语系统接纳的词汇单位,也就是说заимствованное слово≠иноязычное слово。
Н.М. 尚斯基则认为,所有从外部进入到俄语中的词都应该看成是借词,即使它的构成词素与俄语固有词并无任何不同。
由于学者们对外来词、借词的定义不一样,在外来词的分类上也有所不同。
М.И. Фомина将借词分为两种类型:借自斯拉夫语的词和借自非斯拉夫语的词。根据同化的过程以及在文中的修辞作用,后者又可分为:
1)国际词汇,是国际术语的变体;
2)异国情调词,可以描述其它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
3)未完全本族语化的外来词,这些词未被完全同化或者完全未被同化。
Л.М. Баш也对非俄语词汇做了一个比较成功的系统化分类,他分出了借词和假借词(квазизаимствованные слова)两大类。前者包含:未完全本族语化的外来词(如alterego)、音译转写词(如каприччио)、纯借词(如литер)、国际词语(如культура)。后者包含:纯改写词(собственно переоформлении,如лекция)、混合词(слова-миксты,如арбитражный)、混种词(слова - гибриды,如маникюрша)。
Ferm L. 分出了借词和外来词两类词,在词基础上每一组又细化为:
1)借词:①具有现实意义的词汇;②重新定位的词汇(评价性改变或者缺少评价性)③非术语化词汇;
2)外来词:①保留着俄语原型词结构的词;②源于外来根词,但按照俄语构词原则创造的词。
Л.П.克雷欣对外来词的分类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外来词分为三大类,即:借词、异国情调词、外语夹杂词。其中,借词又分为:
1)结构上与外语原型词一致的词,也就说这些词只是借用语言的音、形手段进行了改写,而没有进行任何结构上的“添加”,如лейка (德语Leika)等;
2)使用了借用语言的形态手段的词,如авиет - к (а) (法语aviette);
3)进行了部分形态替代的词(通常被替代的词是词缀部分或复合词的第二部分),如теле -видение (英语tele-vision)。
异国情调词只是发生了“形”的变化,用来描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礼仪、日常生活、用品、风俗、服饰等,如праймериз(美国总统预选)、крузейро(巴西货币单位)。外语夹杂词往往连外形都未发生变化,多是具有国际性特点的词和词组,如dixi,happy end,c`est la xie,о`кей等。在克雷欣看来,借词和异国情调词、外语夹杂词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与使用他们的语言系统的关系方面,前者是语言事实,而后两种本身是非封闭的词群,它们的使用是与话题相关的。
通过对俄语中外来词定义以及分类的梳理可以看出,对于借词、外来词的认识,既有广义上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我们认为,外来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任何在词源上是非俄语的词都是外来词,而借词是进入到受体语言系统中的词。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Л.П.克雷欣对外来词的分类更加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Баш Л. М. Дифференциация термина ?заимствование?: хро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и этим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спекты [J]. Вестн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 1989, 9: 22-34.
[2]Крысин Л. П. Иноязычные слова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M]. " Наука,", 1968.
[3]Фомина М. И.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M]. М.: Высш. шк., 2001.
[4]Шанский Н. М., Боброва Т. А.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 Просвещение, 1972.
[5]Ferm L.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развития русской лексики в новейший период: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газет[M]. Almqvist and Wiksell, 1994.
[6](俄)Л.П.克雷欣(著),赵蓉晖(译).社会语言学与现代俄语[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