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莹
摘要:电影《十月围城》讲述一群无名之士为保护孙文安全赴港的故事。此前的研究集中于《十月围城》创新的革命叙事:以小人物为主塑造了一帮革命英雄的形象以及政治话语的另类表达。本文以罗伯特·麦基《故事》中的叙事技巧为理论基础,试图概括本影片中隐含着两种环形叙事结构,以底层人物代表沈重阳为中心的环形叙事以及以上层人物代表李玉堂为中心的“不归点”设置使本片的小人物群像在行动与心理机制的两重“转折”上完成了保护孙文行动,让故事流畅、打动人心。
关键词:《十月围城》;环形叙事;罗伯特·麦基;《故事》;“不归点”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4-098-03
引言:
2009年底,电影《十月围城》上映并获得好评如潮,其后在第29届香港金像奖和第47届台湾金马奖皆砍获多项大奖,成为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一。故事讲述在1905年,中国清朝政府腐敗无能,中国土地被列强侵占,民间怨声四起。知悉孙中山即将抵港,清廷遂派遣将军阎孝国前来剿杀。为了保护孙中山安全到达与全国代表汇合商议起义大计,《中国口报》社长陈少白邀戏班班主出于,却令其惨遭灭门,其女方红侥幸生还。陈少白被擒,商人李玉堂负责其这些保护孙文的行动,他召集了一班市井高于参与行动,与清朝杀于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影片以线性时间顺序描述了孙文到港前四天直到行动当天的五天里发生的故事,其中以孙文到港当天的保护行动为影片高潮。《十月围城》之所以能够把一次简单的行动讲述成一个跌宕起伏,给观众以心灵触动和感情激荡的故事,除了深刻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设计之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导演编剧在叙事结构上的用心经营,使整个影片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在过往的研究当中《十月围城》的英雄叙事最为注目,即如何突出小人物在行动中的重要意义。但是如何将众多的小人物在短时间内以丰满的形象呈现于银幕,而且很好地收拢在同一主题下,才是《十月围城》叙事技巧的亮点所在。本文将以电影叙事学中的叙事形式的角度研究影片《十月围城》独特的叙事节奏,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能够将影片的内容与人物有层次的收拢集中,并且有效地将小人物以立体的充满血肉的形象贯穿在影片的主题当中。
一、隐形环形结构
《十月围城》全片长140分钟,其中,本片最重要的环节:保护孙文行动占大概50分钟(1小时18分起到2小时10分)。所以,这50分钟以前的1小时18分钟是行动的准备。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里,他指出,序列是一系列场景一般2到5个;而幕则是一系列序列组成,以一个高潮场景为其定点,导致价值的重大转折,其冲击力要比所有前置的序列或场景更加强劲。在本影片中的前1小时18分里,有两个主要的幕与第三幕,即保护孙文行动,成为三个排列的幕的组合。三个幕的形成使得《十月围城》里的小人物形象得到的丰富。而这三幕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有一个共同的起点与终结点,详细情况如下:
(前序)00:00:00-00:04:40:杨衢云被刺杀,慈禧太后得知孙文赴港,派清朝杀手阎孝国到香港进行刺杀行动。
(第一幕)00:04:41-00:16:26
沈重阳出场:阎孝国派人找到赌徒沈重阳跟踪陈少白;
陈少白出场:陈少白赴商人李玉堂家;
阿四出场:李玉堂家中庆祝独子考上美国耶鲁大学,派米庆祝:
李玉堂出场:李玉堂更衣完毕;
月茹出场:月茹伺候李玉堂;
李重光出场:李重光在门外等候李玉堂;
陈少白给李重光带来关于西方民主知识的书籍;
王复明出场:王复明在李玉堂家外领米;
史密夫出场:在李玉堂家中打麻将;
陈少白告之李玉堂孙文的到来,并请求资金援助;
月茹发现沈重阳的跟踪,但并没有告发;
方将军出场:陈少白与戏班班主
方红出场:与方将军吵架
