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
本文系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的科研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ZYQ201412。
摘 要:《好小伙布朗》是霍桑颇为有名的一部短篇小说,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许多哥特元素,使得作品有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本文拟从哥特式场景、哥特式母题入手,探讨霍桑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哥特式创作手法来书写人人心中的罪恶的。
关键词:哥特小说;罪;恶;超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1
哥特(Gothic)一词最早有三种含义:①野蛮;②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③超自然性,以及恐怖、未知、神秘。18世纪的哥特式作家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中就集中体现了哥特这三种基本含义。哥特小说作为一种新式的文学体裁,最早出现在英国,英国人沃尔波尔在1764年发表了小说《奥兰多城堡》开创了哥特小说的先河。在19世纪的美国,哥特文学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此时的哥特小说常常以古堡或废墟为故事背景;故事情节恐怖、怪诞;故事主题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等;小说气氛阴森、神秘,充满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
美国文化中强大的清教主义传统为哥特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霍桑便从小生活在一个清教徒家庭,其祖父是塞勒姆行巫案的三位法官之一,霍桑一直为祖辈犯下的罪行而深感不安。因此,受清教主义的影响,霍桑的作品大多带有明显的哥特特征。本文拟以其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为例,从哥特式场景、哥特式母题、哥特式人物入手,探讨霍桑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哥特式创作手法来书写人人心中的罪恶的。
1. 哥特式场景
《好小伙布朗》在一开篇,就将故事的场景设置在森林,时间是深夜。夜晚的森林不难让人感觉阴森恐怖,这样的时间、地点总会发生一些和罪恶相关的事情。一切的邪恶都来自于此。作者这样描述到:
他走的是一条骇人的路,被森林里那些最阴沉的树遮得很暗,这条窄径夹在了两旁的树木中一路爬过去,人一走过马上就淹没不见了。真是没法再孤独了;在这怪异的与世隔绝之中,行路人不知道数不清的树干和头顶上的粗枝可能遮蔽着什么人;他就这样迈着孤零零的步伐,可能越过了学到看不见的人。
在作者的描述中,“骇人的”、“最阴沉的”、“暗”、“窄径”、“孤独”、“与世隔绝”、“孤零零”等诸多词语营造了一个神秘、阴森恐怖的画面。霍桑正是借助这种恐怖怪诞的现象的描写,挖掘人性中最隐秘的“恶”。
2.哥特式母题
布朗与妻子菲斯恩爱有加,可当他告诉妻子自己要赴林中聚会这件事时妻子却极力阻止,因为菲斯心中有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她也要参加这个聚会。然而布朗还是在深夜悄悄独自一人来到林中参加聚会,此时他突然惊讶地发现村子里和教堂里的一些重要人物都在这里,当他就要被批准加入这一团体时他又一次惊讶了,原来妻子也在这里。他马上喊着:“look up to Heaven and resist the wicked one”结果发现突然间林中只有他一人了。布朗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从此以后整日忧郁不安,因为他不再相信善良和虔诚。
在这部小说中,布朗正是在这样一个最黑的时间——午夜、最暗的地点——森林去与魔鬼聚会,它并不是布朗的森林之旅,而是“通往布朗灵魂最黑暗、最绝望深处的旅程”。霍桑通过布朗这样一个不安与焦虑的普通大众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类的本质,即人皆有罪。而这种本质也正是作者内心深处久久挥之不去的伤痛。霍桑童年丧父,与母隐居,艰难度日,缺少关爱…这便是他总是关注人性阴暗一面的原因。霍桑的作品同以往的哥特小说一样,以探索、挖掘人性的“恶”为目的,所以常常涉及“原罪”、“善恶”等宗教问题,但霍桑得出的答案却与众不同,他极力想证明的是人生而有罪,因此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我们要一边忏悔、一边赎罪,以期待换的灵魂的洗涤。
3. 哥特式人物
霍桑笔下的布朗是由于心中的罪恶而十分恐惧,最终郁郁而死的一个典型哥特式人物。他脱离了整个人性同情之链,从而坠入痛苦的深渊。再看霍桑的其他几部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红字》中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伪善、矛盾、内心极度痛苦;《拉巴契尼的女儿》中的科学家拉巴契尼则是一位科学的“狂热者”,为了科学甚至不惜以自己女儿的生命为代价;《牧师的黑面纱》中的牧师胡珀试图以德行洗刷罪恶,渴求心灵的净化。霍桑在其作品中所关注的往往是一下社会现实问题,如人类的善与恶、理智与情感、异化与孤独、梦幻与现实,这些都在人物的设置上给予了充分的探讨,他试图以人性的逆转与复归来探索笔下人物的心路历程,因此他将哥特手法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这些人物形象更具可读性。
受新英格兰清教主义传统的影响,霍桑是一个思想颇为矛盾的作家。一方面他反抗清教传统,抨击宗教狂热、宗教信条;另一方面他又受词束缚,以加尔文教派的善恶观来洞察整个社会。作品《好小伙布朗》正是巧妙地运用哥特场景、母题及人物的设置、处处渗透着加尔文教派的人性本质和原罪的观念。读罢《好小伙布朗》让读者看到的不仅是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反思,反思现实社会中人类与生俱来的种种邪恶,反思人类的冷漠、阴暗,反思道德约束的重要性。这正是霍桑哥特小说与众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霍桑著,胡允恒译.霍桑小说全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2]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2).
[3]方文开.“家即心之所在”—透视霍桑复杂的乡土情结【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4]常耀信,美国文学史(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