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咸同年间贵州各族纷纷起义对抗清廷,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曾璧光历任镇远知府、贵东道,官至贵州巡抚。其诗作不见于正史记载,是对研究咸同年间贵州地区史料的可靠补充,也是咸同年间为清朝稳定贵州形势发挥重大作用却未受学界重视的曾璧光之研究的有益材料。
关键词:曾璧光;镇远;诗
作者简介:吴穹,男,汉族,四川自贡人,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2013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02
曾璧光,字枢垣,四川洪雅人。道光三十年进士,官至贵州巡抚。光绪元年卒于巡抚任上。追赠太子太保,依总督例赐恤,谥“文诚”。
曾璧光的诗作,《清史稿》《清国史》皆未见录。光绪年间撰修的《洪雅县续志》收录其诗共十首。现将其中《癸亥夏卸镇远任成长句四首》选出,予以考释。癸亥年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曾璧光于咸丰九年(1859年)授贵州镇远知府,同治元年署贵东道。从时间上分析,此四首诗当为曾璧光任贵东道时所作,何故言“卸镇远任”待考。
其一:
三年前此镇阳江,路入焦溪泛小艭。
吏治罕寻程守状,军声多带楚人腔。
干戈结队朝乘障,风雨传筹夜击梆。
一夕柳营浑不寐,荒城重返碧油幢。
镇阳江:今之舞阳河古时又称潕水,东流经镇远城为镇阳江。发源于贵州省瓮安县,流经黄平、施秉、镇远、岑巩,在玉屏县出贵州境进入湖南。《乾隆镇远府志·山川志》:“镇阳江,在府治前,即潕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二:“镇阳江,在府治南。一名镇南江,又名?溪。”
焦溪:清时有焦溪关,今镇远县城东有焦溪镇。《乾隆镇远府志·山川志》:“焦溪,在城东三十里为往来通津。旧名交溪,为黔楚之交境,讹为焦。”
干戈: 本指兵器。《诗经·周颂·时迈》:“戴戢干戈,载櫜弓矢。此处指战争。《抱朴子·广譬》:“干戈兴则武夫奋。”
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汉书·张汤传》:“(上)乃遣山乘鄣。”颜师古注:“鄣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鄣蔽以扞寇也。”王维《出塞作》:“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亦可引申为抵御之意。
传筹:筹,技术和计算用的竹码。《汉书·五行志》:“筹,所以纪数。”“传筹”指传送筹牌,古代夜晚传筹以打更。
击梆:敲打梆子。用以宣告集散、表示有事申报或巡更示警等。《二刻拍案惊奇》:“待我在转桶边击梆,禀一声,递进去不妨。”
一夕:此处乃一夜之意。《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柳营:汉代周亚夫治军严谨,驻军细柳,号细柳营。后称严整的军营为“柳营”。卢纶《送从叔程归西川幕》:“羣鹤栖莲府,诸戎拜柳营。”孔尚任《桃花扇·赚将》:“镇河南,威风大,柳营列,星旗摆。”
碧油幢:青绿色的油布车帷。南齐时公主所用,唐以后御史及其他大臣多用之。《南齐书·舆服志》:“自辇以下,二宫御车,皆緑油幢,绛系络。御所乘,双栋。其公主则碧油幢云。” 陆游《六月二十六日夜梦赴季长招饮》:“安得此欢真入眼,碧油幢拥主人翁。”王世贞《戚大将军入帅禁旅枉驾草堂赋此赠别》:“细柳尚虚金锁甲,前茅时缓碧油幢。”也可指青绿色的军帐。张仲素《塞下曲》:“猎马千行雁几双,燕然山下碧油幢。”亦省作“碧油”。曾巩《送叔延判官》:“君子从戎碧油下,绿发清瞳笏袍整。”
其二:
清浪城隅趁晓鸡,秋溪东下又平溪。
比邻暂假邹君馆,保障时登白傅堤。
究竟谁为安宅燕,困穷翻类触藩羝。
两厅三县兼州一,多负苍生属望霓。
清浪:清浪卫,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l390年)置,治今贵州省镇远县东北。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青溪县。
晓鸡:报晓的鸡。孟浩然《寒夜张明府宅宴》:“醉来方欲卧,不觉晓鸡鸣。”皮日休《古函关》:“今朝行客过,不待晓鸡鸣。”
秋溪:《乾隆玉屏县志·山川志》:“秋溪哨,城西二十里”亦有“秋溪渡,城西二十里”。
平溪:可能指平溪卫,平溪卫是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治今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隆庆中尝移思州府治此,寻还旧地。清雍正五年(1727年)废,置玉屏县。亦有可能指平溪卫之治所平溪镇,即今之贵州省铜仁地区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镇,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为卫、县治所。
邹君馆:邹君为何人待考,邹君馆亦不见于史籍。
白傅堤:白傅堤,未见记载,待考。
安宅燕:安宅指安居、安所。《诗·小雅·鸿雁》:“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郑玄笺:“此劝万民之辞,女今虽病劳,终有安居。”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乾元元年春,万姓始安宅。”燕因通体黑色又名玄鸟,象征神圣祥瑞。《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礼记·月令》:“仲春三月,玄鸟至。”郑玄注:“玄鸟,燕也。”
羝羊触藩:《周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羸,缠绕。意思是说公羊用角顶篱笆,被篱笆缠住,进退不得。后来用“羝羊触藩”比喻进退两难陷入困境。孟浩然 《寄赵正字》诗:“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亦省作“羝触藩”。
两厅、三县、州一:当指镇远府当时所辖台拱厅、清江厅、镇远县、施秉县、天柱县、黄平州。
云霓之望:比喻迫切地盼望。《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赵岐注:“霓,虹也。雨则虹见,故大旱而思见之。”
其三:
寄语偏桥左右人,半为诸夏半苗民。
分符敢薄蛮夷长,听鼓休称将帅臣。
中外一家均受福,桑麻满地庆同春。
方今益赞犹前古,舞羽欣看格七旬。