沈重阳回到阎孝国处,告之陈少白行程。
这一幕是对所有参与保护孙文行动的人物的匆匆一瞥,由沈重阳的跟踪行动带出了这些人物的背景,例如李玉堂是一个不希望自己介入革命的商人;阿四是李玉堂家中一个卑贱的佣人;李重光是一个有革命包袱的新青年;史密夫先生是香港的警察司等等。第一幕完成了“激励事件”的背景交代,从沈重阳的出现开始到沈重阳拿到报酬为结束,形成了第一次环形的叙事结构。虽然沈重阳只是保护孙文行动里的其中一员,但是以沈重阳作为始末并非是巧合,因为沈重阳的跟踪告密,本故事有了重大转折,也即是“激励事件”的发生。
现在我们进行第二幕的环节回顾:
第二幕:00:16:27-00:24:44
沈重阳到赌档赌博到天亮;
李玉堂家中午饭,李玉堂到房间看李重光;
李玉堂和阿四到大街上,遇到乞丐历郁白;
李玉堂发现李重光也是革命党;
李玉堂训斥陈少白“带坏”李重光,并坚决表示自己“只出钱不出力”:
沈重阳回到家中,向阎孝国部下保证戏院一带没有警察。
第二幕进一步细化了“激励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也是“激励事件”的转折前的方向。李玉堂坚决不参与革命并且不让自己的儿子参与革命;阿四等人并没有革命意识;沈重阳更是一个为钱而能够做任何事情甚至为清朝杀于卖命的好赌之徒。
第三幕:00:24:44-01:11:43
沈重阳保证戏院一带没有警察;
陈少白留下绝笔:
陈少白到戏院告知方将军清朝杀手是阎孝国,但是阎孝国已经围剿戏院,对军人进行屠杀,除了方红之外,无一幸免;
李玉堂赶到戏院,找不到陈少白的尸首;
李玉堂看到陈少白的绝笔,陈少白告诉李玉堂若其有不測,务必帮助完成任务。
李玉堂被书信感动,挺身而出,为保护孙文行动寻找高手;
史密夫查封报馆,李玉堂与其对着干,开始宣传孙文到港新闻,振奋人心;
李玉堂找刘郁白加入行动;
李玉堂找王复明加入行动;
阿四自愿加入行动;
阿四带车夫加入行动;
史密夫暗中决定在皇后大道保护孙文;
方红加入行动:
陈少白逃出,加入行动;
行动前一天,大家的准备和最后的告别。月茹得知李玉堂参加危险行动;
月茹找到沈重阳,告知其女儿为沈重阳之女。
沈重阳为了女儿的幸福,暗自加入行动。
第三幕依然是以沈重阳为起始和终点(在第四幕开始之前,李玉堂之子李重光加入行动),保护孙文的行动的“激励事件”发生了,即方将军一班军人被剿杀,故事失去了保护孙文行动的原班人马。“故事脊椎”随之出现,一班主人公 参与保护孙文行动的社会各阶层人物欲望的能量形成了故事设计中一个被称为“故事脊椎的重要成分”。这些底层人士为恢复生活的平衡而进行不懈的努力,而这些欲望和努力便是故事的脊椎。阿四希望行动之后和阿纯成亲有幸福的生活;王复明要回到少林寺;方红要回到天津;沈重阳为了女儿以后能够有父亲照顾,衣食无忧……而李玉堂、李重光、陈少白等少数人才是真正明白保护孙文的意义。沈重阳作为这一批底层人士的代表人物,作为前而几幕的起始点,是因为他在整个行动之中的态度是由为“清朝”卖命转到为“李玉堂”卖命,由破坏保护孙文行动转成支持保护孙文行动;而李玉堂也可以作为上层人士的代表人物,因为他在整个行动之中的态度也是从一开始的“拒绝介入”到后来的“积极参与”,沈重阳和李玉堂在“激励事件”之后,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态度使整个故事的转折鲜明流畅。这也是《十月围城》的可看和激动人心之处。
在最后一幕,即保护行动,这些底层人士和李玉堂之子相继牺牲,首先是王复明,再到方红、阿四、车夫、刘郁白、沈重阳,最后是李重光,整个故事以四个整体相似的环形叙事将这些主要保护孙文行动的人物,从与革命无关到为革命壮烈牺牲的鲜明变化,完成了一次“多重主人公”3的故事类型叙事。
二、隐形的“不归点”
事实上,《十月围城》是一部颇具争议的电影为了孙文赴港与革命同志会面的短短两个小时,无数的人牺牲了。有人说,这仍然是一部披着英雄主义色彩的电影,也有人说,革命流血牺牲的性质本来就无可避免。《十月围城》缔造了很多小人物英雄,也更新了中国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宏大叙事”叙事模式,在当时依然具有相当积极的启示意义。
《十月围城》是一部令人看了热血沸腾的电影,这些激情不仅仅是来自于观者对20世纪初革命党人的尊敬,更多的是对非革命党人“革命行为”的着力叙事。流血革命的性质在本片中依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众多隐形的“不归点”设置,李玉堂顺理成章成为了保护孙文行动的核心人物。在这个影片里面,四个环形叙事包含了几个“不归点”,这些“不归点”的出现无形中增强了影片的层次感。
