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冉
摘要: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他同情下层人民,关心小人物的生活,反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批判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宣扬了一种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他创作的指导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并贯穿于他文学创作的始终。
关键词: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4-091-01
纵观狄更斯的生平和创作实践,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阅读他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人道主义思想贯穿这些作品的始终。
第一个时期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初。这一时期是英国宪章运动最活跃的时代,在民主、自由、平等精神的影响下,狄更斯发表了《奥列佛退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和《老古玩店》等作品。在这些创作中狄更斯不仅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同情下层社会的“小人物”,而且触及到了一些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作者讽刺的笔锋直接指向法律事务的拖延,教育机构的黑暗,议会选举的丑剧,济贫法的凶恶本质,宗教骗子的伪善等社会流弊。
例如小说《奥列佛·退斯特》通过描写一个不知道自己父母,在贫民习艺所长大又被逐出门的孤苦儿童奥列佛·退斯特的坎坷经历,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尖锐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收容所实质上足摧残儿童的活地狱,暴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在《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中,通过教师尼古拉斯的经历,揭露了英国教育制度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按照食利原则办教育的无穷弊端。在《老古玩店》里,作者满怀同情地描写了老古玩店店主破产后与孙儿耐儿到处流浪,最终先后死去的悲惨遭遇,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小生产者的不幸命运。作者通过对下层人民悲惨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关心,展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尽管他对英国的社会有所批判,但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狄更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他的讽刺还比较温和,小说中受苦难的“小人物”最终大多赢得了“仁爱”的资产阶级的庇护,找到幸福生活。像奥列佛·退斯特尽管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是最后被一个好心的资本家救了出来,过上幸福生活。这说明狄更斯把改良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品德高尚的资产阶级身上,希望用“仁爱”来改变世界,显示出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1842年至1848年是狄更斯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段时期,他访问了美国,又到意大利,瑞典,法国游历,通过旅行,加深了对标榜自由民主,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狄更斯的思想也显然经历了一些变化,他以往作品中所描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光明的色彩开始被阴影所遮盖。仁慈的资产者形象也称为富不仁所置换,作为乐观的幻想亦被怀疑的情绪所淹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圣诞故事集》、《董贝父子》等。
《圣诞故事集》包括《圣诞欢歌》、《教堂钟声》、《炉边蟋蟀》等中篇小说。它是狄更斯这时期的一部特殊作品,它既是对早期作品中的富人和穷人要友爱帮助这一主题的发挥,也是作者对现实感到失望因而转向幻想,寻求安慰的产物。在这些作品中,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一方面赞扬穷苦人民的高尚品德,同情他们的不幸,另一方面希望富人仁慈博爱,谴责了他们的贪婪自私和冷酷无情,描写了一幅幅上帝的子民相亲相爱,不分贫富,共享欢愉的圣诞节情景。
《董贝父子》是狄更斯这一时期创作的高峰,也被认为是其创作的转折点。作品讲述了经营海外贸易的巨商董贝一家的兴衰,董贝依靠利益与金钱的生活原则,统治着他的世界与家庭。他也用金钱的观念教育儿子,结果儿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夭折。儿子病死后他又娶了一个妻子来为他生个继承人,女儿则被他逐出家门。最后,他的后妻因其冷酷而与其助手私奔,他的公司也在竞争中破产,董贝众叛亲离,几欲自杀,幸亏儿子带着外孙与他团聚,在女儿的感化下懂得了仁爱,否则了功利主义原则,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嘲讽了唯金钱至上的有产者观念,也就是通过这篇作品,作者把资本主义的罪恶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了一起。
虽然这一时期的狄更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比以往深刻了许多,作品的批判性也大大增强,但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仍然没有放弃用感情教育,道德感化去改造资产者。他认为,为富不仁的资产者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接受感情教育,从而改邪归正,弃旧图新。
第三个时期是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是狄更斯创作的繁荣期,一部部脍炙人几的杰出作品接连问世:如《艰难时世》、《双城记》。《艰难时世》是狄更斯唯一一部反映劳资斗争的作品。小说通过露易莎被迫嫁给庞得贝所遭遇的不幸和工人斯蒂芬与庞得贝发生冲突而致惨死两条线索展开情节,抨击了资本主义的反动功利主义学说扼杀人性的罪惡,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压榨,宣扬了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深沉的作品之一。狄更斯创作这部小说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即希望英国统治者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对人民实行仁慈政策,以避免革命的爆发。这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后期思想的成熟与深刻的思索。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一方而以极大的愤怒与同情写出贵族、资产者的残暴,民众的苦难,从而写出革命的正义性与必然,一而又用恐怖血腥场而写出暴力革命的残酷与恐怖乃至最终的空虚彷徨,没能实现起义者原本追求的穷人的理想从中宣传了解决矛盾应该以德报怨,用仁慈博爱替借残酷与恐怖,调和冲突,普及教育,改良社会的主张。