偏桥卫:明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偏桥卫,在今贵州省施秉县县城东。地控黔、楚通道,驻有重兵。《乾隆镇远府志·艺文志》有署为何景明所作《偏桥行》:“城头日出一丈五,偏桥长官来击鼓。山南野苗聚如雨,饥向民家食生牯。三尺竹箭七尺弩,朝出射人夜射虎……”偏桥此地苗民作风剽悍,官吏难治可见一斑。
诸夏:周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暱,不可弃也。”
分符:即剖符之意,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的一半作为信物。《史记》卷十《孝文本纪》“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裴骃《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司马贞:铜虎符发兵,长六寸。竹使符出入徵发。《说文》云:分符而合之。孟浩然《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述职抚荆衡,分符袭宠荣。”吴伟业《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乞外名都重,分符宠命仍。”
听鼓:古代官府卯刻击鼓,入值;午刻再鼓,下值。因称官吏赴衙值班为“听鼓”。
《北史·王晧传》:“为司徒掾,在府听午鼓,蹀躞待去。”李商隐《无题》诗:“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臺类转蓬。”引申为官吏赴缺候补。
桑麻:桑树和麻。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作为古代制衣之原料。《管子·牧民》:“藏於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辛弃疾《鹧鸪天·春日即事题毛村酒垆》:“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亦泛指农作物或农事,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舞羽:古代一种乐舞。手执翟雉的尾羽而舞蹈。《周礼·春官·籥师》:“籥师,掌教国子舞羽龡籥。”郑玄注:“文舞有持羽吹籥者……《诗》云:‘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格:此处为“来,至”之意。如《诗经·小雅·楚茨》: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七旬:曾璧光出生年份《清史稿》《清国史》《光绪洪雅县志》俱未有记载。据此诗可知公元1863年夏临近其七十岁生日,故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1795年(乾隆六十年)都可能是其出生年份。
其四:
七星高处旧居停,对岸凌虚矗玉屏。
小雨春山农力穑,夕阳秋树士横经。
寓公楼在牕尘暗,胜地堂违径藓青。
愧莫贤声通远迩,流风只剩阁中铃。
七星:《乾隆玉屏县志·山川志》:“七星山,城南半里,山东南由黎平天柱发脉,蜿蜒三四百里至县南。”
居停:寄居的处所。《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少卿兄要寻居停,此时不能久谈。”
也谓寄寓,赵翼《灵岩山馆吊毕秋帆制府》:“灵岩山馆好邱樊,吾友居停席未温。”
凌虚:升向高空或高高地在空中。曹植《节游赋》:“建三台於前处,飘飞陛以凌虚。”葛洪《抱朴子·君道》:“剔腹背无益之毛,揽六翮凌虚之用。”
玉屏:《乾隆玉屏县志·山川志》:“玉屏山,在城北隔江。山势由镇、思两郡绵互百余里至县西。
小雨春山:乃诗文中常描绘下雨后山峰青翠之景色,范仲淹《寄润州庞籍》:“春山雨后青无限,借与淮南洗眼看。” 张岱《西湖梦寻》卷四:“己酉始至十八涧,与孟旸、无际同到徐村第一桥,饭于桥上。溪流淙然,山势回合,坐久不能去。予有诗云‘溪九涧十八,到处流活活。我来三月中,春山雨初歇……”。
穑:收割谷物,亦泛指耕作。力穑,努力耕作。《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穡,乃亦有秋。”苏轼《次韵段缝见赠》:“季子东周负郭田,须知力穡是家传。”
横经:横陈经籍,指受业或读书。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於今三十春矣。”李东阳《遣儿兆先入学以诗示之》:“要知西塾横经地,不尽重闈属纊情。”
寓公:古指失其领地而寄居他国的贵族。后凡流亡寄居他乡或别国的官僚、士绅等都称“寓公”。《礼记·郊特牲》:“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继世。”范成大《东山渡湖》:“吾生盖头乏片瓦,到处漂摇称寓公。”
流风:前代流传下来好的风气。《孟子·公孙丑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从诗学的角度衡量,此四首诗的水平难属上乘。无论是诗中气势、所造意象及感情深刻程度都远逊以同类题材闻名的杜甫、陆游等人。颔联、颈联中如“究竟谁为安宅燕,困穷翻类触藩羝”的对仗也不甚工整。而“两厅三县兼州一”“中外一家均受福”等句更显打油诗之感。然而此四首诗依然是研究咸同时期贵州情势的重要史料,能与正史互为佐证。《清实录·穆宗实录》中贵州“民气凋敝,吏治废弛”(卷63),“通省兵练不下五六万人,兵饷缺”(卷69)即诗中“羝羊触藩”之形式。“军声多带楚人腔”则是楚军援黔的真实写照。诗中所体现出急君王社稷之苦,忧黎民百姓之难的心情更是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大清历朝实录》,中华书局,2008
[2]《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3]《清国史》,中华书局,1993
[4](清)郭世棻修,(清)邓敏修等纂《故宫珍本丛刊·四川府州县志·光绪洪雅县续志》,海南出版社.2001
[5](清)蔡宗建修,(清)龚传坤等纂《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乾隆镇远府志》,巴蜀书社,2006
[6](清)赵沁修,(清)田榕纂《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乾隆玉屏县志》,巴蜀书社,2006
[7](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8](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