“激励事件”——方将军一帮军人的牺牲以及陈少白被抓走,让李玉堂去追寻自觉的欲望对象一革命,以恢复生活的平衡——自身生活的安定和中国崭新的未来。影片应该在李玉堂决定参与保护孙文行动之后,开始设置这些“不归点”的,但是《十月围城》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李玉堂的形象复杂化,他对革命的态度其实暧昧不清。正如陈少白对李玉堂说:“你是革命党,从你为革命捐出第一份钱的那一天起,你就已经是革命党。”但是李玉堂依然否认,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单纯的商人。这些对革命态度暧昧不清的人,恰好是当时的中国人的大多数。而影片正好是“不归点”的设置唤醒人们心中无意识的“革命”态度,打动观者。
在开始追求他的欲望 潜意识时,李玉堂采取了一个最小的保守行动,即为革命活动捐钱。在第一幕的时候,陈少白到李玉堂家,告之孙文的到来,要求三千大洋的捐款。李玉堂虽然感到一些无奈,但是依然应许。李玉堂已经和革命党扯上了关系,这预示着他与保护孙文事件已经无法摆脱联系了。当观众发现李玉堂应许了捐款之后,这是第一个“不归点”。
第二幕,在发现方将军等军人被杀之后,李玉堂赶紧到现场找陈少白的尸首却无果。接着,他回到陈少白的报馆发现其给他留下的信件,阅读之后深受感动。第二天,李玉堂醒来发现报馆被香港警察查封,他竟然与自己的好友史密夫警察进行争执。史密夫警告他:“后天的事,谁去谁死。你可别忘了你是生意人!”李玉堂则愤慨地回答道:“你也可别忘了,你是中国人!”李玉堂内心的欲望真正地发掘出来了,当史密夫下令封报馆的时候,李玉堂大喊:“机器坏了,用蜡版刻,用于写,继续宣传孙先生来港消息。”李玉堂开始负担起报馆的责任,他意识到自己所冒的风险,表现出更大的意志力和能力,奋力越过这一鸿沟,再次引发对抗力量,在期望和结果之间开掘第二道鸿沟。观者在这个时候,应该更加清晰地感觉到李玉堂进入了下一个“不归点”。
“当人物而临更大风险,他必须重振旗鼓,以适应他所处的变化了的情境,并采取一个要求更强意志力和个人能力的行动。”这时候,“激励事件”基本已经发生,但是李玉堂已经开始进入了第三个“不归点”,李玉堂依照陈少白在信中的言辞为学生打气,重整旗鼓,渐渐地表现出他越来越强的意志力。
到影片最后,“不归点”的设置并不是让李玉堂作出牺牲。李玉堂的保护孙文行动的最后一步,自己的儿子也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被阎孝国杀害。影片将故事的悲剧感放大到极限,让李玉堂痛失自己的儿子。本片的悲剧色彩便在于李玉堂依然无法处理这种冲突,对儿子的爱以及革命必会流血牺牲的性质之间的矛盾,影片在最后排演了这种斗争。
结语:
《十月围城》里底层阶级和上层阶级各自的代表人物是沈重阳和李玉堂,而联系着他们的除了已经是李玉堂妻子的月茹之外,还有原本离他们很远的“革命”。《十月围城》虽然讲的是一群“乌合之众”在保护孙文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因此问接成就了起义大举(从影片最后列举全国各地起义成功的历史数据看出),但是处于当时上流社会的李玉堂却起了关键作用,是李玉堂将这些人物聚集起来才得以再次计划“护孙行动”。《十月围城》的叙事并没有忽略李玉堂的位置,他和沈重阳一样,成为多次环形叙事里的关键人物。
在第一层环形叙事里,沈重阳是“激励事件”发生的关键人物。电影的前几幕都以沈重阳为起始和终点贯穿整多个底层人物的自身故事,以此递进升华到同一点:参与革命。沈重阳是本次“革命”的行动表征。
在第二层环形叙事里,李玉堂则为“激励事件”对象。李玉堂的心理机制由“拒绝介入”到“积极参与”也是本片最重要的转折点。李玉堂的奋起将这些底层人士内心的热血情怀唤起。李玉堂则是本次“革命”参与者的心理隐喻。
当然,这种环形叙事的结构并非十分完整,在多个场景的连接之间,依然需要个别情节的交代才能将故事有效勾连成一幅“十月围城”的百态图景。但是,“多个主人公”类型电影可以借鉴《十月围城》的这种叙事方式,将百态与个体即普遍与特殊之间的辩证关系提炼出来,达到“花团锦簇,不失亮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